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周的央行分支行行长座谈会明确提出要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专家和学者们研讨了多时的问题终于摆到管理层的议事日程上了。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反映的是货币政策的实施与预设目标的偏离程度。偏离程度大,则说明货币政策有效性弱;反之,偏离程度小或基本一致,则货币政策有效性强。可以说,货币政策有效性既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
据央行日前发布的《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今年以来,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央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从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通胀水平有所降低等形势变化出发,适时适度加大预调微调力度,着力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加大逆回购操作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发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逆周期调节功能,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促进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三农”和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信贷支持。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并适当扩大了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促进金融机构加快完善定价机制建设,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0.5%扩大至1%。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体适度,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较强。上述这些表明,今年上半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成效显著,
不过,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尽管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在宏观政策预调微调的协调配合下,经济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不能不看到,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球经济活动仍处于较低水平上,美国经济依旧缺乏强劲复苏的基础;欧洲债务危机发酵将导致经济进一步恶化;日本经济继续保持复苏态势,但仍面临诸多风险;新兴经济体增速下滑态势有所放缓,但近期重回高速增长的概率很低。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物价水平保持了相对稳定,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总体物价水平在从高位稳步回调。而国内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任务仍然艰巨。中国经济总量已较为庞大,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逐步放缓,资源环境约束渐趋增强,发展模式面临调整和转变,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需要更加关注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所以,下一阶段增強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点,将落在通过多项策略并举,提高政策的精细化水平上。首先,有效把握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促进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稳定适中的货币金融环境。
其次,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当前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一个突出的体现,就是货币政策要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这需要经过从央行到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再到企业和居民的传导过程。为确保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和顺畅,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应综合运用数量型与价格型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同时,央行还将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改进和完善宏观信贷政策指导,着力优化信贷资源配置,解决信贷资金供求结构性矛盾。通过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金融机构用好利率浮动的合理定价权,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以此构建适宜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的传导机制。通过推动金融市场规范发展,继续发挥直接融资的作用,更好满足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当然,为增强金融机构对货币政策反应的灵敏度,尚需深化改革。
再次,构建央行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与微观监管机构政策协调机制。这次分支行行长座谈会专门强调,要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不仅要加强央行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与微观监管政策实施时机、实施工具和实施主体之间的协调性,而且应综合分析和监测各类政策的目标效应和实际效应,尽量避免产生政策的外部效应。为此,笔者建议,应尽快建立包括央行与各专业金融监管部门在内的金融监管信息共享机制,促进货币政策调控、外汇管理、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等信息及时、全面的沟通,使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从而既能确保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持金融体系稳定,又能确保不断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反映的是货币政策的实施与预设目标的偏离程度。偏离程度大,则说明货币政策有效性弱;反之,偏离程度小或基本一致,则货币政策有效性强。可以说,货币政策有效性既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
据央行日前发布的《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今年以来,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央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从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通胀水平有所降低等形势变化出发,适时适度加大预调微调力度,着力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加大逆回购操作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发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逆周期调节功能,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促进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三农”和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信贷支持。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并适当扩大了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促进金融机构加快完善定价机制建设,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0.5%扩大至1%。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体适度,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较强。上述这些表明,今年上半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成效显著,
不过,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尽管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在宏观政策预调微调的协调配合下,经济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不能不看到,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球经济活动仍处于较低水平上,美国经济依旧缺乏强劲复苏的基础;欧洲债务危机发酵将导致经济进一步恶化;日本经济继续保持复苏态势,但仍面临诸多风险;新兴经济体增速下滑态势有所放缓,但近期重回高速增长的概率很低。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物价水平保持了相对稳定,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总体物价水平在从高位稳步回调。而国内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任务仍然艰巨。中国经济总量已较为庞大,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逐步放缓,资源环境约束渐趋增强,发展模式面临调整和转变,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需要更加关注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所以,下一阶段增強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点,将落在通过多项策略并举,提高政策的精细化水平上。首先,有效把握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促进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稳定适中的货币金融环境。
其次,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当前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一个突出的体现,就是货币政策要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这需要经过从央行到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再到企业和居民的传导过程。为确保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和顺畅,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应综合运用数量型与价格型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同时,央行还将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改进和完善宏观信贷政策指导,着力优化信贷资源配置,解决信贷资金供求结构性矛盾。通过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金融机构用好利率浮动的合理定价权,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以此构建适宜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的传导机制。通过推动金融市场规范发展,继续发挥直接融资的作用,更好满足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当然,为增强金融机构对货币政策反应的灵敏度,尚需深化改革。
再次,构建央行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与微观监管机构政策协调机制。这次分支行行长座谈会专门强调,要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不仅要加强央行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与微观监管政策实施时机、实施工具和实施主体之间的协调性,而且应综合分析和监测各类政策的目标效应和实际效应,尽量避免产生政策的外部效应。为此,笔者建议,应尽快建立包括央行与各专业金融监管部门在内的金融监管信息共享机制,促进货币政策调控、外汇管理、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等信息及时、全面的沟通,使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从而既能确保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持金融体系稳定,又能确保不断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