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认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点之一是教学管理的衔接。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了教学管理的衔接的内容和措施:建立中高职衔接的教学管理机制,完善教学管理沟通与监控;完善院、系二级教学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开放的教学评价方式;加强中高职衔接的学籍管理。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管理;研究
【分类号】G719.2
1、建设思路及目标
着眼于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科学定位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系统设计教学实施过程,考核评价方式,实训资源配置,师资配备,共同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开发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试点学校教学管理的沟通与过程质量监控,试点学校共同建立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日常教学管理,确保教学管理规范、科学、高效运行。
2、教学管理衔接内容及措施
⑴建立中高职教学管理机制,完善教学管理沟通与监控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与汨罗中专等学校共同组建“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办公室”,由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分管教学的院领导担任主任,汨罗中专等学校教学副校长担任副主任,成员由两校教务、学生管理部门、专业系(科)领导组成,对中高职衔接班的日常教学、实习实训、学籍管理等 相关工作进行协调管理。
建立中高职院校管理层面的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合教研制度,定期讨论和解决两个学段中教学和学生管理出现的相关问题。
建立中高职教学管理监控网络,高职学校教学管理小组通过对中职学校教学信息的采集、分析,把发现的问题及教学建议等及时向中职学校进行反馈,逐步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建设。
⑵质量评价衔接
①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以“校企合作工作站”为纽带,中、高职学校、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并委托麦可思等第三方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形成中高职学校、行业企业、专业机构、学生家长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
②以人才培养规格标准为依据,开发转段评价标准
以中、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素质为依据建立层次化的专业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有效衔接。
以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中高职学校共同开发转段考核题库作为终结性测评标准。探索开设“学分银行”,实施动态化的“学分制”管理,作为中职学段学生的过程学习情况监控。按照过程监控、终结性转段考核、职业资格取证相结合的方式,选拔中职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
③以职业标准设计课程考核标准、以作品为载体,改革考核方式
在《机床电气装调与检修》、《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机械结构装调与维修》、《PLC应用技术》等课程标准开发中,引入维修电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等职业标准设计考核标准,根据学生完成项目情况,采取多方评价考核,按自评(20%)、指导教师(60%)、学生(20%)的比例确定。从学生完成的任务、作品、态度、自我职业认知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⑶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充分利用职教新干线、数字化校园平台,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开发“系部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教学管理在线平台”、“教学信息发布与在线互动系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学生顶岗实习师生交互系统”、“教室使用在线审批系统”、“调停课在线审批系统”等,为教学质量实时监控、过程管理和动态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⑷完善开放的教学评价方式
建立開放的教学评价方式,注重能力评价,融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企业、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评价的开放式多元综合评价制度。
专业课程注重过程考核,采用项目考核方式,改变传统试卷考试考核模式,在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全面考核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完善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改革顶岗实习考核方式,采取多方评价考核,按企业(50%)、指导教师(30%)、学生(20%)的比例确定。从学生完成的任务、作品、态度、自我职业认知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⑸加强中高职衔接的学籍管理
“2+3”高职教育前二年执行中职学校规定, 后三年执行高职学校规定。严格执行各项奖惩条例和学生管理制度,建设求真务实、好学上进的良好学风,不得因其特殊办学模式而在管理上放松要求。学生一般不得转学和转专业。
3.结束语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将在实践中创新中高职衔接合作模式,破解中高职教学管理衔接方面的难题。主动对接湖南新型战略产业,解决区域经济发展急需人才问题,主动适应湖南装备制造产业升级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关注学生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合理设置中高职衔接专业。
参考文献:
[1]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
[2]王宇波.北京市中高职衔接的现实进展与模式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5).
[3]张家寰.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4]许彤,蒋明霞.基于专业服务产业的中高职衔接问题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12,(7).
[5]芦京昌,范敏.浙江省中高职衔接机制及操作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管理;研究
【分类号】G719.2
1、建设思路及目标
着眼于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科学定位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系统设计教学实施过程,考核评价方式,实训资源配置,师资配备,共同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开发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试点学校教学管理的沟通与过程质量监控,试点学校共同建立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日常教学管理,确保教学管理规范、科学、高效运行。
2、教学管理衔接内容及措施
⑴建立中高职教学管理机制,完善教学管理沟通与监控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与汨罗中专等学校共同组建“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办公室”,由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分管教学的院领导担任主任,汨罗中专等学校教学副校长担任副主任,成员由两校教务、学生管理部门、专业系(科)领导组成,对中高职衔接班的日常教学、实习实训、学籍管理等 相关工作进行协调管理。
建立中高职院校管理层面的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合教研制度,定期讨论和解决两个学段中教学和学生管理出现的相关问题。
建立中高职教学管理监控网络,高职学校教学管理小组通过对中职学校教学信息的采集、分析,把发现的问题及教学建议等及时向中职学校进行反馈,逐步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建设。
⑵质量评价衔接
①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以“校企合作工作站”为纽带,中、高职学校、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并委托麦可思等第三方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形成中高职学校、行业企业、专业机构、学生家长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
②以人才培养规格标准为依据,开发转段评价标准
以中、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素质为依据建立层次化的专业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有效衔接。
以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中高职学校共同开发转段考核题库作为终结性测评标准。探索开设“学分银行”,实施动态化的“学分制”管理,作为中职学段学生的过程学习情况监控。按照过程监控、终结性转段考核、职业资格取证相结合的方式,选拔中职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
③以职业标准设计课程考核标准、以作品为载体,改革考核方式
在《机床电气装调与检修》、《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机械结构装调与维修》、《PLC应用技术》等课程标准开发中,引入维修电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等职业标准设计考核标准,根据学生完成项目情况,采取多方评价考核,按自评(20%)、指导教师(60%)、学生(20%)的比例确定。从学生完成的任务、作品、态度、自我职业认知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⑶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充分利用职教新干线、数字化校园平台,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开发“系部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教学管理在线平台”、“教学信息发布与在线互动系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学生顶岗实习师生交互系统”、“教室使用在线审批系统”、“调停课在线审批系统”等,为教学质量实时监控、过程管理和动态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⑷完善开放的教学评价方式
建立開放的教学评价方式,注重能力评价,融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企业、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评价的开放式多元综合评价制度。
专业课程注重过程考核,采用项目考核方式,改变传统试卷考试考核模式,在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全面考核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完善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改革顶岗实习考核方式,采取多方评价考核,按企业(50%)、指导教师(30%)、学生(20%)的比例确定。从学生完成的任务、作品、态度、自我职业认知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⑸加强中高职衔接的学籍管理
“2+3”高职教育前二年执行中职学校规定, 后三年执行高职学校规定。严格执行各项奖惩条例和学生管理制度,建设求真务实、好学上进的良好学风,不得因其特殊办学模式而在管理上放松要求。学生一般不得转学和转专业。
3.结束语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将在实践中创新中高职衔接合作模式,破解中高职教学管理衔接方面的难题。主动对接湖南新型战略产业,解决区域经济发展急需人才问题,主动适应湖南装备制造产业升级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关注学生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合理设置中高职衔接专业。
参考文献:
[1]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
[2]王宇波.北京市中高职衔接的现实进展与模式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5).
[3]张家寰.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4]许彤,蒋明霞.基于专业服务产业的中高职衔接问题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12,(7).
[5]芦京昌,范敏.浙江省中高职衔接机制及操作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