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真实的课堂实录剖析,阐述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两种教学模式——“引导自学”型教学模式和“微课程应用”型教学模式,如何实践深度学习,让小学数学学习真正发生,比如趣味导入、引导自学、亲身经历、深度思考等,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关键词】双“模”;自育自学;亲身经历;深度思考
一、引言
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趋势,两年多来,我校数学组教师以芜湖市教育科研课题“小学数学文化建设中的微课程应用研究”为探究方向思考并实践如何让文化在课堂上被重拾。2019年10月24日,我校十位教师赴合肥实验学校交流,被“引导自学”型教学模式深深吸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思考如何让两种教学模式深度融合,双“模”齐下,构建深度课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二、趣味导入,营造深度学习氛围
兴趣是课堂的关键所在,教师如果在课堂一开始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便能够创造良好的开端。一个好的开端能够给学生带来亲切的感觉,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探究新知识的情境,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教师以趣味导入,用最短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给学生营造最佳的课堂深度学习氛围。
【案例】我校教师执教的网络课“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荣获了第十五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一等奖。课的导入部分,教师播放了一段国足最后以1∶0战胜韩国队的微课程(如图1)。
师:于大宝,好样的!小小的足球,牵动着亿万中国心。足球表面也有我们学过的数学图形,你知道吗?请你说一说。
生:五边形和六边形。
师:由五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组成的图形就叫五边形,那由十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组成的图形叫什么呢?
生:十边形。
师:很厉害!你都会触类旁通了。这个家族的成员有很多很多。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找一个名字概括它们呢,叫什么啊?
生:多邊形。
师:很棒!你和数学家想的一样,就叫作“多边形”。(板书:多边形)
师接着向学生出示三角形卡片。
师:这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它是什么形状?(三角形)它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请几名学生说一说。师板书:180°。)
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多边形的内角和有怎样的规律呢?
【思考】教师播放微课程,并精心设计了多个问题,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前后呼应,环环相扣,数学文化借“微课程”之力悄无声息地潜入课堂,滋润着祖国的花朵。趣味导入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创造了一个活跃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为深度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引导自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在素质教育要求下,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参与到课堂之中。当然,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向思维的成长。教师不仅要研究如何教好知识,而且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感态度,引领学生学会深度学习。课题组教师在2019年接触了“引导自学”型教学模式,走近了国内知名教育专家何炳章,他提出的“自育自学”教育思想以及创办合肥实验学校实践“自育自学”理论已经有30年时间。他指出:“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教育,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真正的教育是使学生能够成功地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教学相长、师生合作的教育。怎样打造真正的教育?就是去掉教学的痕迹,实现返璞归真。在课堂中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拥有参与感。我们深入学习了何先生的理论,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自主地融入了“引导自学”型教学模式。
【案例】我校教师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间隔排列”一课时,先具体说了3个自学要求,接着让学生用将近2分钟自学课本第78页,然后用2分多钟进行小组内讨论,最后用8分多钟进行集体分享。
【思考】郑毓信教授提到了“数学深度教学”的内涵: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即在教师(或书本)指导下进行学习逐步转向更自觉的学习,包括由同学间的交流互动取得切实的进展,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执教教师在课堂上融入了“引导自学”型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度交流和深度互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给学生的思考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包括努力培养学生长时间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而且十分重视如何为学生的精心思考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氛围,由“个体性反思”走向“集体性反思”和“社会性反思”。特别是集体分享环节,学生当小老师讲解并提问,有错时请其他学生猜测错误的原因……整节课中所有的孩子都快乐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四、亲身经历,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在深度学习之中“开展活动与体验”是核心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地、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对知识进行筛选,选其精华之处,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深度学习之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需要发挥更大的价值,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深度挖掘知识内容,感受知识的魅力。
【案例】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间隔排列”一课时,教师多次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趣味情境中。
师:我现在想请一些小兔上来。其实这些小兔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你们很多都是属小兔的吧?我请几只小兔上来。
生举手,师先让三名男生到台上来。
师:我请的这些小兔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男的。
师:都是男兔兔。我想请几只女兔兔上来,就能和男兔兔形成一一间隔排列呢。一只小兔行不行呢?为什么不行呢?
生:因为他们两只男兔中间没有女兔。
师:男兔,男兔,这就不是间隔排列了。那你想一想,我应当请几只女兔上来? 有的学生说是2只,有的学生说是4只……
师:2只行不行?我们应该怎么办?(站一站)对!这就是科学的探究方法。我们就再请一只女兔上来。应该到哪里去呢?现在是不是间隔排列了?刚才有同学说4只,再加2只。这2只放哪里呢?
2只扮演女兔的女生快乐地站在两端。
师:这是间隔排列。3只行不行呢?
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相应的规律和内容。
师:那两种物体不相同的时候或者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的时候又是怎样的情况呢?我们现在是用了3只来进行实验,那么数量更多一些可不可以呢?
【思考】在这个环节,教师主要引导全班学生参与学习,让学生到讲台上充当授课者,也就是让学生成为小老师,以这样的方式探讨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当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差值,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规律,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一些。再让全体学生用卡片动手摆一摆,进一步验证刚才发现的规律。学生亲身经历各种数学活动,能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以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感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并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深度思考,探究表象下的数学本质
小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在思考过程中往往是浅层次地思考问题,过多依赖课后答案和教师的指导。所以,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要激发学生深度思考意识和能力,让学生透过表象发现本质,从表象之中找寻深度缘由,分析具体问题。课堂上多问“為什么”,能够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探究表面现象下的数学本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也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
【案例】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间隔排列”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两种物体围成一圈形成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
师:如果这些物体(如图2),它们想围成一圈,哪一组能组成间隔排列?为什么?
师生一起围一围,发现第二组是可以的(见图3)。
师:如果它们围成一圈,从一处剪开会出现什么情况(如图4)?
通过演示,发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围成一圈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
【思考】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有效地建立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内驱力,实现了深度学习,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透过表象找到深层次的问题,提高了思维能力,优化了思考方式,有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引导自学”和“微课程应用”两种模式可以辅助教师更好地构建深度学习课堂,优化课堂教学内容。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发现,这里谈到的深度学习效果,是指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之中,感受课堂学习的快乐和魅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探讨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能够为学生将来的学习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何炳章.从教育原点出发——“自育自学”理论与方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关键词】双“模”;自育自学;亲身经历;深度思考
一、引言
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趋势,两年多来,我校数学组教师以芜湖市教育科研课题“小学数学文化建设中的微课程应用研究”为探究方向思考并实践如何让文化在课堂上被重拾。2019年10月24日,我校十位教师赴合肥实验学校交流,被“引导自学”型教学模式深深吸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思考如何让两种教学模式深度融合,双“模”齐下,构建深度课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二、趣味导入,营造深度学习氛围
兴趣是课堂的关键所在,教师如果在课堂一开始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便能够创造良好的开端。一个好的开端能够给学生带来亲切的感觉,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探究新知识的情境,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教师以趣味导入,用最短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给学生营造最佳的课堂深度学习氛围。
【案例】我校教师执教的网络课“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荣获了第十五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一等奖。课的导入部分,教师播放了一段国足最后以1∶0战胜韩国队的微课程(如图1)。
师:于大宝,好样的!小小的足球,牵动着亿万中国心。足球表面也有我们学过的数学图形,你知道吗?请你说一说。
生:五边形和六边形。
师:由五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组成的图形就叫五边形,那由十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组成的图形叫什么呢?
生:十边形。
师:很厉害!你都会触类旁通了。这个家族的成员有很多很多。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找一个名字概括它们呢,叫什么啊?
生:多邊形。
师:很棒!你和数学家想的一样,就叫作“多边形”。(板书:多边形)
师接着向学生出示三角形卡片。
师:这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它是什么形状?(三角形)它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请几名学生说一说。师板书:180°。)
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多边形的内角和有怎样的规律呢?
【思考】教师播放微课程,并精心设计了多个问题,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前后呼应,环环相扣,数学文化借“微课程”之力悄无声息地潜入课堂,滋润着祖国的花朵。趣味导入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创造了一个活跃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为深度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引导自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在素质教育要求下,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参与到课堂之中。当然,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向思维的成长。教师不仅要研究如何教好知识,而且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感态度,引领学生学会深度学习。课题组教师在2019年接触了“引导自学”型教学模式,走近了国内知名教育专家何炳章,他提出的“自育自学”教育思想以及创办合肥实验学校实践“自育自学”理论已经有30年时间。他指出:“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教育,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真正的教育是使学生能够成功地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教学相长、师生合作的教育。怎样打造真正的教育?就是去掉教学的痕迹,实现返璞归真。在课堂中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拥有参与感。我们深入学习了何先生的理论,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自主地融入了“引导自学”型教学模式。
【案例】我校教师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间隔排列”一课时,先具体说了3个自学要求,接着让学生用将近2分钟自学课本第78页,然后用2分多钟进行小组内讨论,最后用8分多钟进行集体分享。
【思考】郑毓信教授提到了“数学深度教学”的内涵: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即在教师(或书本)指导下进行学习逐步转向更自觉的学习,包括由同学间的交流互动取得切实的进展,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执教教师在课堂上融入了“引导自学”型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度交流和深度互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给学生的思考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包括努力培养学生长时间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而且十分重视如何为学生的精心思考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氛围,由“个体性反思”走向“集体性反思”和“社会性反思”。特别是集体分享环节,学生当小老师讲解并提问,有错时请其他学生猜测错误的原因……整节课中所有的孩子都快乐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四、亲身经历,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在深度学习之中“开展活动与体验”是核心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地、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对知识进行筛选,选其精华之处,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深度学习之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需要发挥更大的价值,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深度挖掘知识内容,感受知识的魅力。
【案例】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间隔排列”一课时,教师多次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趣味情境中。
师:我现在想请一些小兔上来。其实这些小兔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你们很多都是属小兔的吧?我请几只小兔上来。
生举手,师先让三名男生到台上来。
师:我请的这些小兔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男的。
师:都是男兔兔。我想请几只女兔兔上来,就能和男兔兔形成一一间隔排列呢。一只小兔行不行呢?为什么不行呢?
生:因为他们两只男兔中间没有女兔。
师:男兔,男兔,这就不是间隔排列了。那你想一想,我应当请几只女兔上来? 有的学生说是2只,有的学生说是4只……
师:2只行不行?我们应该怎么办?(站一站)对!这就是科学的探究方法。我们就再请一只女兔上来。应该到哪里去呢?现在是不是间隔排列了?刚才有同学说4只,再加2只。这2只放哪里呢?
2只扮演女兔的女生快乐地站在两端。
师:这是间隔排列。3只行不行呢?
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相应的规律和内容。
师:那两种物体不相同的时候或者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的时候又是怎样的情况呢?我们现在是用了3只来进行实验,那么数量更多一些可不可以呢?
【思考】在这个环节,教师主要引导全班学生参与学习,让学生到讲台上充当授课者,也就是让学生成为小老师,以这样的方式探讨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当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差值,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规律,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一些。再让全体学生用卡片动手摆一摆,进一步验证刚才发现的规律。学生亲身经历各种数学活动,能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以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感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并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深度思考,探究表象下的数学本质
小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在思考过程中往往是浅层次地思考问题,过多依赖课后答案和教师的指导。所以,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要激发学生深度思考意识和能力,让学生透过表象发现本质,从表象之中找寻深度缘由,分析具体问题。课堂上多问“為什么”,能够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探究表面现象下的数学本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也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
【案例】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间隔排列”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两种物体围成一圈形成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
师:如果这些物体(如图2),它们想围成一圈,哪一组能组成间隔排列?为什么?
师生一起围一围,发现第二组是可以的(见图3)。
师:如果它们围成一圈,从一处剪开会出现什么情况(如图4)?
通过演示,发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围成一圈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
【思考】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有效地建立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内驱力,实现了深度学习,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透过表象找到深层次的问题,提高了思维能力,优化了思考方式,有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引导自学”和“微课程应用”两种模式可以辅助教师更好地构建深度学习课堂,优化课堂教学内容。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发现,这里谈到的深度学习效果,是指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之中,感受课堂学习的快乐和魅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探讨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能够为学生将来的学习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何炳章.从教育原点出发——“自育自学”理论与方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