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就业,潜流暗涌

来源 :大学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qidf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本刊在2005年2月号和3月号分别推出了《“微型创业”你做主》和《SOHO青春代》专题,从追寻“微型创业”的创业潮流到“拥抱SOHO”的工作时尚,我们试图洞察、梳理青年一代在这个社会中的职业痕迹和趋向。本期,我们把目光投向了“隐性就业”。
  隐性就业,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尚未被显化,但却已逐步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职场转向。尽管它现在还只露出冰山一角,但我们已经初步觉察到它涌动的暗流。
  
  释义
  
  一解:隐性就业,是指“城镇登记事业人员名义上处于失业状态,没有收入来源,而实际上却有工作岗位,有工资可拿”的就业形态。表现在大学毕业生中,就是每年都有一部分毕业生未办理正常派遣手续,没有明确的签约接收单位,在校方统计就业率时没被算进去,但是他们仍然通过多种方式处于工作状态并获得报酬。
  二解:广义上说来,大学生的“隐性就业”主要包括:一是有的企业不与毕业生、学校签订三方就业协议书,而是直接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二是有的企业用人不规范,既没有签订就业协议书,也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但毕业生已开始上班;三是有的毕业生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单位,先找个差一点的单位上班,但不签就业协议;四是毕业生在家族企业就业,或自主经营小店、小公司等,在就业协议书上体现不出来。
  
  “隐形人”隐隐走来
  
  未被显化的隐性就业,已逐步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职场转向。这些隐于“不签订劳动合同或未办理社会保险,未纳入高校就业率统计”的“隐形人”,在初出校门的人生路上,应承着各自的沉浮荣辱,选择了“不计名利”地埋头苦干。尽管它现在还只露出冰山一角,但我们已经初步感觉到它的潜流暗涌。
  
  接待员,违心的事还得做
  小西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做接待工作颇有优势,2004年,大学毕业后的她“修养”了一段时间,然后进了现在的酒店,当了一名酒店接待员。到现在算重新上岗一个多月了,但还没有与酒店签订正式合同。
  记者问她:“这属于隐性就业你知道吗?”小西说:“知道”。
  对自己目前这种就业状态有什么看法,小西到是有些无所谓,现在多少有点钱拿,还能积累经验,也不错了。小西的想法是等时间到了就提出签正式合同,但如果到时候还签不了的话,她就会有另外的想法了。
  记者又问她,这种就业方式有什么优缺点?小西说,在她看来,主要是工资比签了正式合同的员工少一些,优点暂时还没有发现。她现在的生活没什么乐趣,由于需要倒班,所以除了工作就是睡觉,每天她上班或下班的时候都是别人一家团聚或休息的时候。她最痛苦的事就是早上醒不来。
  还好,小西对电影情有独钟,在难得的闲暇时间里,她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电影情节中去,那个时候,她会感到真正的轻松和快乐。“其实,我对酒店工作并不感兴趣,我也知道自己是在做违心的事,但没有办法,暂时实在找不到什么喜欢的事做,这种心态在当今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
  
  女歌手,白天知道夜的黑
  
  楚琴的嗓子有一股金属鸣响般的味道,并略带一点沙哑。在大学时代她就是一个闻名校园的歌手,2004年7月毕业后,她也尝试着做别的工作,都不顺心,加上她始终放不下唱歌这个“最爱”,于是来到了这间酒吧做赶场歌手。她走过的坎坷之路,就如同她的音乐路线一样,从轻松舒缓到节奏强劲的,从国外的到国内的,各种风格的她都能唱。“不同的酒吧有不同的风格和定位,只有涉猎广一些,路子才走得宽。这也是职业需要。”她说。
  楚琴过的是一种黑夜与白天相互颠倒的生活。大白天她总是窝在住处睡觉,而当大部分人沉浸在梦乡的时候,她便在歌声和色彩中激情飞扬。她说其实这种作息习惯并不是自己所喜欢的,尤其是对一个女孩,对生理上的损害是不言而喻。但她认为值得庆幸的是,这种生活第一能满足自己的爱好——唱歌,二是可以有不错的收入,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结交了很多朋友。
  重庆的南滨路是一个酒吧云集的地方,楚琴常驻的是K酒吧和M酒吧。酒吧的计酬方式是每天一个场,半个月结一次账。楚琴现在只赶两个场,都在这个南滨路上。她说如果接得太多的话,比如,在刚在这边一个酒吧唱完,然后再跑到沙坪坝去赶另一个场,那样就太累了。
  有这样一件令楚琴难以忘怀的事情。以前她只赶一个场的时候,那个酒吧的老板因为不太满意要开她走。于是那也成了她在那个酒吧的最后一场演出,她本来打算唱完歌就走人的,但在那个酒吧待了那么长时间后,一些相对固定的客人已经喜欢上了她的歌,尤其是酒吧那个主管演出的大哥,更是在台下掩面哭泣。过一会儿,他抱上来一大束花上来,像大哥抱着小妹那样抱着她哭出声来,当时她的眼泪忍不住地流了下来,台下客人热烈的掌声潮水般地响起……
  “如此看来,这种职业还是蛮好的嘛!”记者说。楚琴却感叹:“别人哪知道夜的黑啊?”这种所谓的就业方式,由于没有任何保障,她还是厌烦了。尤其是有时会遇到一些素质低下的客人的骚扰。
  有一次,她嗓子有些发炎了,但好在不至于影响发声,医生叮嘱她不能喝酒。但就在演出的时候,一个客人上台来敬酒,楚琴说明了原因,然后做了一个请的姿势,让那个客人下去。但他不依不饶地仍然站在那里。片刻后将一杯酒自己喝下去,将酒杯摔碎在地上。台下的一些客人冲那人吼“滚”,并要动手。楚琴出于一个歌手的职业操守,赶忙圆场制止。她说:“有什么事,我们下来再说。”
  说到今后的长远打算,楚琴说她想唱过今年就不唱了,想和朋友合伙做生意,自主创业。
  
  网友说话
  
  组织采访之间,记者就“隐性就业”这一话题在网上发帖,征询网友意见,收集大致如下:
  一曰:“我就是这样,公司没有合同,老板承诺除很少的工资外给我年终提成,我心里都没底,不知道能不能兑现。”
  二曰:“没合同,日子难过,说什么半年一签,五个月就和他拜拜!如今这年头,大不了少赚点,还会饿死!切!”
  三曰:“快乐跟那张纸没有关系呀!”
  四曰:“以前那家公司有合同的,一年一签,但是我就是郁闷得要死。我现在的公司没有合同,但还是干得挺欢呢!”
  
  隐性就业
  度量铁饭碗的前世今生
  
  很长时间以来,“隐性就业”的大学生隐藏就业生态的一个角落,鲜有人问及。而高校“隐性就业率”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在有限的调查数据中我们找到这样一组统计材料,《北京青年报》2003年7月的一则报道显示,当年,北方交通大学的这部分学生比例大概占到毕业生总数的5%到10%;北京林业大学招生就业处提供的数据是10%到20%;中央财经大学学生工作处给出的比例在5%左右。
  有关专家指出,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了这样一支非正规性的隐性就业群体。而不少高校招生就业处透露的信息也证明了这一点。
  当这个“隐性就业”大军不断扩大时,我们忽然发觉新的一种就业趋势也在这股潜流中浮出水面。
  二十多年前,市场经济在中国初步建立和刚刚推进的时候,由于在“终身雇佣制”和“大锅饭”中产生的惰性,一些人因为手中紧抱的“铁饭碗”被打破成“泥饭碗”时,一下子就恐慌起来了。过了一些年,在看到“泥饭碗”带来的效率和财富时,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开始了转变,“聘用制”和“合同制”也被自然而然地接受,“泥饭碗”也开始被人称为“新铁饭碗”。
  “新铁饭碗”理论说,铁饭碗不是说一辈子在一个地方有饭吃,而是说不管到了哪里都有饭吃。而这就隐隐接近于“隐性就业”的原形了。如果说“隐性就业”也算一股潮流的话,那么它更像是上个世纪那两个饭碗之争的延续。版本不同,本质一样。与所谓“显性就业”相比,它几乎类似于“泥饭碗”:更加没有稳定性,也更加自由;它剥夺了很多“隐形人”的团队归属感,往往也解除了工作热情和兴趣之外的其他东西的羁绊。
  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再觉得头上拥有一道“天之骄子”的光环,也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涉世之初倍感求职的逼人寒气,其中难免就会有部分人走向这种类似于失业的就业状态,最终汇聚成一股涌动的潜流,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浮出水面。于是我们看到,一个个“打工仔”,身怀知识和技能,在没有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在不同的地方或学非所用或我行我素地“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确实又是一场职场的“革命”。这场革命,为文凭走下神坛增加了一个注脚,也给“精英教育”增添了一记当头棒喝,同时,也可能给新一代的青年带来一种职场的柳暗花明。不过,由于法律在“隐性就业”方面存在的滞后性与空白点,使他们很难得到应有的制度保护,在劳资纠纷中也往往最易受伤,所以,更多的人最终选择了回到现有的法律、制度保障下的工作状态中来。于是我们不能不承认,目前这是一场并不值得盲目推广也不值得盲目乐观的职场转向。
其他文献
在广州,天桥处处可见。正是这些天桥的存在,广州依旧是人们熟悉的广州。这座城市没有因为日益的繁华而渐渐失忆,所以,也就成全了很多人对往事的回忆。  我们生活在城市,每天淹没在它的人潮中。停下来的时候,总是想,为什么没有一座城市属于自己?我们渴望温情的城市,行走在其中时,像躲在亲人的怀抱。我们想守着一座城,像守着自己深爱的人,一辈子。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过客,在城市里上演人生悲喜,接着离开,城市
期刊
我没有见过大海,也没有过长途旅行。我的家乡水网密布,有着长长梅雨期。8月会有台风波及,大风以迅疾的方式呼啸而过。  除此,几乎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好江南。  南方经常是温暖潮湿。南方人温和,却也淡漠。他们习惯于在人群之中保持警惕,即便与人拥抱也留一手在背后。那只手保持一个隐秘,保持一个怀疑的存在。  几天前我经过小镇。小镇宣称它有1000年的历史,宣称它有一座明朝遗留下来的石桥。小镇为此而万分骄傲。 
期刊
使命感给人最深刻的满足和幸福    大学我在北广的文艺编导系,那几年真是肆无忌惮,非常自由轻松。不过对于当时花里胡哨的文艺晚会,我不太喜欢,更中意纪录片的风格,于是继续攻读了这个方向的研究生,之后就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  确切地说,小时候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专业的电视人。我,包括郑钧、张艺谋、顾长卫都是西安人,西安人可能活得累,一根筋,老想追求点儿什么。陕西是个皇天厚土的地方,具有厚重的历史氛围,
期刊
从十九世纪开始到二十世纪中,欧洲就曾经是中国留学生们热衷的目的地,尤以法国最有吸引力。自由和平等思想的发源地让当时的中国学生充满向往,卢梭,伏尔泰,雨果等等,都是一时的思想泰斗。  在已经拉开大幕的“中国法国年”中,法国教育推广活动是“重头戏”之一。据了解,中国自费留学市场巨大的潜力是法国政府重视中国市场并大开方便之门的主要原因。最近几年,赴法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逐年递增,目前已有2.2万名中国学生
期刊
十点钟的夜  恶之华/原名符浩/1984年出生/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他怀揣着十点钟的思想  逼近我  逼近草地 河流 丛林中的枝柯   他和苦难   在这个荒芜的十点钟   把房子对面的巷子抹黑   把这些原本浑浊的事物依次抹黑   把我的眼睛抹黑   他摒弃了阳光   裹着冬天  端坐在我的窗外隔着玻璃  冷冷地呵了一口气  就像传说中的  那位身披麻布的古希腊哲人    听琴  
期刊
如今,一些高校时髦着这样一种小调:嘴里啃着肯德基,包里装着CD机,手里拿着手机,走向柴可夫斯基,见面就谈奔腾机。21世纪大学生的消费由此可见一斑。日前记者在校园采访时发现校园里竟流行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用,两三千元是扮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这句话绝非虚言,通过对几所高校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30%的学生月消费超过2000元!    “酒桌”消费:吃的是一种情调    对
期刊
1987年9月,我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启动。  1989年的1月,我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启动。  2004年,参加四、六级考试的学生人数加在一起已经是1100多万,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评论四六级考试说:“这差不多是世界上单科规模最大的考试。”   2005年2月25日上午,教育部就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问题举行了历时三个小时的两场新闻发布会。在学生、学校、媒体、企业的赞扬、质疑、困惑和唏嘘声中,一个
期刊
2月25日,教育部正式发布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重大消息与详细方案。新浪网、新华网等超大的标题犹如挂在校园大道上的宣传横幅;BBS上的评论数以万计。但如同都市报在不起眼的位置登载着改革的消息报道一样,周末大学校园里,似乎倒显得有些平静。  但是,这场改革震荡的冲击波终究要结结实实地落在大学生们的头上。他们对于这场看似波澜壮阔的英语等级考试有什么看法呢?     【焦点疑问】:改革后的考试,是变简单了
期刊
25岁时,他和几个初出茅庐的复旦同学拿出仅有的积蓄,注册了一个净资产3.8万元的公司——广信科技咨询公司。起初他整天骑着自行车在上海城找项目,但广信科技成立仅10个月,就赚到了第一个100万元。1993年,广信更名复星,1998年,资本市场向郭广昌敞开了大门,改制后的复星实业上市,一次即募集资金3.5亿元。自那时起,复星就不断地以参股或控股方式投资于企业这个“产品”,以整合者面目出现的复星,加速实
期刊
某日和某国家级媒体一记者吃饭,席间他跟我说,知道吧,我实际只是高中毕业,但我现在是某某大学的客座教授。  该记者年龄在四十岁到五十岁之间,他经历的年代我们都知道,所以虽然学历低但还是成为了国家媒体的记者,这无可厚非。可当客座教授,则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错了。   翻翻报刊杂志,我们经常见到的就是某某被聘为客座、兼职教授,就比如近日周星驰被聘为人民大学“商学院兼职教授”,成龙被聘为北大艺术系特座教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