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同城化

来源 :产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yinian2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同城化的概念不断被提及与深度施行,这并非一个遥远的的或臆想的关于区域发展的概念,国外不乏成功案例,国内也有探索前行的典范。深港、沪苏、广佛、宁镇扬、西咸、成德绵等城市化较为成熟的区域都在探行同城化战略并于此间受益,即便在此过程中仍有颇多根本性或即时性的问题出现,寻路更精准的同城化策略渐成常态。
  如何释放同城化红利
  一座城市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周边城市休戚与共。发展碎片化、基建碎片化、政策碎片化等是现代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若要予以解决必须增强与临近城市的合作与协作意识,共行长远发展之策。同城化发展需要有前瞻性的整体蓝图,更要有精准的局部战略。在推进基础设施联通的基础上,才能加强全方位对接、深化战略合作、强化同城效应,充分释放同城化红利,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正如专家所言,“同城化的核心问题是探索交通、通信等技术设施如何跨越行政边界,并逐步探索人口、资金、数据等生产要素,实现突破行政边界的流通和配置,最终形成跨行政区资源共享、要素互补、公共服务供给均等的城市群或城市经济体。”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原主任李铁在谈到促进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同城化时特别指出行政区划与市场的配置问题,“如何突破等级化的城市行政管理范畴和空间,真正地让市场来配置要素和资源。对此,‘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所谓的优化,也就是如何更好利用城市空间格局,减少城市行政等级管理体制影响,更好地发挥不同人口规模城市的作用。”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周振华也认为,“和城市群相比,都市圈最本质的特征是同城化,而前者强调的是城际网络效应。这种同城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合理分工的功能结构。这就意味着大都市圈里各个城市依据自身的区位条件、比较优势、发展潜力,来构建与其他城市相配套的独特功能,从而形成大家处在同一个城市系统当中的功能结构。”


  对有志于同城化建设的城市而言,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接收外界辐射或辐射外界的必要条件。有观点提出,可逐步形成核心城市与毗邻城市双向互动、多方会谈、定期会晤、设立机构等同城化工作协调模式。同城化进程里,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等方面的工作任务并不轻松,相关城市需在各个领域都有精巧的设计与施行,且与时俱进。比如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快速普及和应用,相邻城市间的信息传递和互动越来越频繁。对此,京津冀区域十三个城市即已签署《京津冀政府服务热线共享知识库合作办法》,以政府服务热线协同为突破口,建设集政府服务、公共服务、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京津冀地区信息共享系统;福莆宁则建成市民融合服务平台,基于平台实现参合农民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等公共服务供给;随着此类数据共享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同城化将进一步推进。再看金融服务方面,长三角地区的各大银行均有推出长三角主题卡,针对长三角地区的产业架构、企业特点和消费习惯,增加各种个性化功能,深受当地企业和民众青睐。
  并且,同城化从来不是使两座城市并为一座城市,也不是强侧城市对弱侧城市的“吃干抹尽”,而是交通互联、产业共链、生态共建,社会共治和民生共享。单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一旦产业做不起来,同城化就无从说起,虹吸效应大于溢出效应亦将造成发展愈加不均衡。
  同城后的市场与产业
  破除行政壁垒与产业优化都是同城化的要点,同城化的重要意义在于可再度梳理、构建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新战略,有序有力的同城化发展可增强城市间的空间关联度,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和外溢、工业企业的集聚和外溢等都将带动同城化区域的产业升级。可以说,初始阶段的同城化,可使得地域相近、人文历史相似、部分产业相关联的城市之间合作程度大幅提高。而进一步的同城化发展可以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从而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整体竞争力。
  我国区域一体化水平最高的珠三角和长三角正在形成多个同城化的故事,对这两个区域的产业发展有着极大的裨益。有“最强地级市”之称的苏州与上海的全面对接及同城化发展对于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具有重要影响。沪苏同城化正式入列“国家方案”的意义,不止于上海人多了一个金鸡湖和阳澄湖,苏州人多了一个陆家嘴和外灘。一直以来沪苏合作方面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认为这有助于共筑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且有很好的同城化合作基础,“20世纪90年代苏州高新区和工业园区的设立,表明苏州凭借最靠近上海的区位优势,主动接受上海辐射,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定位,与上海错位发展,形成了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建立了良好的竞合关系。”“大上海”与“强苏州”这两座全国十强城市与“万亿俱乐部”成员的同城化探索成为很多区域与城市新型合作的标杆。在长三角地区,杭州等城市甚至不再以城市为单位的个体融入同城化建设,而是以都市圈为单位的集群融入。
  再看其他同城化区域对于产业发展的助力。以中部国家中心城市武汉为圆心,覆盖周边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8个大中型城市所组成的武汉城市圈新晋成立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办公室后,即刻达成“研发在武汉、制造在城市圈,头部在武汉、链条在城市圈,融资在武汉、投资在城市圈,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其他文献
2021年成都市“蓉贝”软件人才评审启动  近日,依据《关于开展2021年成都市“蓉贝”软件人才推荐评选有关工作的通知》,成都开展2021年成都市“蓉贝”软件人才评审工作,评选2021年成都市“蓉贝”软件人才,以促进构建结构分布合理、规模增长适度、供需发展平衡、人才流动良性、留得住引得进的高质量人才生态。  首届全国智能驾驶测试赛(四川赛区)在成都正式开启  8月30日,首届全国智能驾驶测试赛(四
期刊
成都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去年全球经济遭受疫情影响的背景下,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逆势增长,目前已突破万亿元,成为全省第一个万亿级产业。从千亿产业到万亿产业,成都用了12年,不仅实现规模的迅速增长,更让质量与效益得到跃升。  如今,中国(西部)电子信息博览会(下简称“电博会”)已在蓉成功举办八届,成为西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的展示和交流平台,也为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增强品牌影响力、号
期刊
当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单独的某个城市已经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此时,加强与周边城市的生态协同则是强强联手、互惠共赢的必然选择。其会通过优势互补、细分赛道耦合,促进产业集链成势、快速发展,甚至还能助力经济社会水平进一步提升。  求同存异,发力电子信息产业  为贯彻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一干多支、五区协同”重大要求,充分发挥成都“主干”作用,扎实推进成都都市圈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
期刊
9月18日,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施小琳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天府实验室建设工作。她强调,建设天府实验室,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始终坚持“四个面向”,胸怀“国之大者”,全力以赴推进天府实验室建设,助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城市发展。  当天上午,施小琳一行来到天府
期刊
当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大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产业趋势时,四川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激发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活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动力。于此,“四川省互联网+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应运而生。作为“四川省互联网+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营主体,益企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益企云)于2016年12月由杭州数梦工场、四川中小企业信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四川金软科
期刊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逐渐兴起与普及,我国移动游戏行业得到了实现快速发展的可能。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786.87亿元,其中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096.76亿元。移动游戏已经在我国整个游戏产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历史的齿轮拨回至十年前,在网页游戏占据绝对优势的2010年前后,国内的移动游戏产业仅是偶有星火的空白版图。“在当时,移
期刊
“‘蓉贝’软件人才计划(以下简称:‘蓉贝’计划)有政策和资金支持,可以起到很好的高级软件人才招引和聚集作用,丰富成都高层次软件人才库。有更多优秀的软件人才激励政策支持,又可以更好吸引行业龙头企业落户成都,助力成都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早日成为‘世界软件名城’”。  建设高质量人才队伍,形成聚集效应  作为2020年成都市“蓉贝”软件人才技术领衔人之一,四川旷谷信息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旷谷公司)总
期刊
去年7月31日,中国北斗作为全球第四大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向全球提供服务,一年多来,被寄予厚望的北斗产业发展境遇如何?于全球20多个国家开通高精度服务、北斗相关产品出口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总用户数超过20亿、日访问量达25亿次……一系列耀眼数值足证中国北斗高质量服务全球新篇章的分量。而接下来,“精准”、“泛在”、“融合”、“安全”、“智能”等是北斗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在此期间,创新是北斗产业
期刊
先进陶瓷是新材料产业的重要分支,结构陶瓷、功能陶瓷、电子陶瓷等领域均在快速拓展。其中,电子陶瓷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受益市场需求增长和政策红利,“十四五”期间将聚焦多层陶瓷电容器、片式电感器、高性能压电陶瓷、微波介质陶瓷、半导体陶瓷五大类细分赛道持续发力。  庞大需求与国产替代  陶瓷产品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良多,持续的研发使陶瓷产品性能不断得到改善与延展,渗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时代陶瓷产
期刊
在全球经济社会大变革的关键时刻,“双碳”目标进一步加速转型和创新的步伐,面对新形势下能源互联网建设的机遇与挑战,清华大学电机系副教授鲁宗相认为,想要实现“双碳”目标背景下的普惠能源未来,需要聚智、聚力,识变应变,以核心技术助力营造关键场景,方可阔步行稳,“希望通过能源互联网国际创新峰会等平台,聚拢更多的力量,比如电力、能源、固废处理、绿色建筑、社会治理等,促成与能源互联网相关的各个领域形成一个大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