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除了国家经济、人事体制的原因外,还有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培养人的规格质量上存在的问题。本文就高校考试评价体系中出现的“划范围考试”现象,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 高校考试体制“划范围考试”
有教育改革“解放区”之称的高等教育,历来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龙头。高教改革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多年来,我国高教改革在素质教育的探索中取得了许多成果,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了人才。但是,也存在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下面笔者就人才培养的“终端”(即考试评价制度)出现的怪现象——划范围考试,谈几点看法。
一、高等院校考试的怪现象
在高校“象牙之塔”内,长期以来存在这样一种说法:高考拼命干,大学松一半;平时多潇洒,考试抓一把。据笔者对部分高校学生的了解,他们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上网游戏聊天、打工挣钱、谈情说爱等方面,但令人费解的是,每次考试他们中的一些人却能取得好成绩,有的还拿到奖学金。可毕业后却无法经受用人单位的检验,就业无门。
究其原因,在于部分高校的教育考试形式。一些任课教师往往在考试前两三周(甚至一个月)就划出考试范围,提出复习重点,要求学生复习,于是学生就用一两周时间强化记忆“复习重点”。而这个时候就是大学生们学习的“黄金时间”,抄袭别人笔记者有之,复印别人答案者有之,他们将划定的考题纲要及答案“整理”出来后,便整日手不释卷地“狼吞虎咽”,靠大脑的短时记忆储存起来,考试时行云如水般地把答案“画”上。这样的考试成绩当然也“理想”,有的甚至连自己考到高分都觉得“莫名其妙”。平时“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尽情玩耍,临考前搞几天“强化学习”便可取得好成绩,但是,这类学生就业时往往束手无策,因为高分低能。
二、如此考试的利弊
考试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经验,它既能使学生在测验之前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澄清和综合,又能训练他们的技能,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当然,这种划定范围的考试在客观上能给部分人带来“实惠”,这种实惠就是在毕业就业时瞒过一些只重“档案”成绩的用人单位,暂时就业。同时,也使本系、本校的毕业生合格率、就业率在形式上达到“硬指标”。可这种“实惠”最终造成高分低能、百无一用的毕业生就业无门,择业无权。其弊端具体讲有以下四方面:
第一,造成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低劣。可想而知,大学四年仅靠几次考前的“强化记忆”就过关,大学生的素质从何培养?就业竞争资本在哪里?
第二,不利于构建大学生科学的知识结构。这种划出范围并拟出答案的考试,在无形中人为地造成学生知识范围窄,使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内周旋,导致知识结构单一、不牢固。
第三,影响学风,破坏教风。平时学与不学一个样,只要考试前“报佛脚”,考试成绩就不会比平日刻苦钻研的学生差,甚至还要好,使认真学习的学生得不到客观公正的考试评价,学习积极性受挫,一旦蔓延,学风便日下。教师呢?也不必潜心执教,考前掏点“干粮”给学生“充饥”便罢了。
第四,这种考试的最大弊端便是毕业生规格与质量缺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便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给社会造成损失,给国家带来浪费。人才的浪费不仅影响了一代人的发展,而且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总之,这样的“实惠”考试于学生素质的建构,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没有益处,其弊端显然易见。
三、对“划范围考试”的几点思考
高等教育有效、灵活、迅速地适应社会新的需求,培养高质量、符合用人单位规格的人才,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一条出路。因此,必须杜绝“划范围考试”现象,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注重国家教育目的与微观教育目的的有机结合。教育目的需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即人才的质量与规格。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应该搞好市场调研,了解社会需求,明晰微观层面的教育目的,立足本校、本专业的特色与优势,联系社会定位自身培养人才的规格,把好质量关。
第二,改革与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建立全面而科学的大学生发展档案袋,记录大学成长的经历(学习与生活),并以此记录作为毕业终结性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
第三,校内建立一个师资教学督察机构,负责本校教师常规教学督察与教学质量的考评任务,以督促教学质量、教师学识水平和职业道德感的提高。
第四,规范、科学管理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与完善试题中心(题库)。以学科队伍建设为中心,研究命题,更新考试形式,丰富考试评价方式,增强考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上是笔者针对我国现行考试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想法,以期使我国的高教改革对考试评价体系日臻完善,根除怪现象,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高等教育为社会的科学发展,应为解决国家的就业难问题作出贡献。
关键词: 高校考试体制“划范围考试”
有教育改革“解放区”之称的高等教育,历来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龙头。高教改革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多年来,我国高教改革在素质教育的探索中取得了许多成果,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了人才。但是,也存在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下面笔者就人才培养的“终端”(即考试评价制度)出现的怪现象——划范围考试,谈几点看法。
一、高等院校考试的怪现象
在高校“象牙之塔”内,长期以来存在这样一种说法:高考拼命干,大学松一半;平时多潇洒,考试抓一把。据笔者对部分高校学生的了解,他们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上网游戏聊天、打工挣钱、谈情说爱等方面,但令人费解的是,每次考试他们中的一些人却能取得好成绩,有的还拿到奖学金。可毕业后却无法经受用人单位的检验,就业无门。
究其原因,在于部分高校的教育考试形式。一些任课教师往往在考试前两三周(甚至一个月)就划出考试范围,提出复习重点,要求学生复习,于是学生就用一两周时间强化记忆“复习重点”。而这个时候就是大学生们学习的“黄金时间”,抄袭别人笔记者有之,复印别人答案者有之,他们将划定的考题纲要及答案“整理”出来后,便整日手不释卷地“狼吞虎咽”,靠大脑的短时记忆储存起来,考试时行云如水般地把答案“画”上。这样的考试成绩当然也“理想”,有的甚至连自己考到高分都觉得“莫名其妙”。平时“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尽情玩耍,临考前搞几天“强化学习”便可取得好成绩,但是,这类学生就业时往往束手无策,因为高分低能。
二、如此考试的利弊
考试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经验,它既能使学生在测验之前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澄清和综合,又能训练他们的技能,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当然,这种划定范围的考试在客观上能给部分人带来“实惠”,这种实惠就是在毕业就业时瞒过一些只重“档案”成绩的用人单位,暂时就业。同时,也使本系、本校的毕业生合格率、就业率在形式上达到“硬指标”。可这种“实惠”最终造成高分低能、百无一用的毕业生就业无门,择业无权。其弊端具体讲有以下四方面:
第一,造成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低劣。可想而知,大学四年仅靠几次考前的“强化记忆”就过关,大学生的素质从何培养?就业竞争资本在哪里?
第二,不利于构建大学生科学的知识结构。这种划出范围并拟出答案的考试,在无形中人为地造成学生知识范围窄,使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内周旋,导致知识结构单一、不牢固。
第三,影响学风,破坏教风。平时学与不学一个样,只要考试前“报佛脚”,考试成绩就不会比平日刻苦钻研的学生差,甚至还要好,使认真学习的学生得不到客观公正的考试评价,学习积极性受挫,一旦蔓延,学风便日下。教师呢?也不必潜心执教,考前掏点“干粮”给学生“充饥”便罢了。
第四,这种考试的最大弊端便是毕业生规格与质量缺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便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给社会造成损失,给国家带来浪费。人才的浪费不仅影响了一代人的发展,而且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总之,这样的“实惠”考试于学生素质的建构,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没有益处,其弊端显然易见。
三、对“划范围考试”的几点思考
高等教育有效、灵活、迅速地适应社会新的需求,培养高质量、符合用人单位规格的人才,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一条出路。因此,必须杜绝“划范围考试”现象,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注重国家教育目的与微观教育目的的有机结合。教育目的需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即人才的质量与规格。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应该搞好市场调研,了解社会需求,明晰微观层面的教育目的,立足本校、本专业的特色与优势,联系社会定位自身培养人才的规格,把好质量关。
第二,改革与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建立全面而科学的大学生发展档案袋,记录大学成长的经历(学习与生活),并以此记录作为毕业终结性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
第三,校内建立一个师资教学督察机构,负责本校教师常规教学督察与教学质量的考评任务,以督促教学质量、教师学识水平和职业道德感的提高。
第四,规范、科学管理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与完善试题中心(题库)。以学科队伍建设为中心,研究命题,更新考试形式,丰富考试评价方式,增强考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上是笔者针对我国现行考试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想法,以期使我国的高教改革对考试评价体系日臻完善,根除怪现象,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高等教育为社会的科学发展,应为解决国家的就业难问题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