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职生对德育课不感兴趣,这是德育教师经常议论并为之深感忧虑的问题。因而如何活跃德育课堂,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德育的兴趣已经成为德育教师的普遍关注问题。学生是否喜欢德育课的原因很复杂。德育课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创设情境感染法,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情境创设,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的组合,模拟创设场景或情境,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创设情景、激活课堂谈一点体会。
一、创设现实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对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敏锐度,希望了解,而且渴望倾吐和交流。对他们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也感兴趣,希望能得到指导和解决。教师要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将他们引进课堂,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把对现实问题、生活问题的各种印象、感受、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交流,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如何生活得积极、充实”,又可以以这些问题为媒介,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与探索,产生浓厚的兴趣且以此促进自己的学习。也就是说只有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才会在课堂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讲“合理消费”这一内容时,问:“有哪位同学愿意把上个星期的消费情况写在黑板上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很多同学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跃。两位同学分别把自己一个星期的零花钱的花费情况写在黑板上后,全班同学对他们的消费情况展开了激烈讨论。之后,笔者又让同学们算一算中职三年的学习需要家长多少投资,获得的收益如何?工作多少年之后才能有可能回报父母?同学们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三年的时间里学习费用、生活费用等加起来是一笔庞大的开支。有些家境不太好的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此时竟留下了眼泪。这时提出讨论问题“我们该如何消费呢?”这时同学们都畅所欲言,纷纷就应怎样消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授并归纳了本课的知识点,学生很容易掌握。由此可见,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景,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敞开心怀,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角色情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
所谓角色情景,是用背景材料创设场景,让学生充当其中的角色,让他们去解决问题,从而消除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恐惧感,激起学习的兴趣。
笔者在讲继承时,先提供背景材料,呈现案例:李某病逝,留下存款10万,房屋2套。李某生前曾长期患病在床。妻子年老体弱,无力照顾,所以夫妻由寡居的二儿媳妇服侍。李某共有四儿一女,除最小的儿子还在上初中外,其余都均已成家。其中三儿子婚后不久暴病身亡,留下一子。而李某的大儿子婚后另过,从不照顾家里。李某死后,子女对财产的继承发生了纠纷,后诉上法庭,请求法官主持公道。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李某的弟弟、二儿媳、三儿媳、大儿子、女儿、小儿子和法官等角色,并设计问题如下:
(1)在这个案例中,谁是被继承人,谁是继承人?
(2)继承从什么时候开始?
(3)遗产有哪些?法定遗产的范围有哪些?
(4)李某弟弟听说哥哥病逝,赶来要求与其兄的几个孩子共同分割财产。
(5)李某的三儿媳认为自己儿子也应该继承一份遗产。
(6)李某的大儿子说,妹妹出嫁了就无权继承。
(7)小儿子认为大哥应不分或少分,相反,二嫂应分得一份遗产。
(8)李某的女儿则认为应多分给母亲一点,小弟没有为家庭尽过义务,可以不分遗产。
解答问题:他们的说法对吗?为什么?请你来主持公道。先组织学习小组边看书边讨论,然后确定角色,模拟法庭进行断案。通过活动,学生在实际参与过程中不但掌握了本课基本知识,而且热情高涨。主体意识大大增强,还培养了协作参与的能力。
三、创设歌曲,故事等直觉情景,激发学生体会感悟
俗话说:“触景生情”。形象生动的直觉情景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调动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感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在讲《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杜绝不良行为”的内容时,播放了歌曲《悔恨的泪》。随着这缓慢而低沉的音乐,比较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铁窗中那个少年悔恨的情感中。学生仿佛置身铁窗之内,想到对不起父母师长,对不起关心爱护自己的人。对其不能享受窗外那幸福、美好的时光,对其犯下的错懊悔不已,有身临其境之感。在这基础上教师再出示触目惊心的统计数字和实例,让学生认识到现在青少年犯罪已成继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公害,它给家庭、个人所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知不觉中从思想上、情感上抵制不良行为及违法行为。
在讲人生观时,笔者采取了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12年,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沉入大西洋。这次海难死亡者多达1503名,仅704人获救。幸存者约定,每隔10年到瑞士洛桑城举行一次集会,以纪念这次海难。每次聚会都打开了他们记忆的闸门。史密斯夫人回忆道“当时我的两个孩子已经被抱上救生艇。因为超载,我不能上了。出于母爱,我喊了声让我上船吧,孩子不能没有妈妈。闻听此言,一位已经坐上此艇的女士离开了座位,回到了泰坦尼克号,并把我推上了小艇。刹那功夫,船便沉没了,那位女士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留下。”里德帕恩也回忆道:“她的丈夫送她上救生艇,她不愿意一人独活,紧紧地抱着丈夫不放,万般无奈之中,丈夫一拳把她打昏,等到醒来,她已在小艇中……”讲到这里,笔者眼睛已不知不觉地湿润了。同学们深受感染,许多同学眼里噙着泪花。故事虽短小,道理却深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探索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情境,造成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激活课堂教学。
1.创设情景问题
在讲授《杜绝不良行为》时,并不急于进入新课,而是先出案例、设置问题,让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去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去进行思考和学习课文。2009年5月禅城区法院对“东方兄弟”青少年团伙抢劫犯罪案件进行了宣判。其中的李某原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初中生,后结识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便无心学习,经常旷课,并发展到打骂同学,偷窃东西,还参加赌博,曾被拘留,但不思悔改。为了弄钱去网吧、赌博,拦路抢劫,终因抢劫罪被判刑三年。
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设置悬念:
(1)李某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的?
(2)李某的身上有哪些不良行为?哪些严重不良行为?有哪些危害?
(3)李某的失足带给我们什么警示?
(4)三年后行将出狱的李某决定痛改前非,但又不知如何去做,你能给他出谋划策吗?
随着进一步的学习,学生把握了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含义及表现,认清了其危害,力争做到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在这个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照自身查找问题,而且还学会了寻找有效对策的方法,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加强了自我防范的意识。
2.创设情景问题的技巧
德育情景的创设是多种多样的,但笔者认为在创设情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材要适当,应紧密配合教材,不能远离教材。
(2)在教学上要有民主精神,应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的看法。
(3)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创设情景后,往往会引起学生的讨论,甚至争论。这就要求教师能控制课堂节奏。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防止偏离中心。
(4)用于创设情景的材料要尽量生动形象。要注意经常变换创设情境的方式,否则,学生也会觉得没味道。情境激趣的功能就会荡然无存了。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铁路运输学校)
情境创设,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的组合,模拟创设场景或情境,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创设情景、激活课堂谈一点体会。
一、创设现实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对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敏锐度,希望了解,而且渴望倾吐和交流。对他们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也感兴趣,希望能得到指导和解决。教师要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将他们引进课堂,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把对现实问题、生活问题的各种印象、感受、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交流,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如何生活得积极、充实”,又可以以这些问题为媒介,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与探索,产生浓厚的兴趣且以此促进自己的学习。也就是说只有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才会在课堂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讲“合理消费”这一内容时,问:“有哪位同学愿意把上个星期的消费情况写在黑板上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很多同学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跃。两位同学分别把自己一个星期的零花钱的花费情况写在黑板上后,全班同学对他们的消费情况展开了激烈讨论。之后,笔者又让同学们算一算中职三年的学习需要家长多少投资,获得的收益如何?工作多少年之后才能有可能回报父母?同学们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三年的时间里学习费用、生活费用等加起来是一笔庞大的开支。有些家境不太好的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此时竟留下了眼泪。这时提出讨论问题“我们该如何消费呢?”这时同学们都畅所欲言,纷纷就应怎样消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授并归纳了本课的知识点,学生很容易掌握。由此可见,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景,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敞开心怀,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角色情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
所谓角色情景,是用背景材料创设场景,让学生充当其中的角色,让他们去解决问题,从而消除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恐惧感,激起学习的兴趣。
笔者在讲继承时,先提供背景材料,呈现案例:李某病逝,留下存款10万,房屋2套。李某生前曾长期患病在床。妻子年老体弱,无力照顾,所以夫妻由寡居的二儿媳妇服侍。李某共有四儿一女,除最小的儿子还在上初中外,其余都均已成家。其中三儿子婚后不久暴病身亡,留下一子。而李某的大儿子婚后另过,从不照顾家里。李某死后,子女对财产的继承发生了纠纷,后诉上法庭,请求法官主持公道。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李某的弟弟、二儿媳、三儿媳、大儿子、女儿、小儿子和法官等角色,并设计问题如下:
(1)在这个案例中,谁是被继承人,谁是继承人?
(2)继承从什么时候开始?
(3)遗产有哪些?法定遗产的范围有哪些?
(4)李某弟弟听说哥哥病逝,赶来要求与其兄的几个孩子共同分割财产。
(5)李某的三儿媳认为自己儿子也应该继承一份遗产。
(6)李某的大儿子说,妹妹出嫁了就无权继承。
(7)小儿子认为大哥应不分或少分,相反,二嫂应分得一份遗产。
(8)李某的女儿则认为应多分给母亲一点,小弟没有为家庭尽过义务,可以不分遗产。
解答问题:他们的说法对吗?为什么?请你来主持公道。先组织学习小组边看书边讨论,然后确定角色,模拟法庭进行断案。通过活动,学生在实际参与过程中不但掌握了本课基本知识,而且热情高涨。主体意识大大增强,还培养了协作参与的能力。
三、创设歌曲,故事等直觉情景,激发学生体会感悟
俗话说:“触景生情”。形象生动的直觉情景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调动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感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在讲《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杜绝不良行为”的内容时,播放了歌曲《悔恨的泪》。随着这缓慢而低沉的音乐,比较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铁窗中那个少年悔恨的情感中。学生仿佛置身铁窗之内,想到对不起父母师长,对不起关心爱护自己的人。对其不能享受窗外那幸福、美好的时光,对其犯下的错懊悔不已,有身临其境之感。在这基础上教师再出示触目惊心的统计数字和实例,让学生认识到现在青少年犯罪已成继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公害,它给家庭、个人所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知不觉中从思想上、情感上抵制不良行为及违法行为。
在讲人生观时,笔者采取了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12年,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沉入大西洋。这次海难死亡者多达1503名,仅704人获救。幸存者约定,每隔10年到瑞士洛桑城举行一次集会,以纪念这次海难。每次聚会都打开了他们记忆的闸门。史密斯夫人回忆道“当时我的两个孩子已经被抱上救生艇。因为超载,我不能上了。出于母爱,我喊了声让我上船吧,孩子不能没有妈妈。闻听此言,一位已经坐上此艇的女士离开了座位,回到了泰坦尼克号,并把我推上了小艇。刹那功夫,船便沉没了,那位女士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留下。”里德帕恩也回忆道:“她的丈夫送她上救生艇,她不愿意一人独活,紧紧地抱着丈夫不放,万般无奈之中,丈夫一拳把她打昏,等到醒来,她已在小艇中……”讲到这里,笔者眼睛已不知不觉地湿润了。同学们深受感染,许多同学眼里噙着泪花。故事虽短小,道理却深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探索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情境,造成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激活课堂教学。
1.创设情景问题
在讲授《杜绝不良行为》时,并不急于进入新课,而是先出案例、设置问题,让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去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去进行思考和学习课文。2009年5月禅城区法院对“东方兄弟”青少年团伙抢劫犯罪案件进行了宣判。其中的李某原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初中生,后结识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便无心学习,经常旷课,并发展到打骂同学,偷窃东西,还参加赌博,曾被拘留,但不思悔改。为了弄钱去网吧、赌博,拦路抢劫,终因抢劫罪被判刑三年。
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设置悬念:
(1)李某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的?
(2)李某的身上有哪些不良行为?哪些严重不良行为?有哪些危害?
(3)李某的失足带给我们什么警示?
(4)三年后行将出狱的李某决定痛改前非,但又不知如何去做,你能给他出谋划策吗?
随着进一步的学习,学生把握了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含义及表现,认清了其危害,力争做到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在这个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照自身查找问题,而且还学会了寻找有效对策的方法,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加强了自我防范的意识。
2.创设情景问题的技巧
德育情景的创设是多种多样的,但笔者认为在创设情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材要适当,应紧密配合教材,不能远离教材。
(2)在教学上要有民主精神,应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的看法。
(3)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创设情景后,往往会引起学生的讨论,甚至争论。这就要求教师能控制课堂节奏。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防止偏离中心。
(4)用于创设情景的材料要尽量生动形象。要注意经常变换创设情境的方式,否则,学生也会觉得没味道。情境激趣的功能就会荡然无存了。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铁路运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