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上大学那会,我只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有些兴趣。
可以说,吸引我的是故事中的中国,而不是现实存在的中国。
那时的我几乎不了解中国,也没有中国的朋友。
大学一年级的暑假,我在天津的南开大学学习了一个月,
第一次走进中国,成为我改变认识的契机。
在此之前我从未出过国,天津的生活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鲜。
市容街景、吃的东西、说的话和日本千差万别,让我大为震憾。
留学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教我们中文的研究生在上课时推荐了一些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虽然当时我的中文水平还不太高,没法理解其中内容,但我还是购买了老师推荐的作品。回到日本后,我一边翻字典一边继续阅读。在阅读中,我发现这些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并产生了研究的兴趣,最后以苏童、余华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成了我的毕业论文内容。
在学习的同时,我还参加了日中交流学生团体,这些社团活动的经验是我宝贵的财产。具体来说,作为以两国交流为目的的学生团体的一员,我协助推进了2014年夏季在上海,2015年夏季在北京举办的讨论会、街头采访、实地研究等项目。
在这些活动中,我结识了很多中国学生。一位在大连上大学的学生,参加完日中交流营后表示:“我也想在大连成立促进日中交流的学生团体。”现在他正在为此积极准备。一位在上海上大学的学生,参加日中交流营后说:“我对日本人的印象越来越好。”后来他去东京留学了半年。
不仅是大学生,我们也接触到了普通老百姓。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举办前夕,我来了趟北京。出发前我想过,可能社会上对日本人的反感情绪会比较强烈。但来到北京后我发现,虽然旅游景点的安保很严格,但在北海公园做街头职业采访时,大部分中国人的态度都十分友好,而且都很认真地回答了问题。尽管媒体依然会把重点放在“日中关系陷入低谷”上,但我深感民众个体之间的交流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
现在我仍在继续大学时的研究,希望进入研究生院后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的理解,届时我的研究想着眼于日中的共同点和彼此间的内部差异。
当说起日中这个词时,两者间的差异时常被拿出来反复强调。然而两国既是邻国,文化中共通之处也有很多。此外,中国改革开放后面临的种种问题,虽然严重程度不同,但有不少和日本出现的问题彼此相通。在过度的经济至上主义、环境破坏、生育率下降等课题上,日中可以携手共同应对。
日中两国各自的国内情况也是极其多样的。中国小说家余华在随笔《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中写道,北京的男人说想买架波音私家飛机,农村的女人说想买一双白球鞋。他指出,个人境遇的不同决定了梦想的大小,地区、社会阶层、家庭环境带来了多种多样的情况。日本也是如此,只凭借日本一词来概括整个国家,就如同以管窥豹,无法看到日本的全貌。我想只有了解彼此国情的复杂性,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相互理解。
今后我将秉持这两个观点,继续努力加深对中国的理解。
责任编辑:曹晓晨
可以说,吸引我的是故事中的中国,而不是现实存在的中国。
那时的我几乎不了解中国,也没有中国的朋友。
大学一年级的暑假,我在天津的南开大学学习了一个月,
第一次走进中国,成为我改变认识的契机。
在此之前我从未出过国,天津的生活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鲜。
市容街景、吃的东西、说的话和日本千差万别,让我大为震憾。
留学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教我们中文的研究生在上课时推荐了一些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虽然当时我的中文水平还不太高,没法理解其中内容,但我还是购买了老师推荐的作品。回到日本后,我一边翻字典一边继续阅读。在阅读中,我发现这些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并产生了研究的兴趣,最后以苏童、余华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成了我的毕业论文内容。
在学习的同时,我还参加了日中交流学生团体,这些社团活动的经验是我宝贵的财产。具体来说,作为以两国交流为目的的学生团体的一员,我协助推进了2014年夏季在上海,2015年夏季在北京举办的讨论会、街头采访、实地研究等项目。
在这些活动中,我结识了很多中国学生。一位在大连上大学的学生,参加完日中交流营后表示:“我也想在大连成立促进日中交流的学生团体。”现在他正在为此积极准备。一位在上海上大学的学生,参加日中交流营后说:“我对日本人的印象越来越好。”后来他去东京留学了半年。
不仅是大学生,我们也接触到了普通老百姓。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举办前夕,我来了趟北京。出发前我想过,可能社会上对日本人的反感情绪会比较强烈。但来到北京后我发现,虽然旅游景点的安保很严格,但在北海公园做街头职业采访时,大部分中国人的态度都十分友好,而且都很认真地回答了问题。尽管媒体依然会把重点放在“日中关系陷入低谷”上,但我深感民众个体之间的交流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
现在我仍在继续大学时的研究,希望进入研究生院后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的理解,届时我的研究想着眼于日中的共同点和彼此间的内部差异。
当说起日中这个词时,两者间的差异时常被拿出来反复强调。然而两国既是邻国,文化中共通之处也有很多。此外,中国改革开放后面临的种种问题,虽然严重程度不同,但有不少和日本出现的问题彼此相通。在过度的经济至上主义、环境破坏、生育率下降等课题上,日中可以携手共同应对。
日中两国各自的国内情况也是极其多样的。中国小说家余华在随笔《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中写道,北京的男人说想买架波音私家飛机,农村的女人说想买一双白球鞋。他指出,个人境遇的不同决定了梦想的大小,地区、社会阶层、家庭环境带来了多种多样的情况。日本也是如此,只凭借日本一词来概括整个国家,就如同以管窥豹,无法看到日本的全貌。我想只有了解彼此国情的复杂性,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相互理解。
今后我将秉持这两个观点,继续努力加深对中国的理解。
责任编辑:曹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