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诗文中的民生主题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i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本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观念之一,惜民、重民、敬民、爱民是中国古代士人的重要价值追求。出身于平民之家的苏东坡,早在青年时期就有着为民请命的民本情怀,并在其起伏漂泊的宦海生涯中始终怀有济世志向。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科考。年仅21岁的苏东坡随父亲苏洵穿剑阁越秦岭,历时两个多月赶赴京城参加殿试,在388名举人中脱颖而出,以第二名的成绩荣登进士榜。正当要做官时,老家眉山苏府传来噩耗,母亲程氏病逝。苏东坡遵循古制回眉山为母守孝期间,在《策别训兵旅二》中写道,“民者,天下之本;而财者,民之所以生也”,爱民、惠民、敬民的思想此时已深深熔铸在苏东坡的思想深处。
  守丧期满,苏东坡再次从眉山出发。初入官场的他先后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殿中丞等,事业可谓风生水起。当王安石急切峻厉地推行新政时,年轻气盛的苏东坡纵笔写下了著名的《上神宗皇帝万言书》,以犀利的观点和恳切的言辞陈述自己的政治哲学和改革主张,并郑重告诫和劝谕神宗皇帝:君之为君,非由神权所受,而是得自黎民百姓的拥戴。为了实现“视民如视其身”的夙愿,苏东坡写了大量文章和奏书表达民本思想,阐发民本主张。在屡屡上书无果的情况下,苏东坡又以创作诗词来表现百姓疾苦,反映黎民诉求。
  “宁为民碎、不为官全”的苏东坡遭到王安石的弹劾和宋神宗的罢黜,他上书皇帝请调外任于杭州、徐州,以避开朝中不休的争端和俗务琐事,实现扶危济困的抱负。苏东坡携家带眷离开京城,先后赶赴杭州等地任职。自此,苏东坡在地方躬行其在科考策论中所提出的政治理想:“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并在让利百姓、惠泽民众上卓有建树。这期间,他也写下了众多流传后世的炫美篇章。


  在杭州,苏东坡不仅疏浚运河淤泥、建设输水管道、修筑西湖堤坝,而且写就了《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著名诗篇。在密州,苏东坡在抗旱灭蝗、抓捕盗贼、厉行法度的同时还创作了《蝶恋花·密州上元》等脍炙人口的垂世佳作;在徐州,苏东坡既抗洪护城、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又书写了《放鹤亭记》《登云龙山》《九日黄楼作》等经久传诵的名篇;在扬州,苏东坡不但重开漕运、废除花会、减免税赋,而且写下了《西江月·平山堂》《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等传世经典。苏东坡担任地方官期间,恪守官德、以民为重,顺乎民意、为民争利,劝耕促织、减役丰财,在改善民生上建功立业。
  元丰元年(1078),徐州发生严重干旱,身为太守的苏东坡曾往郊外石潭祈雨。天降甘霖后,他又率官衙人员到城东感谢上苍,途经村野看望乡民时为老翁挥笔“道逢醉叟卧黄昏”,为村姑泼墨“旋抹红妆看使君”。苏东坡不辞辛劳、风尘仆仆,连续走访多个村庄,连枣花落在衣服上的“簌簌”之声都听得真真切切。正因为苏东坡的体察民生,才写出了“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这般细腻的词句,描绘出“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这般逼真的情状。


  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苏东坡被人以文字狱构陷,在死而复生般地脱险后,他被授黄州团练副使,带着家人,冒着漫天风雪,向着偏僻的黄州小城蹒跚而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荒寒凄寂的黄州并未销蚀苏东坡的济世情怀,在读书和禅修之余,苏东坡经常向田野农夫、湖边渔翁、市井商贩咨询请教,甚至亲自攀援峭壁、遍嘗百草、采撷中药、治病疗伤。与唐代孤傲的大诗人李白不同,苏东坡虽然也特立独行,但“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既与诸多贤达儒雅之士频繁交往,又和众多底层百姓一同劳作。黄庭坚、秦观、米芾、司马光、张方平等患难与共的资深老友前来探望,为苏东坡孤寂的生活注入了温馨;与天真朴实的黄州百姓亲密接触,更使苏东坡的心情得到宽慰。
  黄州给予苏东坡的精神生活是富足的,但提供的物质条件的确太简陋了。在苏东坡和家人的生计难以维持之时,性情耿直的友人马正卿在黄州城东请得荒地数十亩,供其解决衣食温饱。苏东坡遂援引白居易诗取名为“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并体验“垦辟之劳”。苏东坡一名自此不胫而走,民间至今流传的“东坡帽”“东坡履”“东坡肉”“东坡饼”等,也为苏东坡平添了诸多佳话。黄州四年,是苏东坡人生蜕变的重要节点,他的民本情怀也获得了一次升华。


  北宋绍圣四年(1097)夏,一个风急雨骤的日子,时年63岁的苏东坡以“琼州别驾”的虚衔,被贬谪到林木荫郁、荒远萧瑟的儋州,遥遥万里寄寓“蛮貊之邦”,携幼子苏过于海角天涯度此残生。在海南,苏东坡历尽磨难不辱其志,度尽劫波不坠节操,守住了乐观、持重、朴拙、豁达的自我。
  苏东坡为海南百姓指凿双泉、开坛讲学、传道授业,在半开化的荒岛燃起了中原文明的火炬。据当地史志记载:“宋苏文公之谪儋耳,讲学时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海南是苏东坡羁旅生涯的终点,也是他宦海漂泊最遥远的一站。海南百姓的淳朴、热情和仁厚,使苏东坡感受到远离亲人故土后的温情和归属。苏东坡是物质生活的匮乏者,却是精神生活的富有者,无论是宦海浮沉还是羁旅漂泊,他一直与诗词书画相依为伴,既体验了“诗能穷人”的尴尬处境,也感受了“ 诗穷而工”的奇异经历。尽管在海南身体不适、生活窘迫,万丈豪情也只剩下一襟晚照,但苏东坡依旧把生活打点得有声有色,仅在儋州就写下130多首诗词,绝大部分关涉民生。


  静观起落的苏东坡,把磨难幻化为沧海一笑,将辗转流离聚变为长歌短赋,一生为后世留下了2 4 0 0多篇华章,可谓“道德文章千秋颂,才华气节百代尊”。《定风波》和《念奴娇》是苏东坡极具代表性的两首词作,前者婉约平畅,作者将人生的沉郁忧愤转化为内心的宽厚通达,将命运的孤苦悲怆转化为对尘世的随遇而安;后者豪放恣肆,当作者与三国周郎隔空对话时,一任“大江东去,浪淘尽”。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民本思想一直是苏东坡作品的重要主题。他的很多诗词文章都述及民生,论及民心,谈及民瘼。《许州西湖》的“颍川七不登,野气长苍莽。谁知万里客,湖上独长想”,体现了苏东坡心系贫穷百姓、希冀与民同乐的真诚愿望;《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次子由韵二首》中,“下马作雪诗,满地鞭箠痕。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元。道逢射猎子,遥指狐兔奔”,蕴积着苏东坡对贫富不均的强烈愤慨和对贫苦农民的深切同情。
  作为有宋一代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苏东坡居“宋四家”之首,其绘画书法题材和意蕴也大都与乡土民间密切相关,特别是绰约闲适、淡泊简远的《黄州寒食帖》《人来得书帖》《洞庭春色赋》《竹石图》等传世珍品,大都取材于乡土意象和乡野风光。其作品的艺术生命力深植于农耕社会和农业文明,其心魂的素雅洁净,神魄的舒缓从容,行走乡间、固守本心的亲和温情跃然纸上。
其他文献
如果论及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古代典籍,我想绝大多数人会先想到《论语》,也有人会在《论语》之外想到《孔子家语》。然而,如果要问记录孔子及其子孙言语行事的作品,我想大多数人就回答不上来了。这部书名叫《孔丛子》。《孔丛子》的主要内容  《孔丛子》相当于一部“孔家杂记”,主要记述的是孔子及其后代子孙的言语行事。时间跨度从春秋时期到东汉中期,涉及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对于了解汉以前孔子家世的发展、演变以及一些
期刊
对秦汉政治史的总结和表述,有“秦并天下”和“汉并天下”的说法。对于前者,司马迁反复引录,予以强调;对于后者,则基本不予采用。这样的态度,有政治史观作为认识基础。通过对相关信息的分析,可以看出司马迁对秦始皇实现统一的历史意义的看重。一、《秦本纪》篇末的秦朝史总结  《史记·秦本纪》最后的文字,有对秦统一之后历史的简略总结。太史公写道:“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号为始皇帝。始皇帝五十一年
期刊
智者务其实,愚者争虚名。我们应该力戒虚名、空言,而推崇实学,实干才能兴邦。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论述《春秋》的作用时指出,“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以空言而不敢辞”。就是说,如果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即便做事的出发点和用意是好的,但是由于不知道其所以然的缘故,也找不到妥善恰当的方法,这样在面对别人大而无当的言论的时候,就会手足无措,进退维谷,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之所以被空言、虚名
期刊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另外三位是赵国的李牧、秦国的白起和王翦),官至大將军;蔺相如是战国后期赵国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官至上卿。关于廉颇、蔺相如的故事广为流传,我们耳熟能详的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专设《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篇,以合传的形式对二人的事迹进行了描述。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一位身经百战,有军事谋略,忠君爱国又勇于悔过的大将军廉
期刊
古人的生活与劳作受自然影响很大,四季更替、昏晓昼夜,这些自然时间“规训”了古人的生活方式,休闲娱乐生活随之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内涵。通过对自然细致的观察和感受,古人形成了对一年的四时分期,并在此基础上慢慢形成了八节和二十四节气,从而建立了一个完备的季节分期时间系统。季节首先与农业生产有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同时,季节也对人的生活娱乐方式产生影响。“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期刊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功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  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  ——〔唐〕徐夤《贡余秘色茶盏》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知名主持人王为,与我搭档做茶文化栏目多年。每周二的电台直播中,我负责聊聊茶,他负责打打岔,配合默契,相得益彰。王为是北京人,自然也特别钟爱茉莉花茶。我总想让他换换口味,就送去两包凤凰单丛。后来想到乌龙茶最
期刊
荆有次非者a,得宝剑于干遂b。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c。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袪衣d,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注釋:  a :荆:古代楚国的别称。  b :干遂:吴国地名。吴国当时生产名剑,干遂在今江苏苏州吴中区。  c :蛟:传说中龙一类的动物,能发大水。 
期刊
刘子浮于汴b,涉淮而东。亦既释绋纚c,榜人告予曰d:“方今湍悍而舟盬e,宜谨其具以虞焉。”予闻言若厉。由是袽以窒之f,灰以墐之g,?以干之h。仆怠而躬行,夕惕而昼勤。景霾晶而莫进i,风异响而遄止。兢兢然累辰j,是用获济。偃樯弭棹k,次于淮阴l。于是舟之工咸沛然自暇自逸,或游肆而觞矣m,或拊桥而歌矣;隶也休役以尚寝矣,吾曹无虞以宴息矣。逮夜分而窾隙潜澍n,涣然阴溃,至乎淹箦濡荐o,方卒愕传呼,跣跳登
期刊
阁在丰城山间,名,子贱潘公也。笔,广微袁公也。德夫读书其上有年矣,去而仕于朝,因以其所读者为天子言之,忠愤激发,几寤上意。竟坐是,由省闼放还故山。  或窃笑曰:“世盖有剽窃涉猎书之毫芒而光显遇合者,德夫无所不读,顾龃龉留落如此,意者书误德夫耶?德夫宁能味此无味之味耶?”  德夫亦叹曰:“有是哉!夫书无穷尽,味有浅深。尝试以古今人观之,行之,笃守之,固味之深者也。先信而后畔,始合而卒离,味之浅者也。
期刊
通过政治文化视角,观察国家治理效果,《史记》保留了许多行政史的记录。《史记》专有《十二诸侯年表》,“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记述春秋时期列国“盛衰”的历史。所考察和记述的内容,包括“兴师”“讨伐”“强乘弱”“威而服”的战争场景,也包括“会盟”等外交形式。《史记》又有《六国年表》,同样载录战国时期七雄兼并,“征伐会盟”,即战争史和外交史两方面的内容。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