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实践课程已经在全国大范围内大力的推广及发展,旨在促进全国中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综合实践课程依然存在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而多尔在吸收了众多思想和课程学家的前提下基于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构建了颇具特色的后现代课程观,既然都是新兴且如火如荼,目的都是改善中国当代教育及提升当代学生综合素质,这里我们以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视角下深入探究下综合实践课程发展的方向及需要作出改变的地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5-193
一、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多尔作为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集大成者,踩着巨人的肩膀提出了那句名言,即“没有人真正地拥有真理,但每个人都有要求被理解的权利”。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具有发展性
实践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扎根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教学中产生的任何问题都需要从实际出发。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不应过度依赖某一理论,而应根据事件的实践情境来进行。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参与到课程开发的实际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来探究他们自己的课程。
(二)学生与知识间的重新建构
我一直认为一门好的课堂一定是充满惊喜和意外的,按部就班的课程总归会让学生疲于接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学生和知识都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存在着,在多尔的世界里,学生与知识之间应该是一种建构的关系,用隐喻的、引导的、描述的方式来启发学生对文本或者知识的诠释理解,学生跟知识应该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
(三)自组织概念
“当环境具有足够的丰富性、开放性以便促成多重用途、解释和观点之时”就如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会逐渐内化适应外在环境,而多尔将这种理论应用于课堂之上,认为课堂上也应该有一种怀疑性和不确定性,让学生在适应课堂的过程中逐渐内化课堂知识,真正将实践课程融入生活,从而使课堂提高一个档次。
(四)改变课堂目标和课程目的及评价
现在的综合实践课程导学案基本已经把课程的目的、规划和目标完整且详细的表述出来,以目标为导向,以评价作为区分学生是否认真学习和实践的标准,以最终成绩评价学生的优劣,一切仿佛都是正常且无可挑剔,但是这恰恰是被现代性所束缚住的现代应试教育的标准误区之一,后现代课程观崇尚自由和多元,差异性与进程不可或缺,正确的方向应该是第一目标—及时调整—批评及反思—第二目标———以此类推,最终达到课程最终的目的和要求。
二、基于多尔课程标准“4R”在实践课程拟取得的成效
在分析和批判泰勒原理的基础上,多尔提出了超越传统3R(读、写、算)课程标准的新4R标准,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一)丰富性
丰富性是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以此给我们课程的启示,课程中更应含有适量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耗散性,每一门实践课程都应该设置一些干扰因素,而不是按部就班,学生在做的过程之中缺乏思考,我校每一门实践课程的开展都经历的反复的琢磨,有着属于每一门课程的内涵和知识结构,因此,每一门实践课程都应该根据其自身特点去发展其丰富性,比如体验类课程可以通过解释发展其丰富性,实践类课程可以通过模式游戏,科学实验类课程可以通过假设形成与证明,心理类课程可以通过对话和协商来发展其课程本身的丰富性。
(二)回归性
回归性可以解释为学生进行思考的一种循环运动,是人类思想返回本身的一种能力,在实践课程中的应用,起止点是开放且不做任何限定的,起点即终点,终点又可以作为下一次的起点,但又跟重复不同,重复源于现代性的封闭性框架,在实践课程中要活跃起来,要有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在整个实践活动课程中让其他人对自己的行为不断给出评判,甚至老师亦如此,去接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意见,不管好的坏的。
(三)关联性
关聯性,主要可以理解为教育联系和文化联系两个方面。教育联系核心在于课程结构的内部联系,这些联系主要通过回归性去拓展课程深度,文化练习是指课程与它之外的文化或宇宙观之间的联系,核心在于地方文化和全球文化两个层面。因此,我们的实践课程要具有深刻反思和不断深刻的趋势,最初可能由我们所处的局部环境和文化所定,之后应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全球文化和各种生态网络当中去,不断拓展,不断丰富,精益求精。
(四)严密性
在4R课程标准中,多尔最看重的标准就是严密性,现代主义课程将严密性界定为学术逻辑、科学观察和数学精确性,而后现代课程观认为不确定性和解释性恰恰才是课程所最需要的东西,对于不确定性方面的处理,严密性意味着有计划、有选择的找寻不同的方案、关系和联系。对于解释性,严密性意味着学生应该自觉的去找寻老师或者他们本身所持的假设和思考,并且整合他们之间的关系,最终取得有意义的思考成果。
三、多尔后现代课程观拟建立的课堂效果
(一)课程内容力求丰富性与开放性
课程内容从整齐划一、普遍性、客观性和中立性的知识为主到应跨越学科边界,加强各实践课程的联系和逻辑性,使之融合贯通,尊重学生兴趣和发展需要,加强内容和社会之间的联系、衔接,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促进实践课程的内容不断延伸和拓展。
(二)实践课程更应体现不确定性和变化性
实践课程导学案需要把课程目标进行重新打磨,使其具有一定限度的不确定性,即制定一种宽松的。一般性的课程目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实施和进展能解决非预期的时间,把握和控制好目标变量,在教学过程和情景中不断生成新的目标,让不确定性逐渐清晰。
(三)课程评价更应兼具多元性和动态性
实践课程的最终评价不应该仅仅包括对最终结果或成品的呈现评价,还应包括学生的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的方面,通过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动态考察学生,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最后,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从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开始,道阻且长,实践课程本身就不同于普通文化类课程,我们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课程本身也有更多的可变性,从教学方法开始,逐渐渗透到课程内容及实施,我坚信我们的实践课程会越来越好,也会是引领课程改革的先行者,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一、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多尔作为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集大成者,踩着巨人的肩膀提出了那句名言,即“没有人真正地拥有真理,但每个人都有要求被理解的权利”。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具有发展性
实践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扎根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教学中产生的任何问题都需要从实际出发。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不应过度依赖某一理论,而应根据事件的实践情境来进行。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参与到课程开发的实际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来探究他们自己的课程。
(二)学生与知识间的重新建构
我一直认为一门好的课堂一定是充满惊喜和意外的,按部就班的课程总归会让学生疲于接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学生和知识都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存在着,在多尔的世界里,学生与知识之间应该是一种建构的关系,用隐喻的、引导的、描述的方式来启发学生对文本或者知识的诠释理解,学生跟知识应该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
(三)自组织概念
“当环境具有足够的丰富性、开放性以便促成多重用途、解释和观点之时”就如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会逐渐内化适应外在环境,而多尔将这种理论应用于课堂之上,认为课堂上也应该有一种怀疑性和不确定性,让学生在适应课堂的过程中逐渐内化课堂知识,真正将实践课程融入生活,从而使课堂提高一个档次。
(四)改变课堂目标和课程目的及评价
现在的综合实践课程导学案基本已经把课程的目的、规划和目标完整且详细的表述出来,以目标为导向,以评价作为区分学生是否认真学习和实践的标准,以最终成绩评价学生的优劣,一切仿佛都是正常且无可挑剔,但是这恰恰是被现代性所束缚住的现代应试教育的标准误区之一,后现代课程观崇尚自由和多元,差异性与进程不可或缺,正确的方向应该是第一目标—及时调整—批评及反思—第二目标———以此类推,最终达到课程最终的目的和要求。
二、基于多尔课程标准“4R”在实践课程拟取得的成效
在分析和批判泰勒原理的基础上,多尔提出了超越传统3R(读、写、算)课程标准的新4R标准,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一)丰富性
丰富性是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以此给我们课程的启示,课程中更应含有适量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耗散性,每一门实践课程都应该设置一些干扰因素,而不是按部就班,学生在做的过程之中缺乏思考,我校每一门实践课程的开展都经历的反复的琢磨,有着属于每一门课程的内涵和知识结构,因此,每一门实践课程都应该根据其自身特点去发展其丰富性,比如体验类课程可以通过解释发展其丰富性,实践类课程可以通过模式游戏,科学实验类课程可以通过假设形成与证明,心理类课程可以通过对话和协商来发展其课程本身的丰富性。
(二)回归性
回归性可以解释为学生进行思考的一种循环运动,是人类思想返回本身的一种能力,在实践课程中的应用,起止点是开放且不做任何限定的,起点即终点,终点又可以作为下一次的起点,但又跟重复不同,重复源于现代性的封闭性框架,在实践课程中要活跃起来,要有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在整个实践活动课程中让其他人对自己的行为不断给出评判,甚至老师亦如此,去接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意见,不管好的坏的。
(三)关联性
关聯性,主要可以理解为教育联系和文化联系两个方面。教育联系核心在于课程结构的内部联系,这些联系主要通过回归性去拓展课程深度,文化练习是指课程与它之外的文化或宇宙观之间的联系,核心在于地方文化和全球文化两个层面。因此,我们的实践课程要具有深刻反思和不断深刻的趋势,最初可能由我们所处的局部环境和文化所定,之后应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全球文化和各种生态网络当中去,不断拓展,不断丰富,精益求精。
(四)严密性
在4R课程标准中,多尔最看重的标准就是严密性,现代主义课程将严密性界定为学术逻辑、科学观察和数学精确性,而后现代课程观认为不确定性和解释性恰恰才是课程所最需要的东西,对于不确定性方面的处理,严密性意味着有计划、有选择的找寻不同的方案、关系和联系。对于解释性,严密性意味着学生应该自觉的去找寻老师或者他们本身所持的假设和思考,并且整合他们之间的关系,最终取得有意义的思考成果。
三、多尔后现代课程观拟建立的课堂效果
(一)课程内容力求丰富性与开放性
课程内容从整齐划一、普遍性、客观性和中立性的知识为主到应跨越学科边界,加强各实践课程的联系和逻辑性,使之融合贯通,尊重学生兴趣和发展需要,加强内容和社会之间的联系、衔接,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促进实践课程的内容不断延伸和拓展。
(二)实践课程更应体现不确定性和变化性
实践课程导学案需要把课程目标进行重新打磨,使其具有一定限度的不确定性,即制定一种宽松的。一般性的课程目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实施和进展能解决非预期的时间,把握和控制好目标变量,在教学过程和情景中不断生成新的目标,让不确定性逐渐清晰。
(三)课程评价更应兼具多元性和动态性
实践课程的最终评价不应该仅仅包括对最终结果或成品的呈现评价,还应包括学生的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的方面,通过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动态考察学生,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最后,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从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开始,道阻且长,实践课程本身就不同于普通文化类课程,我们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课程本身也有更多的可变性,从教学方法开始,逐渐渗透到课程内容及实施,我坚信我们的实践课程会越来越好,也会是引领课程改革的先行者,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