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绘本作为一种图文并茂的读物,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从中汲取乐趣。虽然是小小的或薄薄的一本书,包含的内容却极为深广,绘本习作具有丰富的多元指向性。
一、 审视:对绘本习作的重新认识
1.题材创意对认知缺乏。小学生已经习惯了集体生活,伙伴在生活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他们的言语争吵多过肢体的冲突,这表明语言正越来越多地调控他们的生活。这个阶段的儿童,处于“嗷嗷待哺”的习作状态,但对现实生活却缺乏丰富的认知体验。
而绘本的题材创意十分独特,新颖,有趣儿,有一种特异的天真,可用来激发孩子新鲜、超脱的灵感。比如,绘本故事《阴天,可能下肉丸子》,天上会下食物,而且下的是肉丸子,这是一个多么荒谬、多么超常的创意。题材的创意首先要有用耳朵听绘本的感觉经验,接着才是“读”和“写”的步骤。
2.技巧创意对缺乏框架。小学生大多在“对白式”的状态中说话,即有问有答。他们一般不经由自己的“独立规划”,呈现出“说到哪里是哪里”“话赶着话”的特点,这是最常见的没有“言语表达框架”。
而绘本含有很多技巧创意,精致的伏笔、背景的烘托、字词的选择等都可供分析和模仿。比如,日本绘本《夜晚的幼儿园》,因为是夜晚的幼儿园,所以一个人也没有,这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实际上那里有着什么?你看,“静悄悄探出头来,静悄悄转动大眼睛往四下看”,这个名叫“静悄悄”的出现,就是很吸引人的妙笔。
如果把孩子们阅读的一本本绘本比喻成最终会孕育出智慧的种子,那么感知其中丰富的技巧创意便是克服习作缺乏框架的最佳途径。
二、尝试:对绘本习作策略的“多元链接”
绘本具有重要的现代性内涵,耕耘好是接受知性语言的良好土壤。倘若孩子的内心没有被触动,绘本的出现就没有意义;假如没有“多元链接”,绘本与习作的融入就没有意义。
1.借助画面,描写情境。绘本的每一幅画都展现了美好的故事情境。相对而言,课本上看图写话的图片比较简单,人物形象单一,用色也不够饱满。
翻开《花婆婆》,与其说徜徉在优美的文字中,不如说是游弋在色彩的旋律中。花婆婆生活在海边,大海蔚蓝,一群海鸥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飞翔。年轻的花婆婆伫立在海边,她在遥望:四周茫茫,水天相连……整个画面静谧、柔和,美好的意蕴散发在充满墨香的画面中。
当印象、感觉和语言合为一体的时候,花婆婆穿的衣服是熏衣草的颜色,大海是宁静的蔚蓝,海边的小屋白得让人遐想……这样步步引导,语言就会带着新鲜而强烈的存在感扑面而来。这种印刻在心里的、余音袅袅的表现力非常重要。孩子则会自然而然地明白,画面的细致描绘仅仅罗列事物还不够,还要在物与物的串联中体现色彩与疏密,体现节奏与氛围,这样才是定影与抒怀的自然结合。
2.心理独白,丰富情境。小学生习作中无法写出真实的独白是一个不小的问题。究其原因,是未能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绘本感性的情境表达,更易激发理解和想象,为独白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资源。
《花婆婆》中,爱丽丝和爷爷的语言凝练,传递了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意义。在教学中,让孩子再次融入故事,思考:当老年爱丽丝因为背部的伤痛,只能躺在床上,透过窗户看外面的世界时,她的心情如何?当她看见去年无心撒下的鲁冰花种子,已经漫山遍野、姹紫嫣红,心里又会怎样想?当她心平气和地将自己的故事讲给那个天真的女孩听时,内心又有着怎样的独白?
独白来自人物的内心,是人物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心脏作为生命的本体,它跳动的声音被誉为语言的起点。一个人的心是有记忆力的,独白就像黑夜里看不见的碧波。
3.发挥想象,传达情感。绘本凝练的语言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色彩鲜艳的画面又让想象有所依托。循着画面延伸的方向,我们可以一点一点地扩散想象,将画面铺陈,让内涵丰富。想象是另一种可能,也是无限的包容和极大的自由。这是我和孩子们在读完绘本《我爸爸》后,尝试的一次举足轻重的想象力飞翔,也是对老式陈旧之笔的反抗。
我爸爸很棒,我爸爸真的很棒。他连凶猛的大狮子都不怕,他敢和相扑大力士摔跤,他能走独木桥。——章钦
他一步就可以从山脚跳到山上。他跑得像豹子一样快。——张剑
他能把大树举起来。——陈潜
他会动物的语言,能和动物说话。他是千里眼,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他又是顺风耳,能听到我一丁点儿的动静。——泳源
记录,理解,留念。有了快乐的想象,就是亲子的相互接纳,绘本《我爸爸》的生命也因此得到了延续。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既放飞着灵性,又镌刻着个性。
三、思辨:基于绘本习作的活动拓展
1. 选择资源,创作绘本。绘本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可能。在读了很多很多之后,孩子会深深折服,会产生创作绘本的朦胧愿望,可以鼓励孩子用手中的彩笔描绘自己的梦幻,创作属于自己的手工书:自己想,自己说,自己画,自己写。
定期展出手工书的时候,就是孩子呼唤自我、找到自己的时候。一个人找到了自己,就开始真正地行走了。绘本与习作的并肩同行,也旨在帮助孩子找回自己。
2. 讲演绘本,传递美好。绘本适合讲述,适合表演。利用绘本开展习作实践之时,孩子对内容已十分熟悉,对情感和价值也认识得比较深入。这时,组织讲绘本、演绘本,很容易进入角色,孩子能讲得动听,演得感人。
真正的习作,应面向儿童的当下生活。当然,教师只有自觉关注绘本习作的多元指向,才能让绘本成为孩子习作的“精神脐带”,绘本习作才可能更迷人、更具生命力。
作者简介:江蘇省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语文教师,扬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一、 审视:对绘本习作的重新认识
1.题材创意对认知缺乏。小学生已经习惯了集体生活,伙伴在生活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他们的言语争吵多过肢体的冲突,这表明语言正越来越多地调控他们的生活。这个阶段的儿童,处于“嗷嗷待哺”的习作状态,但对现实生活却缺乏丰富的认知体验。
而绘本的题材创意十分独特,新颖,有趣儿,有一种特异的天真,可用来激发孩子新鲜、超脱的灵感。比如,绘本故事《阴天,可能下肉丸子》,天上会下食物,而且下的是肉丸子,这是一个多么荒谬、多么超常的创意。题材的创意首先要有用耳朵听绘本的感觉经验,接着才是“读”和“写”的步骤。
2.技巧创意对缺乏框架。小学生大多在“对白式”的状态中说话,即有问有答。他们一般不经由自己的“独立规划”,呈现出“说到哪里是哪里”“话赶着话”的特点,这是最常见的没有“言语表达框架”。
而绘本含有很多技巧创意,精致的伏笔、背景的烘托、字词的选择等都可供分析和模仿。比如,日本绘本《夜晚的幼儿园》,因为是夜晚的幼儿园,所以一个人也没有,这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实际上那里有着什么?你看,“静悄悄探出头来,静悄悄转动大眼睛往四下看”,这个名叫“静悄悄”的出现,就是很吸引人的妙笔。
如果把孩子们阅读的一本本绘本比喻成最终会孕育出智慧的种子,那么感知其中丰富的技巧创意便是克服习作缺乏框架的最佳途径。
二、尝试:对绘本习作策略的“多元链接”
绘本具有重要的现代性内涵,耕耘好是接受知性语言的良好土壤。倘若孩子的内心没有被触动,绘本的出现就没有意义;假如没有“多元链接”,绘本与习作的融入就没有意义。
1.借助画面,描写情境。绘本的每一幅画都展现了美好的故事情境。相对而言,课本上看图写话的图片比较简单,人物形象单一,用色也不够饱满。
翻开《花婆婆》,与其说徜徉在优美的文字中,不如说是游弋在色彩的旋律中。花婆婆生活在海边,大海蔚蓝,一群海鸥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飞翔。年轻的花婆婆伫立在海边,她在遥望:四周茫茫,水天相连……整个画面静谧、柔和,美好的意蕴散发在充满墨香的画面中。
当印象、感觉和语言合为一体的时候,花婆婆穿的衣服是熏衣草的颜色,大海是宁静的蔚蓝,海边的小屋白得让人遐想……这样步步引导,语言就会带着新鲜而强烈的存在感扑面而来。这种印刻在心里的、余音袅袅的表现力非常重要。孩子则会自然而然地明白,画面的细致描绘仅仅罗列事物还不够,还要在物与物的串联中体现色彩与疏密,体现节奏与氛围,这样才是定影与抒怀的自然结合。
2.心理独白,丰富情境。小学生习作中无法写出真实的独白是一个不小的问题。究其原因,是未能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绘本感性的情境表达,更易激发理解和想象,为独白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资源。
《花婆婆》中,爱丽丝和爷爷的语言凝练,传递了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意义。在教学中,让孩子再次融入故事,思考:当老年爱丽丝因为背部的伤痛,只能躺在床上,透过窗户看外面的世界时,她的心情如何?当她看见去年无心撒下的鲁冰花种子,已经漫山遍野、姹紫嫣红,心里又会怎样想?当她心平气和地将自己的故事讲给那个天真的女孩听时,内心又有着怎样的独白?
独白来自人物的内心,是人物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心脏作为生命的本体,它跳动的声音被誉为语言的起点。一个人的心是有记忆力的,独白就像黑夜里看不见的碧波。
3.发挥想象,传达情感。绘本凝练的语言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色彩鲜艳的画面又让想象有所依托。循着画面延伸的方向,我们可以一点一点地扩散想象,将画面铺陈,让内涵丰富。想象是另一种可能,也是无限的包容和极大的自由。这是我和孩子们在读完绘本《我爸爸》后,尝试的一次举足轻重的想象力飞翔,也是对老式陈旧之笔的反抗。
我爸爸很棒,我爸爸真的很棒。他连凶猛的大狮子都不怕,他敢和相扑大力士摔跤,他能走独木桥。——章钦
他一步就可以从山脚跳到山上。他跑得像豹子一样快。——张剑
他能把大树举起来。——陈潜
他会动物的语言,能和动物说话。他是千里眼,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他又是顺风耳,能听到我一丁点儿的动静。——泳源
记录,理解,留念。有了快乐的想象,就是亲子的相互接纳,绘本《我爸爸》的生命也因此得到了延续。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既放飞着灵性,又镌刻着个性。
三、思辨:基于绘本习作的活动拓展
1. 选择资源,创作绘本。绘本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可能。在读了很多很多之后,孩子会深深折服,会产生创作绘本的朦胧愿望,可以鼓励孩子用手中的彩笔描绘自己的梦幻,创作属于自己的手工书:自己想,自己说,自己画,自己写。
定期展出手工书的时候,就是孩子呼唤自我、找到自己的时候。一个人找到了自己,就开始真正地行走了。绘本与习作的并肩同行,也旨在帮助孩子找回自己。
2. 讲演绘本,传递美好。绘本适合讲述,适合表演。利用绘本开展习作实践之时,孩子对内容已十分熟悉,对情感和价值也认识得比较深入。这时,组织讲绘本、演绘本,很容易进入角色,孩子能讲得动听,演得感人。
真正的习作,应面向儿童的当下生活。当然,教师只有自觉关注绘本习作的多元指向,才能让绘本成为孩子习作的“精神脐带”,绘本习作才可能更迷人、更具生命力。
作者简介:江蘇省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语文教师,扬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