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解读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完成对文本的体验,达到文本育人的价值。但大量课堂实例说明,现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教师在对文本解读的时候往往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探讨了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误区并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教师 语文教学 文本解读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解读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完成对文本的体验,达到文本育人的价值。但大量课堂实例说明,现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教师在对文本解读的时候往往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探讨了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误区并提出一些对策。
1.问题的提出。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深入的、透彻的,那么对学生的阅读导航有效性会更高,文本的育人功效会更强;反之,非但不能达到文本应有的育人作用,反而会有“南辕北辙”之嫌。然而,大量课堂实例说明现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教师在对文本解读的时候往往存在着一些误区,概括的讲来便是“越位”和“失位”。
1.1 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越位”。所谓“越位”,便是指教师解读文本时,超过了一定的度,过犹不及。“越位”大致有两种情况。
1.1.1 解读文本的泛政治化、泛概念化倾向。由于受自己所接受的知识限制,缺少新知识的及时补充,长期坚守着一套封闭的(甚至是过时的、错误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看到《我的叔叔于勒》就想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看到《项链》,就想到资本主义社会妇女的爱慕虚荣;提到周朴园,就是自私、冷酷;提到王熙凤,就是狠毒、刁滑、工于心计……因为在这种已有结论的支配下,阅读就很难产生新的体验,形成新的认识。
1.1.2 文本解读的泛标本化。解读文本时教师越俎代庖,忽略了学生才是解读文本的真正主体。教师唯恐学生不能全面深刻的理解文本,全权包办,不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与自由,把文章从语段到文句到字词,机械化、程式化操作地肢解讲给学生。倾力于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割裂了浑然天成的美文意境。看上去知识的传输也许全面了,而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却被严严的禁锢了。
1.2 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失位”。所谓“失位”,则是指教师解读文本时未能到位,有“浅阅读”化倾向。随着“个性化阅读”“多元化解读”等时髦话题的兴起,少说为宜已经成为不少教师解读文本的一种主张。有人认为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直接对话活动,读者是阅读的核心,是解读文本的权威。受其影响,加之害怕“越位”,因而不少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解读文本时,不敢再“外加”一些东西,就文本而文本,忽略了作家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忽略了作者的情感世界与实际立意,忽略了文本思想原有的深度,浅尝辄止,如此的阅读,或许可以“个性化”、“多元化”,但却割断了文本与读者之间的纽带,根本无法让读者与文本(潜在的作者)之间形成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更谈不上碰撞了,而文本本有的育人功能便被弱化、淡化了。
2.语文教学文本解读误区的消解。出现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位”没有把握好。如果教师在解读文本过程中能准确的把好解读的“位”,那么就能很好的为学生阅读导航了。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把好这个“位”呢?概括的说来,便是“三读”文本,以不同的阅读角色走进文本。这样才会有不同的阅读体验,对文本有更加深层次的把握,产生丰富全面的阅读体验。
2.1 教师首先要能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陌生化感知文本,不要先看参考书或有关教学资料,而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接触文本,用心灵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平静地倾听文字的叙述,倾听作者的叙述,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之进行情感的交流与碰撞,捧起《一碗阳春面》,感受母子三人逆境里团结、互助、坚强的精神和老板夫妇无声的爱心;走近《老王》,去向那善良淳朴而又平凡的小人物致敬;漫步于《荷塘月色》,于月色下的荷塘边品味淡淡的喜悦与哀愁……自主地领悟作品内涵与情感,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全面深刻地把握文本,而不再依赖于空洞的教参。
2.2 回归教师的角色,把文本当作教材,从组织课堂教学的角度再次研读文本,对文本作“地毯式”的细究与深读,达到“知根知底”的程度。再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阅读教学)目标来思考、解读,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建构知识体系、确立解读目标、探寻解读文本的方法途径、挖掘其育人效能。
2.3 必须考虑到教师解读文本的对象——学生也是文本解读的最终主体,因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解读文本。所以教师必须顾及学生的解读能力、认知心理学习习惯等因素,以学生的角色走进文本。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解读,这样才能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可能存在的障碍、面临的难题,对之进行分析,理出解决的途径,以便在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有效的帮助,使他们更好地从中获得感悟、陶冶性情、提升素养,从而更好的为学生解读文本导航。
深入研读文本,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是语文教师一生都必须修炼不止的看家功夫。我们需要认真地将之进行到底,才能当好学生遨游文学殿堂的的“导游”。
【关键词】教师 语文教学 文本解读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解读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完成对文本的体验,达到文本育人的价值。但大量课堂实例说明,现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教师在对文本解读的时候往往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探讨了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误区并提出一些对策。
1.问题的提出。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深入的、透彻的,那么对学生的阅读导航有效性会更高,文本的育人功效会更强;反之,非但不能达到文本应有的育人作用,反而会有“南辕北辙”之嫌。然而,大量课堂实例说明现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教师在对文本解读的时候往往存在着一些误区,概括的讲来便是“越位”和“失位”。
1.1 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越位”。所谓“越位”,便是指教师解读文本时,超过了一定的度,过犹不及。“越位”大致有两种情况。
1.1.1 解读文本的泛政治化、泛概念化倾向。由于受自己所接受的知识限制,缺少新知识的及时补充,长期坚守着一套封闭的(甚至是过时的、错误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看到《我的叔叔于勒》就想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看到《项链》,就想到资本主义社会妇女的爱慕虚荣;提到周朴园,就是自私、冷酷;提到王熙凤,就是狠毒、刁滑、工于心计……因为在这种已有结论的支配下,阅读就很难产生新的体验,形成新的认识。
1.1.2 文本解读的泛标本化。解读文本时教师越俎代庖,忽略了学生才是解读文本的真正主体。教师唯恐学生不能全面深刻的理解文本,全权包办,不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与自由,把文章从语段到文句到字词,机械化、程式化操作地肢解讲给学生。倾力于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割裂了浑然天成的美文意境。看上去知识的传输也许全面了,而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却被严严的禁锢了。
1.2 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失位”。所谓“失位”,则是指教师解读文本时未能到位,有“浅阅读”化倾向。随着“个性化阅读”“多元化解读”等时髦话题的兴起,少说为宜已经成为不少教师解读文本的一种主张。有人认为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直接对话活动,读者是阅读的核心,是解读文本的权威。受其影响,加之害怕“越位”,因而不少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解读文本时,不敢再“外加”一些东西,就文本而文本,忽略了作家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忽略了作者的情感世界与实际立意,忽略了文本思想原有的深度,浅尝辄止,如此的阅读,或许可以“个性化”、“多元化”,但却割断了文本与读者之间的纽带,根本无法让读者与文本(潜在的作者)之间形成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更谈不上碰撞了,而文本本有的育人功能便被弱化、淡化了。
2.语文教学文本解读误区的消解。出现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位”没有把握好。如果教师在解读文本过程中能准确的把好解读的“位”,那么就能很好的为学生阅读导航了。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把好这个“位”呢?概括的说来,便是“三读”文本,以不同的阅读角色走进文本。这样才会有不同的阅读体验,对文本有更加深层次的把握,产生丰富全面的阅读体验。
2.1 教师首先要能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陌生化感知文本,不要先看参考书或有关教学资料,而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接触文本,用心灵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平静地倾听文字的叙述,倾听作者的叙述,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之进行情感的交流与碰撞,捧起《一碗阳春面》,感受母子三人逆境里团结、互助、坚强的精神和老板夫妇无声的爱心;走近《老王》,去向那善良淳朴而又平凡的小人物致敬;漫步于《荷塘月色》,于月色下的荷塘边品味淡淡的喜悦与哀愁……自主地领悟作品内涵与情感,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全面深刻地把握文本,而不再依赖于空洞的教参。
2.2 回归教师的角色,把文本当作教材,从组织课堂教学的角度再次研读文本,对文本作“地毯式”的细究与深读,达到“知根知底”的程度。再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阅读教学)目标来思考、解读,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建构知识体系、确立解读目标、探寻解读文本的方法途径、挖掘其育人效能。
2.3 必须考虑到教师解读文本的对象——学生也是文本解读的最终主体,因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解读文本。所以教师必须顾及学生的解读能力、认知心理学习习惯等因素,以学生的角色走进文本。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解读,这样才能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可能存在的障碍、面临的难题,对之进行分析,理出解决的途径,以便在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有效的帮助,使他们更好地从中获得感悟、陶冶性情、提升素养,从而更好的为学生解读文本导航。
深入研读文本,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是语文教师一生都必须修炼不止的看家功夫。我们需要认真地将之进行到底,才能当好学生遨游文学殿堂的的“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