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专利说明书是专利文献中的核心内容,其记载有发明创造内容并限定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对于专利说明书能否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目前学术界和理论界存有各种观点.新《著作权法》中对作品的定义进行了修改,从构成要件及定义模式将专利说明书受著作权保护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专利说明书享有的著作权并不能因为专利说明书的公开而丧失.承认专利说明书的著作权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但可以合理解释或解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利说明书是专利文献中的核心内容,其记载有发明创造内容并限定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对于专利说明书能否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目前学术界和理论界存有各种观点.新《著作权法》中对作品的定义进行了修改,从构成要件及定义模式将专利说明书受著作权保护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专利说明书享有的著作权并不能因为专利说明书的公开而丧失.承认专利说明书的著作权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但可以合理解释或解决.
其他文献
亚东口岸历来是一个在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上举足轻重的地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殖民者觊觎西藏,施压清政府开通亚东口岸.英籍税务司赫德操纵中英谈判,最终签订《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及《藏印议订附约》.在近二十年时间里,戴乐尔等五任英籍税务官先后管理亚东口岸,该口岸实施特殊的税制,中方除遭受巨额海关进口税的损失外,西藏及西南内地成为英国商品的倾销地,英国侵略者的魔爪随之伸进了西藏.亚东口岸开通前后的历史,是近代史上清政府丧权辱国、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片段.
“非遗”项目是全球化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间文化双向互动的产物,陕西“非遗”项目文化在对外传播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非遗”项目对外传播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重点是华阴老腔等10个项目,有政府组织和民间自发两种对外传播交流方式.其主要特点是文化积淀深厚,创新精神浓烈,容易引起境外观众共鸣;传播路径宽广,形成了合力,传播效果好,社会影响力大.守正出新,内涵为王,是推动“非遗”项目“走出去”的陕西经验.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在综合考察国际、国内两方面形势后实现了新时期外交的战略性转变.这一转变是在独立自主前提下实施超越意识形态的、不结盟和服务于国家现实利益的全方位外交战略,具有继承性、创新性、科学性显著特征.它带给我们的启示: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是制定外交战略的前提,维护国家利益是制定外交战略的出发点,善于运用创见性的方法处理国际争端,从而在国际舞台上进一步发挥中国外交智慧的影响力.
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关中地区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以戏剧、民间工艺、饮食民俗等为代表的优秀关中文化,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讲好陕西故事,塑造陕西形象,传承陕西精神的宝贵资源.关中优秀传统文化之于陕西精神涵育的价值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弘扬关中优秀戏曲文化有利于培育家国情怀;第二,弘扬关中优秀手工艺文化有利于传承工匠精神;第三,弘扬关中优秀民俗文化有利于传承良风益俗.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关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出路问题,以张东荪为代表的研究系分子从“社会主义在中国能否实现、发展实业是否为中国的唯一出路、社会主义是否为救治中国的良药”等角度出发,与陈独秀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回顾张东荪“社会主义”思想的嬗变,发现开始他支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赞同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但从1920年10月英国著名学者罗素来华演讲开始,张东荪转而认为社会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发展实业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社会主义并不是救治中国的良药,基尔特社会主义是“最好的社会主义”.张东荪关于社会主
外交礼宾礼仪具有高度政治化的特点,它是国家间关系冷与热的生动体现,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最直观象征,它在礼宾中占据重要位置.然而,在外交实践中,却存在着国旗位次排序的不同方式.在双边外交中,国际惯例所认可的标准是将客方的国旗放在右侧尊位,并将主方国旗置于左侧,以体现对宾客的尊敬,西方主要国家、中国以及东南亚和大部分中东国家均遵守这一规定;然而有一些国家,如美国、韩国等个体国家和拉美、非洲等地区性群体国家却因民族情感、文化自信心、国家认同以及一些其他的现实原因违反国际惯例,将己方的国旗放于尊位.这种违反国际惯例的
由于未成年人遭受性侵的事件时有发生,《刑法修正案(十一)》将具有特殊职责和关系中的性同意年龄提高至16周岁.在此之后是否应当全面提高未成年性同意年龄的争论仍然存在,部分学者认为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应当全面提高性同意年龄至16周岁,而部分学者对此持反对态度.通过对两种不同观点的讨论,认为后一种观点更为合理,同时指出,即使无需全面提高性同意年龄,我国在性同意年龄方面也存在特殊关系中性同意年龄过低、性同意年龄没有细化等问题.针对未成年人性权利的保护,应提高特殊关系中性同意年龄,并细化性同意年龄的观点,重点要加强性
现行立法和司法解释允许对于具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重大风险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但由于其救济理念的滞后和具体制度的不完善,在司法实践中难以应对环境健康风险的科学不确定性,预防对公众的环境健康损害.为此,有必要基于风险预防原则,有序扩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范围,细化完善相关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并实现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和风险评估制度的有效衔接.
财产私有制的确立背景是为了阻止人与人之间对财产的恶性竞争,而设置财产罪正是对竞争秩序的底线保障.如果脱离上述制度规范目的,则难以对财产罪的保护法益作出充分说理解释.所有权说和占有说在司法实践中并不能被恰当地应用于处理财产犯罪.通过对审判实践的考察可知,实践中财产罪的保护法益并没有立足于所有权或占有说观点,而是以规范目的为中心的“相对所有权”.
新颁布的《民法典》按照“总则+个人信息+侵权责任”的体例结构规定了涉及“个人信息”的内容,回应了公众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关注,体现了私法保护路径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积极探索.但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个人信息的属性、“知情—同意”保护模式不足、侵权行为的复杂性等问题使得建构个人信息领域公益诉讼制度有其必要性.《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规则》的颁布为制度建构提供了规范依据,以保护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弥补民法典保护路径理论不足,各地的探索表明该制度可行有效并为制度完善积累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