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江总书记的这句经典之言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包括教育在内的各行各业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无论如何改革,创新必然是永恒的主题,这个听起来让人倍感熟悉和亲切的词汇,在推行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实施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也会因此提出新的目标,同时我们的教育对象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缺乏主动思考的习惯和大胆创新的意识,这为创新教育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一线语文老师或许有这样一种切身体会:现在的孩子兴趣广泛,可对母語学科——语文却难以钟情,到底是我们的学生不正常,还是我们老师的教学出了问题呢?答案不言而喻。语文创新教学应当视作一项课题,但更应视为一门艺术,只有合理地驾驭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尝试角色转化,释放更多的创新空间
新课程实施这么多年来,笔者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语文课究竟应该怎么上才算精彩?学生的自主化课堂应该追求怎样一种理想的境界?既然新课程提出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我们何不慷慨地放下教师的架子和地位,充分地相信和锻炼我们的学生,尝试师生角色的互换,让孩子们也能像老师那样神气地站在讲台上,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教育其他孩子,这样能够很好地体现课堂教学的互动性,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勇气,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在学生尝试扮演“小老师”角色的过程中,一切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讲什么、学什么、做什么、练什么都是由学生说了算,这样能够释放出更多的创新空间,相信这样的语文课堂一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震撼。例如教学《夹竹桃》时,我让学生上台讲解,包括作家介绍、字词教学、提纲归纳、段落划分、手法运用、比较造句、课文总结等等,学生借助工具书准备充分,记得有位同学讲错了被大家指出后拍着桌子喊道:“好!老师是故意讲错考验大家的,我的课堂欢迎大家勇敢地发现问题并改正。”
二、提倡多元表达,搭建广阔的创新平台
文本解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带动了文本解读形式的变化,新课程提倡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个性化解读,而这种解读笔者认为不应该是简简单单的语言文字表述,而应跳出传统语言文字的范畴,吸纳更多的新型意义表现符号,可以是绘一幅画来描述情景,可以是唱一首歌来抒发情感,可以是演一段剧来表现人物,甚至可以是做一段手语来表达无声的语言,只要教师敢想敢放,学生就敢做敢试,这些超越传统意义的多元化表达形式正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上悄悄地滋生、蔓延,这为我们的创新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满足了不同层次和个性的学生的需要。例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小结本课时我让学生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可有学生提出说不好玩,可不可以演一演。我想:表演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于是许诺。孩子们表演得很投入,很不错,人物性格特征在他们的表演下已十分鲜明,至于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三、关注动态生成,点燃闪耀的创新火花
新课程对教师的备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引入了“弹性预设”这一概念,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赢得了更多的灵活性,也为语文课堂的精彩呈现创设了更多的机会。语文教师在关注弹性预设的同时,更应关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动态生成或许只在一瞬间的不经意中,转眼即逝,作为教师必须利用自己敏锐的目光去洞察,去捕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越罕见越难得的东西才越发显得它的宝贵,因此动态生成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往往是学生打破常规思维追求同中求异后的一种动态表现,这一过程中所迸射出来的创新火花一经点燃,便一发不可收拾,从而为语文课堂创造奇迹。例如教学《船长》一课,我让学生评价一下船长,当大多数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对船长给予高度评价时,少数几位学生却持反对态度,认为船长哪怕有一线生的希望也要争取,不应站在船头等死,这是一种消极的生存态度。于是我立即把学生分成两组围绕生存观和价值观展开主题辩论,将语文课堂推向高潮。
四、挖掘文本留白,体验无穷的创新魅力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耐人寻味、别具匠心的,每一篇课文都有编排的理由和存在的价值,因此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尤其是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巧妙地暗藏了一张白纸,留给学生去发现,去填充,去涂色。语文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挖掘教材中的空白,使其变为可以再利用的教育资源,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动力,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悟,从而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对文本的填白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培养。例如教学《牛郎织女》一课时,文末提到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那么他们在鹊桥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我利用这一文本留白进行写话和表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语文创新学习的乐趣。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为离开了创新,语文课堂便会丧失了生机与活力。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推动课程改革的巨浪。创新: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聚南小学)
一、尝试角色转化,释放更多的创新空间
新课程实施这么多年来,笔者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语文课究竟应该怎么上才算精彩?学生的自主化课堂应该追求怎样一种理想的境界?既然新课程提出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我们何不慷慨地放下教师的架子和地位,充分地相信和锻炼我们的学生,尝试师生角色的互换,让孩子们也能像老师那样神气地站在讲台上,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教育其他孩子,这样能够很好地体现课堂教学的互动性,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勇气,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在学生尝试扮演“小老师”角色的过程中,一切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讲什么、学什么、做什么、练什么都是由学生说了算,这样能够释放出更多的创新空间,相信这样的语文课堂一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震撼。例如教学《夹竹桃》时,我让学生上台讲解,包括作家介绍、字词教学、提纲归纳、段落划分、手法运用、比较造句、课文总结等等,学生借助工具书准备充分,记得有位同学讲错了被大家指出后拍着桌子喊道:“好!老师是故意讲错考验大家的,我的课堂欢迎大家勇敢地发现问题并改正。”
二、提倡多元表达,搭建广阔的创新平台
文本解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带动了文本解读形式的变化,新课程提倡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个性化解读,而这种解读笔者认为不应该是简简单单的语言文字表述,而应跳出传统语言文字的范畴,吸纳更多的新型意义表现符号,可以是绘一幅画来描述情景,可以是唱一首歌来抒发情感,可以是演一段剧来表现人物,甚至可以是做一段手语来表达无声的语言,只要教师敢想敢放,学生就敢做敢试,这些超越传统意义的多元化表达形式正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上悄悄地滋生、蔓延,这为我们的创新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满足了不同层次和个性的学生的需要。例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小结本课时我让学生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可有学生提出说不好玩,可不可以演一演。我想:表演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于是许诺。孩子们表演得很投入,很不错,人物性格特征在他们的表演下已十分鲜明,至于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三、关注动态生成,点燃闪耀的创新火花
新课程对教师的备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引入了“弹性预设”这一概念,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赢得了更多的灵活性,也为语文课堂的精彩呈现创设了更多的机会。语文教师在关注弹性预设的同时,更应关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动态生成或许只在一瞬间的不经意中,转眼即逝,作为教师必须利用自己敏锐的目光去洞察,去捕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越罕见越难得的东西才越发显得它的宝贵,因此动态生成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往往是学生打破常规思维追求同中求异后的一种动态表现,这一过程中所迸射出来的创新火花一经点燃,便一发不可收拾,从而为语文课堂创造奇迹。例如教学《船长》一课,我让学生评价一下船长,当大多数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对船长给予高度评价时,少数几位学生却持反对态度,认为船长哪怕有一线生的希望也要争取,不应站在船头等死,这是一种消极的生存态度。于是我立即把学生分成两组围绕生存观和价值观展开主题辩论,将语文课堂推向高潮。
四、挖掘文本留白,体验无穷的创新魅力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耐人寻味、别具匠心的,每一篇课文都有编排的理由和存在的价值,因此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尤其是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巧妙地暗藏了一张白纸,留给学生去发现,去填充,去涂色。语文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挖掘教材中的空白,使其变为可以再利用的教育资源,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动力,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悟,从而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对文本的填白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培养。例如教学《牛郎织女》一课时,文末提到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那么他们在鹊桥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我利用这一文本留白进行写话和表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语文创新学习的乐趣。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为离开了创新,语文课堂便会丧失了生机与活力。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推动课程改革的巨浪。创新: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聚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