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正确地理解课程标准,深度解读教材,整体把握本质,结合学生的学习难点,开展高效的教学活动,应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本文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真分数与假分数”为例,谈谈教材解读与教法实施的思考。
深度解读教材,领会教学深意
北师大版“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编排顺序是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以对分数、分数单位的熟悉为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分饼”的活动情境和问题串。
第一,创设八戒的烦恼“5张饼要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多少张?”情境引入。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进行交流。为学生经历带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提供具体情境。让带分数的引入更有实际意义。
第二,借助“淘气遇到了麻烦,你能帮他解决吗?”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讨论与交流,从而理清思路,获得正确的理解。学生认知的“学习难点”——分数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理解,得以辨析突破。
第三,认一认,说一说。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的含义,用描述性的语言揭示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
第四,借助在数线上填分数的活动,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1的关系。有利于从几何的直观角度体会分数的大小,加深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记忆。
整体把握本质,实现教学目标
课前教师播放了《西游记》动画片,并让学生一起唱主题歌,缓解了学生紧张的心态,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情境导入,尝试解难——经历带分数、假分数的产生
教师:一天八戒化缘来5张饼,正在犯愁呢:5张饼要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多少张饼?你们能帮忙解决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鼓励学生用圆片画一画、分一分,或用算式表示分的过程。
师生交流:
学生:先分4张饼,每人分到1张饼,再把剩下的1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又分到张。
学生:我用除法算式表示:5÷4=1(张)——1(张)
学生:老师,余数1还可以继续除得1.25张。
学生:也可以一张一张饼分,分一张饼,每人分到张,发完5张饼每人就得到5个张。
师生梳理分饼过程:有余数的除法我们可以继续除,可以继续分,也可以一张一张分。
分饼结果:1.每人分到1.25张饼。2.每人分到一张又张,合起来是1张。这是一个带分数,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分数,读作:一又四分之一。这里用它来表示分的结果更合适。3.每人分到5个张。也就是张。
教学效果点评:故事情境引入,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关注学生不同的思路和想法,将具体分饼活动抽象为有余数除法,多样化分饼结果,贯穿了新旧知识。
直观操作,比较释疑——解决淘气的麻烦突破学困点
教师:淘气一张一张分,从图上看每人怎么分到了?
教师再次借助课件一张一张分直观感知5个张的累加,就是张。
教师:淘气怎么会有这样的困惑?
试着让学生解释淘气所画图的意思。
学生:淘气看到的是5张饼的,而我们刚才是把5个一张饼的相加得张。
教师观察到部分同学还是一脸迷惑。
教师演示:将平均分成4份的一张饼,放在一个透明的塑料杯里;又把5张都平均分成4份放在另一个透明的塑料杯中。
教师拿起一张饼的 。
教师:这是一张饼的 ,这里有几个 ?
教师从装有5张饼的塑料杯中取出一份,教师:这是5张饼的,这里 有几个5张饼的?
学生:原来一张饼的和 5张饼的一样多。
教学效果点评:利用直观教具演示不同分数单位的累加,可得出一张饼的四分之五和5张饼的二十分之一一样多。学生自然而然领会的整体是1张饼,而 的整体是5张饼。引导学生理解表示分数意义的相对性,必须依托所描述的整体。
观察比较,分类辨认——认识真分数与假分数
教师:如果我们用算式记录一张一张分饼过程,怎么列式呢?
师生交流,教师板书从上至下列式。
1÷4=1/4 2÷4=2/4 3÷4=3/4 4÷4=4/4
教師:请同学们从左往右、从上往下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交流发现。
教师:从左往右观察这些算式,我们发现原来分数与除法有一定的关系。
从上往下观察,我们又发现什么?分母不变,分子每次多1。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同时体会结果分数单位的累加,产生了假分数5/4、6/4、7/4。
教师:可以累加到多少?10个,999个,n 个呢?
教师:如果将黑板上的分数分类。你觉得在哪里画分界线比较合适?为什么?
教学效果点评:将“分饼”这核心活动做强做丰富,扩充体验,以“5/4”为围绕载体,带着“5/4是不是分数?它表示什么意思?”的问题充分拓展学生思维,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在观察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同时,观察比较分数分子与分母的大小,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教学就水到渠成,凸显真分数的局限性与引进假分数的现实意义。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知道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
结语
学习目标的整体实现是通过教学过程展开的。而教学过程的展开,是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而实现的。把握好教材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活动的呈现,都将服务于学习目标中的某一点或某一方面,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深度解读教材,领会教学深意
北师大版“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编排顺序是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以对分数、分数单位的熟悉为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分饼”的活动情境和问题串。
第一,创设八戒的烦恼“5张饼要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多少张?”情境引入。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进行交流。为学生经历带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提供具体情境。让带分数的引入更有实际意义。
第二,借助“淘气遇到了麻烦,你能帮他解决吗?”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讨论与交流,从而理清思路,获得正确的理解。学生认知的“学习难点”——分数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理解,得以辨析突破。
第三,认一认,说一说。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的含义,用描述性的语言揭示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
第四,借助在数线上填分数的活动,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1的关系。有利于从几何的直观角度体会分数的大小,加深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记忆。
整体把握本质,实现教学目标
课前教师播放了《西游记》动画片,并让学生一起唱主题歌,缓解了学生紧张的心态,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情境导入,尝试解难——经历带分数、假分数的产生
教师:一天八戒化缘来5张饼,正在犯愁呢:5张饼要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多少张饼?你们能帮忙解决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鼓励学生用圆片画一画、分一分,或用算式表示分的过程。
师生交流:
学生:先分4张饼,每人分到1张饼,再把剩下的1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又分到张。
学生:我用除法算式表示:5÷4=1(张)——1(张)
学生:老师,余数1还可以继续除得1.25张。
学生:也可以一张一张饼分,分一张饼,每人分到张,发完5张饼每人就得到5个张。
师生梳理分饼过程:有余数的除法我们可以继续除,可以继续分,也可以一张一张分。
分饼结果:1.每人分到1.25张饼。2.每人分到一张又张,合起来是1张。这是一个带分数,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分数,读作:一又四分之一。这里用它来表示分的结果更合适。3.每人分到5个张。也就是张。
教学效果点评:故事情境引入,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关注学生不同的思路和想法,将具体分饼活动抽象为有余数除法,多样化分饼结果,贯穿了新旧知识。
直观操作,比较释疑——解决淘气的麻烦突破学困点
教师:淘气一张一张分,从图上看每人怎么分到了?
教师再次借助课件一张一张分直观感知5个张的累加,就是张。
教师:淘气怎么会有这样的困惑?
试着让学生解释淘气所画图的意思。
学生:淘气看到的是5张饼的,而我们刚才是把5个一张饼的相加得张。
教师观察到部分同学还是一脸迷惑。
教师演示:将平均分成4份的一张饼,放在一个透明的塑料杯里;又把5张都平均分成4份放在另一个透明的塑料杯中。
教师拿起一张饼的 。
教师:这是一张饼的 ,这里有几个 ?
教师从装有5张饼的塑料杯中取出一份,教师:这是5张饼的,这里 有几个5张饼的?
学生:原来一张饼的和 5张饼的一样多。
教学效果点评:利用直观教具演示不同分数单位的累加,可得出一张饼的四分之五和5张饼的二十分之一一样多。学生自然而然领会的整体是1张饼,而 的整体是5张饼。引导学生理解表示分数意义的相对性,必须依托所描述的整体。
观察比较,分类辨认——认识真分数与假分数
教师:如果我们用算式记录一张一张分饼过程,怎么列式呢?
师生交流,教师板书从上至下列式。
1÷4=1/4 2÷4=2/4 3÷4=3/4 4÷4=4/4
教師:请同学们从左往右、从上往下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交流发现。
教师:从左往右观察这些算式,我们发现原来分数与除法有一定的关系。
从上往下观察,我们又发现什么?分母不变,分子每次多1。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同时体会结果分数单位的累加,产生了假分数5/4、6/4、7/4。
教师:可以累加到多少?10个,999个,n 个呢?
教师:如果将黑板上的分数分类。你觉得在哪里画分界线比较合适?为什么?
教学效果点评:将“分饼”这核心活动做强做丰富,扩充体验,以“5/4”为围绕载体,带着“5/4是不是分数?它表示什么意思?”的问题充分拓展学生思维,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在观察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同时,观察比较分数分子与分母的大小,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教学就水到渠成,凸显真分数的局限性与引进假分数的现实意义。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知道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
结语
学习目标的整体实现是通过教学过程展开的。而教学过程的展开,是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而实现的。把握好教材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活动的呈现,都将服务于学习目标中的某一点或某一方面,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