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文学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henzhi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形式与内容作为哲学上的一对范畴,二者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本文主要想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出发,分析其中的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通过分析,得出形式与内容统一的内在必然性。
  【关键词】形式;内容;相互转化;统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从生活到文学,是生活的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文学家的创作意图进行的转换,“并不是内容先行,形象后生的推移过程,而是形式和内容由生活形态向艺术形态同时推移、转换、生成的过程。”[1]欣赏文学作品,当然也不能把内容和形式分割开来。“我们接触到一篇作品的形式,自然也接触到了它的内容,而我们要知道一篇作品的全盘内容,也非接受它的整个形式不可。”[2]只有形式与内容二者一以贯之,相统一,才更丰富,更具有灵性。
  一、形式和内容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论述道:“无论是活的动物,还是任何由部分组成的整体,若要显得美,就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即不仅本体各部分的排序要适当,而且要有一定的、不是得之于偶然的体积,因为美取决于体积和顺序”。[3]之后的文艺理论家如贺拉斯、普洛丁等人也强调形式的“有机论”,认为诗中各部分的关系如有机体的器官,移动或否定任一部分就不可避免地改变或破坏了作品的意义。
  黑格尔的有机论主要阐明内容和形式如何结合,黑格尔指出:“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一如没有无形式的质料,内容之所以为内容即由于它包含有成熟的形式在内。”[4]“只有内容与形式都表明为彻底的、统一的,才是真正的艺术品。”[5]
  二、相互转化
  形式与内容的相互转化,即某个事物原有的形式孕育成了在性质上与自身完全相反的新的内容,而这新的内容又产生出在性质上与自身完全相适合的新的形式。由于内容与形式两者在对立斗争发展过程中,获得了两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逐渐的推移,乃至终于促使既定的旧形式孕育成了与自身相反的新内容(新事物)。而这新内容也就预备好产生出与自身相适应的新形式。这样,在原来意义上的所谓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关系就起了根本的变化,从内在的关系变成了外在的关系。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两者就会从经常的不显著的逐渐的互相推移而转变成最后的显著的根本的互相转化。旧形式孕育成新事物,新内容抛弃已成为自己发展的束缚的原来的形式,最后正式完成与自己相适应的独立活动的新形式,以求继续向前发展、繁荣。
  形式向内容的转化,抛弃了旧形式获取了新内容;内容向形式的转化,改造了旧内容又决定了新形式,文学正是在不断地转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发展的过程中每一次中断都产生一次飞跃,每一次飞跃都产生了质的变化。不断发展的原动力在于对新内容的开拓,对内容结构新方法的探求。
  三、统一的“中介”
  当代文学理论家童庆炳在内容与形式之间找到了一个重要的中介概念,即题材。他在《论文艺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矛盾》一文中指出,艺术作品的内容是经过深度艺术加工的题材,形式则是对题材进行深度艺术加工的独特方式。一定的题材经过某种独特方式(形式)的深度艺术加工就转化为艺术作品的内容。
  一部文学作品,如果你硬要意释和转述,那只能破坏既定的内容,或你意释和复述仍然是题材而已。他还举例说明:“例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题材就是特洛伊战争,或确切地说,就是阿基里斯的愤怒,但这种意释和复述即使再详尽,也仅仅是指出了《伊利亚特》的题材,还不是《伊利亚特》的内容,因为《伊利亚特》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史诗,是由于它的诗的形式,而它的内容是遵照这形式塑造或陶铸出来的。”[6]
  童庆炳一再强调,作品的形式无论如何是一定内容的形式,一定的形式只是在题材的吁求下才出现;题材的吁求是形式出现的条件,作品的形式能否出现、能否形成,决定于题材是否有吁求。
  形式与内容相互征服,作家对一定题材赋予什么形式,尽管有发挥创造性的广阔天地,但这种创造性仍要受到题材固有的内在逻辑制约。遵从这种制约,才能使形式与题材的“性格”相匹配,才能充分地艺术地表现这种题材,把它转化成真正富于艺术魅力的
  内容。
  文学作品中文学形式与文学内容的关系问题,虽然难以得出一个得到大家认同的论断,但无疑的是,二者不可能离开对方而完全意义上的独立,一方面,二者互为存在的条件,没有内容无所谓形式,没有形式也无所谓内容;另一方面,二者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和相统一的过程中促进了文学作品的发展和成熟。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钱谷融.形式与内容 [J].文艺理论研究,2000(2).
  [3]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忠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黑格爾.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童庆炳.论文艺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矛盾[J].文艺理论研究,1991(2).
  作者简介:陆婧,1988年生,江苏宿迁人,文学硕士,现为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魯迅作品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试以体验式阅读教学为理念,以《故乡》和《阿长与〈山海经〉》为例,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情感,走近鲁迅,理解鲁迅。  【关键词】鲁迅作品;阅读教学;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现状及原因  在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被选编九篇。从教材的编写来看,鲁迅作品得到了高度重视,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篇章大都已经
【摘要】语言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交际工具。生活中没有语言我们将无法沟通交流,社会中没有语言社会则不会进步,而学校中没有良好的教学语言,学生的发展将会受到阻碍。所以,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课标对初中语文课程做出了新的改革,同时对初中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如:有很多老师讲课口吐方言;一些老师上课总喜欢一堂言,有很强烈的“霸权主义”形式;一些老师讲课枯燥、乏味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