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传统的理论类课程中,历来讨论最多和矛盾最突出的科目是和声,问题的焦点集中在理论与应用“度”的把握上。本文从和声课程教学的现状出发,探讨应用和声课程教学的多样性,以期学生能真正掌握和声知识并达到熟练应用于实践的目的。
关键词:应用和声 课程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J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5-0145-03
20世纪初期,西方传统的大小调功能体系和声教学引入我国,多年来,我们遵照前苏联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严守功能逻辑思维,以四部和声写作为教学主导,按照教师授课、作业、改题的教学程序进行,学生在经过学习训练之后,只会做书面习题,不会应用,没有和声听觉意识,更不会形成和声思维习惯。由此可见,和声教学的现状是不尽如人意的,改革势在必行。
近年来,多所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学校办学定位的改变推动了专业课程的重组,由之前的学术型、理论研究型逐步过渡为应用型,体现其实用性、技巧性。面向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及学生的实际需要,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鲜明的文化品格、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较强的组织、策划、社会适应能力,掌握较扎实的专业技巧及理论,能从事音乐表演、教学、编创及服务类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通才式复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和声课程也应运而生。
事实上,应用和声的说法很早就有人提出,而作为一门课程的名称却不多见。之前我们常把和声课程命名为和声、和声基础、和声学等,作为我国音乐专业教学中基础技术理论的主干课程,以四部和声写作、作品和声分析为主要教学内容。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模式、收效甚微的教学效果引起了大家的反思,理论和声与应用和声的脱节越来越受到重视。纵观近三十年来的和声课程改革讨论和教学实践,从主观上讲,问题的焦点体现在大家对和声课的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理解或程度的具体把握上。一些人强调和声学技术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学术性,强调和声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认同一些内容的简化和综合;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该课程应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以键盘和声、即兴伴奏为主要内容,摆脱“纸上谈兵”的弊端。
和声作为一门基础性技术理论,其理论与实践是不可分割的,理论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和声是一种音乐陈述的语言,直观地体现了我们的多声部音乐思维。和声与应用是联系在一起的,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演变,不是一堆枯燥和僵化的规则,和声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的多声部音乐分析、写作和表演的实践中,让和声成为其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创作音乐的工具。和声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使用这个工具。基于以上两种思路,应用和声课程采用“精简加应用”的方法,即在保持和声自有的理论框架和技术训练的基础上,缩减相关的技术难度和学术深度,加强和声听觉、和声分析、键盘弹奏、多声部音乐创作等实践性练习,以适应学生未来的实际应用需要。
根据专业定位,音乐表演专业的《应用和声》课程开设一学年,共计72学时,学习时间短,任务重,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教学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
和声的基本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和声材料、四部和声连接与编配实践与和声分析,既有基础知识的讲解,又有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将和声材料进行合理归纳
在传统教学中,和声材料从正三和弦开始,原位、转位依次推进到属七和弦、副三和弦、副七和弦、重属和弦及近关系转调等等,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条理清晰,但耗时费力,不适应音表专业的学时安排。我们在学生刚接触和声时,就将常用的和弦材料,包括自然音体系与变化音体系和弦,以功能逻辑分组的方式,介绍给大家,让学生了解各种和声语汇的构成及使用方法,为今后的分析与创作实践提供素材。
(二)了解“规则”,总结“规律”
四部和声具有和声丰满、音响平衡的特点,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和声教学中为声部进行规定了种种严格近乎苛刻的连接法,目的在于避免平行五八度、四部同向、声部超越等不良进行,然而,条条框框的限制又局限于古典乐派的早期音乐创作,在浪漫派及其以后,之前的禁忌恰恰成为某些作曲家创作的特点,这也就是学生往往学的和用的不一致,他们感到很迷惑的原因。实际上,教学中,基本声部连接规则的讲解是必须的,在学生前期熟练掌握和声、旋律、三音跳进连接法及属七和弦的预备与解决后,在接下来的正三和弦转位及副三和弦应用中,只要避免了种种不良进行,遵循外声部尽量反向,内声部平稳进行的原则,就能構建较好的和声进行。还有一些常用的和声进行套路,如大调的I-VI-II-V-I以及小调的I-IV-V-I进行等,在编配中套用这种进行方式并使其音型化发展,并将其应用到不同歌曲的钢琴伴奏上。这种教学化繁为简,学生掌握了方法与技巧,学习起来也事半功倍。
另外,和声材料的使用并不仅仅局限于四声部和声合唱织体的形式,合理的安排二声部、三声部的练习,选择大家熟悉的音乐作品进行写作实践编配,也是较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内容。
(三)拓宽视野,分析作品
和声的语言风格是多元化的,它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改变而不断演化,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中,和声材料的使用也各有特色。和声分析的教学应以和声发展史为线索,精选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和地区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不是单纯的标记调式调性与和弦,要归纳作品的和声风格,解释其和声现象如和弦进行的特点、作品中和声材料的布局与结构的关系,并体验和声音响,从而把握作品的风格及作曲家的创作特点,以更好的理解作品、演绎作品。
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音乐表演专业的和声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多声部和声写作的基础上,强化和声技能训练,即能够进行基本、简易的和声编创实践,如钢琴伴奏的编配、歌曲写作及合唱作品的改编与写作等,从书面写作演化为具体的和声音响感知。教学要求的提高迫使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进行和声听觉训练,加强键盘和声练习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和声本质上是一种多声部的音响,学习和声就是要熟悉、体验并感受这种音响进行的方式与特点。通过弹奏各种结构的和弦原位、转位的形式,锻炼学生和弦听辨能力,加强他们对各种不同结构、性质和弦色彩、协和程度的认识。建立在不同调式基础上的和弦听辨是练习中的难点,不仅要求分析和弦的功能色彩、稳定性能,还要掌握前后和弦连接的功能逻辑关系、声部连接的规则等。充分运用钢琴这一教学设施开展键盘实践。教学中用钢琴试奏和声连接,作品范例,引导学生也用钢琴演奏或合唱编排的方式来完成作业,既能直观体验和声音响,又能锻炼实践操作能力。
(二)进行合唱作品编配,用和声材料进行音乐创作
四部和声与四部合唱是两种相通的艺术形式,一种是音乐语言的文本,而另一种则将其演化成艺术作品。在演唱一首合唱作品前帮助学生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和声布局,或者选择一些大家熟悉的歌曲或民歌作为旋律让学生配和声,应用不同风格的和声语言或用不同的和声织体,完成之后把学生分成四个声部视唱作品,这种方法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体验到自己创作的音响效果,加深了他们对实际音响的感受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讲台变舞台,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纵观古今,有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其旋律都是由和声演变而来的,引导学生用正副三和弦、七和弦及重属和弦进行旋律写作,打破了传统的和弦纵向连接的训练方法。授课时教师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和声套路与和声框架,把写作重心放在和弦走向及实际音响效果的感知上,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写作时,学生由之前的单旋律线条写作演变为多声部音乐思维,也跳出了之前因为受中国传统音乐五声调式影响,写出具有很强的五声调式色彩旋律的思维习惯。由于作品是在和声框架的基础上创作的,伴奏声部的写作及织体的选择也就容易得多。
(三)适当使用“翻转课堂”模式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的开发应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翻转课堂模式由于其方法独特,效果良好在很多学科教学中得到应用。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前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学习的一种教学形态。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较,翻转课堂充分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要地位和作用,将教师变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指导者,其更多的责任是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
我们尝试将和声课程应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将教学过程分成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课前,学生通过观看教师上传的教学视频自主完成知识的学习,并进行在线讨论,分组写作。课中教师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组织学生分组演示和声写作的方案,通过实际音响的形式,或键盘弹奏,或合唱编配等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并进行评价。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课后是知识拓展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适当安排和声分析与写作及键盘练习。翻转课堂的做法,颠覆了以往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的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掌握知识、提高应用能力的目的。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音乐理论类的课程传统的考核是以试卷的形式进行的,然而一张试卷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并不能全面展示学生整体的学习成果。我们将考核方式分为卷面考试与教学成果汇报演出两个模块。试卷考查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和声写作与分析能力,而汇报演出则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平时的和声作业为蓝本,运用和声技巧进行改编创作,最终将其以钢琴小品、声乐作品、合唱、乐器合奏等艺术形式呈现,充分展示和声应用的魅力。演出的整体策划、组织、编排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既检验了他们的理论应用能力,又提高了实践操作水平,并将学习成果以实物展现,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众多高校由“研究型”向“应用型”的转变过程中,专业课程的改革也要以培养面向现代生产服务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音乐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我们将基础和声更名为应用和声,已经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在以往理论讲授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学习理论知识和优秀作品的同时积累创作经验,最终能够自己创作作品,达到真正应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辛迪.应用和声教学的多样化探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04).
[2]丁艷.后现代教育视阈中的《和声学》教学理析[J].音乐创作,2012,(09).
[3]段红霞.实用型和声教学新模式探索[J].大舞台,2013,(01).
关键词:应用和声 课程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J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5-0145-03
20世纪初期,西方传统的大小调功能体系和声教学引入我国,多年来,我们遵照前苏联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严守功能逻辑思维,以四部和声写作为教学主导,按照教师授课、作业、改题的教学程序进行,学生在经过学习训练之后,只会做书面习题,不会应用,没有和声听觉意识,更不会形成和声思维习惯。由此可见,和声教学的现状是不尽如人意的,改革势在必行。
近年来,多所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学校办学定位的改变推动了专业课程的重组,由之前的学术型、理论研究型逐步过渡为应用型,体现其实用性、技巧性。面向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及学生的实际需要,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鲜明的文化品格、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较强的组织、策划、社会适应能力,掌握较扎实的专业技巧及理论,能从事音乐表演、教学、编创及服务类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通才式复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和声课程也应运而生。
事实上,应用和声的说法很早就有人提出,而作为一门课程的名称却不多见。之前我们常把和声课程命名为和声、和声基础、和声学等,作为我国音乐专业教学中基础技术理论的主干课程,以四部和声写作、作品和声分析为主要教学内容。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模式、收效甚微的教学效果引起了大家的反思,理论和声与应用和声的脱节越来越受到重视。纵观近三十年来的和声课程改革讨论和教学实践,从主观上讲,问题的焦点体现在大家对和声课的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理解或程度的具体把握上。一些人强调和声学技术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学术性,强调和声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认同一些内容的简化和综合;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该课程应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以键盘和声、即兴伴奏为主要内容,摆脱“纸上谈兵”的弊端。
和声作为一门基础性技术理论,其理论与实践是不可分割的,理论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和声是一种音乐陈述的语言,直观地体现了我们的多声部音乐思维。和声与应用是联系在一起的,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演变,不是一堆枯燥和僵化的规则,和声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的多声部音乐分析、写作和表演的实践中,让和声成为其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创作音乐的工具。和声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使用这个工具。基于以上两种思路,应用和声课程采用“精简加应用”的方法,即在保持和声自有的理论框架和技术训练的基础上,缩减相关的技术难度和学术深度,加强和声听觉、和声分析、键盘弹奏、多声部音乐创作等实践性练习,以适应学生未来的实际应用需要。
根据专业定位,音乐表演专业的《应用和声》课程开设一学年,共计72学时,学习时间短,任务重,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教学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
和声的基本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和声材料、四部和声连接与编配实践与和声分析,既有基础知识的讲解,又有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将和声材料进行合理归纳
在传统教学中,和声材料从正三和弦开始,原位、转位依次推进到属七和弦、副三和弦、副七和弦、重属和弦及近关系转调等等,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条理清晰,但耗时费力,不适应音表专业的学时安排。我们在学生刚接触和声时,就将常用的和弦材料,包括自然音体系与变化音体系和弦,以功能逻辑分组的方式,介绍给大家,让学生了解各种和声语汇的构成及使用方法,为今后的分析与创作实践提供素材。
(二)了解“规则”,总结“规律”
四部和声具有和声丰满、音响平衡的特点,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和声教学中为声部进行规定了种种严格近乎苛刻的连接法,目的在于避免平行五八度、四部同向、声部超越等不良进行,然而,条条框框的限制又局限于古典乐派的早期音乐创作,在浪漫派及其以后,之前的禁忌恰恰成为某些作曲家创作的特点,这也就是学生往往学的和用的不一致,他们感到很迷惑的原因。实际上,教学中,基本声部连接规则的讲解是必须的,在学生前期熟练掌握和声、旋律、三音跳进连接法及属七和弦的预备与解决后,在接下来的正三和弦转位及副三和弦应用中,只要避免了种种不良进行,遵循外声部尽量反向,内声部平稳进行的原则,就能構建较好的和声进行。还有一些常用的和声进行套路,如大调的I-VI-II-V-I以及小调的I-IV-V-I进行等,在编配中套用这种进行方式并使其音型化发展,并将其应用到不同歌曲的钢琴伴奏上。这种教学化繁为简,学生掌握了方法与技巧,学习起来也事半功倍。
另外,和声材料的使用并不仅仅局限于四声部和声合唱织体的形式,合理的安排二声部、三声部的练习,选择大家熟悉的音乐作品进行写作实践编配,也是较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内容。
(三)拓宽视野,分析作品
和声的语言风格是多元化的,它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改变而不断演化,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中,和声材料的使用也各有特色。和声分析的教学应以和声发展史为线索,精选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和地区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不是单纯的标记调式调性与和弦,要归纳作品的和声风格,解释其和声现象如和弦进行的特点、作品中和声材料的布局与结构的关系,并体验和声音响,从而把握作品的风格及作曲家的创作特点,以更好的理解作品、演绎作品。
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音乐表演专业的和声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多声部和声写作的基础上,强化和声技能训练,即能够进行基本、简易的和声编创实践,如钢琴伴奏的编配、歌曲写作及合唱作品的改编与写作等,从书面写作演化为具体的和声音响感知。教学要求的提高迫使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进行和声听觉训练,加强键盘和声练习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和声本质上是一种多声部的音响,学习和声就是要熟悉、体验并感受这种音响进行的方式与特点。通过弹奏各种结构的和弦原位、转位的形式,锻炼学生和弦听辨能力,加强他们对各种不同结构、性质和弦色彩、协和程度的认识。建立在不同调式基础上的和弦听辨是练习中的难点,不仅要求分析和弦的功能色彩、稳定性能,还要掌握前后和弦连接的功能逻辑关系、声部连接的规则等。充分运用钢琴这一教学设施开展键盘实践。教学中用钢琴试奏和声连接,作品范例,引导学生也用钢琴演奏或合唱编排的方式来完成作业,既能直观体验和声音响,又能锻炼实践操作能力。
(二)进行合唱作品编配,用和声材料进行音乐创作
四部和声与四部合唱是两种相通的艺术形式,一种是音乐语言的文本,而另一种则将其演化成艺术作品。在演唱一首合唱作品前帮助学生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和声布局,或者选择一些大家熟悉的歌曲或民歌作为旋律让学生配和声,应用不同风格的和声语言或用不同的和声织体,完成之后把学生分成四个声部视唱作品,这种方法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体验到自己创作的音响效果,加深了他们对实际音响的感受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讲台变舞台,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纵观古今,有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其旋律都是由和声演变而来的,引导学生用正副三和弦、七和弦及重属和弦进行旋律写作,打破了传统的和弦纵向连接的训练方法。授课时教师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和声套路与和声框架,把写作重心放在和弦走向及实际音响效果的感知上,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写作时,学生由之前的单旋律线条写作演变为多声部音乐思维,也跳出了之前因为受中国传统音乐五声调式影响,写出具有很强的五声调式色彩旋律的思维习惯。由于作品是在和声框架的基础上创作的,伴奏声部的写作及织体的选择也就容易得多。
(三)适当使用“翻转课堂”模式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的开发应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翻转课堂模式由于其方法独特,效果良好在很多学科教学中得到应用。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前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学习的一种教学形态。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较,翻转课堂充分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要地位和作用,将教师变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指导者,其更多的责任是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
我们尝试将和声课程应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将教学过程分成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课前,学生通过观看教师上传的教学视频自主完成知识的学习,并进行在线讨论,分组写作。课中教师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组织学生分组演示和声写作的方案,通过实际音响的形式,或键盘弹奏,或合唱编配等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并进行评价。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课后是知识拓展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适当安排和声分析与写作及键盘练习。翻转课堂的做法,颠覆了以往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的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掌握知识、提高应用能力的目的。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音乐理论类的课程传统的考核是以试卷的形式进行的,然而一张试卷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并不能全面展示学生整体的学习成果。我们将考核方式分为卷面考试与教学成果汇报演出两个模块。试卷考查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和声写作与分析能力,而汇报演出则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平时的和声作业为蓝本,运用和声技巧进行改编创作,最终将其以钢琴小品、声乐作品、合唱、乐器合奏等艺术形式呈现,充分展示和声应用的魅力。演出的整体策划、组织、编排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既检验了他们的理论应用能力,又提高了实践操作水平,并将学习成果以实物展现,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众多高校由“研究型”向“应用型”的转变过程中,专业课程的改革也要以培养面向现代生产服务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音乐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我们将基础和声更名为应用和声,已经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在以往理论讲授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学习理论知识和优秀作品的同时积累创作经验,最终能够自己创作作品,达到真正应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辛迪.应用和声教学的多样化探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04).
[2]丁艷.后现代教育视阈中的《和声学》教学理析[J].音乐创作,2012,(09).
[3]段红霞.实用型和声教学新模式探索[J].大舞台,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