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生活就是群体生活
古人对人类结群而居的特性早有认识,荀子就曾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可见,群体生活对人是多么重要。
人类之所以要结群而居,一是可以在集体的劳动工作中获得物质生活资料,满足最起码的生存需要;二是群体在抵御天灾人祸方面比个体更有力量,会增加个体安全感;三是个人在他熟悉的人群中才能找到交流表达的对象,得到他人的重视和关注,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人类群体生活与动物群体生活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群体生活已超出了动物的本能习性,是一种社会现象。所谓“人以群分”,就是指每一个人在一定的群体里面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社会生活就是群体生活。下面的案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出于孝心,72岁的陈大爷被儿子儿媳从老家接到广州居住,人生地不熟的他只能天天待在家里。半年时间不到,陈大爷就病得起不了床,他把儿子儿媳叫到病榻前說,死也要死在老家。没想到回到家乡,他从开始坐着轮椅天天到门口球场看别人打球,到后来自己亲自上场,不到一个月就奇迹般地康复了。这是因为在家乡,有许多熟识的同事、朋友,有说得上话的、聊得来的邻居,有各项娱乐项目,因此,陈大爷的身体才康复得这么快。群体生活治好了他的心病,人有好心情,才有好身体。对于退休后的老年人来说,尤其需要到人群中去,积极参与群体活动,对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益处。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要从群体活动开始
交往是人类的特性之一,通过交往,人们可以获取社会信息,满足精神需求。而群体活动便是个人交往及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对于老年朋友而言,人际交往的最佳平台就是积极参与群体活动。
69岁的陈大妈和老伴退休后,卖掉单位的福利房,到上海与孩子一起住。不久,孩子调到北京工作,他们就留在上海给孩子看房子。老两口性格外向,很快就和小区的邻居打成一片,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建立了新的人际关系。儿女虽然不在身边,他们却感觉生活很充实,心情好了,身体自然就好,疾病也就不会乘虚而入。
积极参与群体活动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说:“我认为,基本群体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的特征。亲密交往的结果是形成个人的社会性,使个人在整个共同生活中、在心理上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一个完全的自我共同生活和群体意志的体现,对它进行完整描述的最简单的方式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我们’,‘我们’包含着同情和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自然的一致性。”
基本群体是人们形成自我观念的单位或环境,是个人人格全部投入、充分体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单位。人们正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才结成基本群体;也正因为人们要依赖基本群体生存和发展,才表现出群体生活的特殊性。“我们”唯有在这样的基本群体中,才能找到归宿感和认同感。
人到老年,应该做好三个选择:一是选择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二是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三是选择加入志趣相投的朋友们的群体活动中去。
有组织有纪律的生活圈让生活更有趣
林大爷退休后仍住在单位旁边的家属大院,单位的老干部局开设了绘画班、舞蹈团、摄影班,还隔三岔五组织旅游、参观以及各类比赛活动。“虽然孩子不在身边,可老同事、老朋友天天见。活动多,不寂寞,挺欢实。”林大爷高兴地说。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徐珂认为:“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的老人,是红旗下长大的一代人。他们长时间生活在集体环境中,对群体、组织有着强烈的心理依赖。”老年人的精神享受不在于具体做什么,而是能有一群人陪他去做一件事,从集体中找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有组织、有纪律的团体生活,让生活有了趣味,也会让老人更有归属感。
古人对人类结群而居的特性早有认识,荀子就曾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可见,群体生活对人是多么重要。
人类之所以要结群而居,一是可以在集体的劳动工作中获得物质生活资料,满足最起码的生存需要;二是群体在抵御天灾人祸方面比个体更有力量,会增加个体安全感;三是个人在他熟悉的人群中才能找到交流表达的对象,得到他人的重视和关注,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人类群体生活与动物群体生活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群体生活已超出了动物的本能习性,是一种社会现象。所谓“人以群分”,就是指每一个人在一定的群体里面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社会生活就是群体生活。下面的案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出于孝心,72岁的陈大爷被儿子儿媳从老家接到广州居住,人生地不熟的他只能天天待在家里。半年时间不到,陈大爷就病得起不了床,他把儿子儿媳叫到病榻前說,死也要死在老家。没想到回到家乡,他从开始坐着轮椅天天到门口球场看别人打球,到后来自己亲自上场,不到一个月就奇迹般地康复了。这是因为在家乡,有许多熟识的同事、朋友,有说得上话的、聊得来的邻居,有各项娱乐项目,因此,陈大爷的身体才康复得这么快。群体生活治好了他的心病,人有好心情,才有好身体。对于退休后的老年人来说,尤其需要到人群中去,积极参与群体活动,对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益处。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要从群体活动开始
交往是人类的特性之一,通过交往,人们可以获取社会信息,满足精神需求。而群体活动便是个人交往及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对于老年朋友而言,人际交往的最佳平台就是积极参与群体活动。
69岁的陈大妈和老伴退休后,卖掉单位的福利房,到上海与孩子一起住。不久,孩子调到北京工作,他们就留在上海给孩子看房子。老两口性格外向,很快就和小区的邻居打成一片,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建立了新的人际关系。儿女虽然不在身边,他们却感觉生活很充实,心情好了,身体自然就好,疾病也就不会乘虚而入。
积极参与群体活动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说:“我认为,基本群体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的特征。亲密交往的结果是形成个人的社会性,使个人在整个共同生活中、在心理上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一个完全的自我共同生活和群体意志的体现,对它进行完整描述的最简单的方式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我们’,‘我们’包含着同情和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自然的一致性。”
基本群体是人们形成自我观念的单位或环境,是个人人格全部投入、充分体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单位。人们正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才结成基本群体;也正因为人们要依赖基本群体生存和发展,才表现出群体生活的特殊性。“我们”唯有在这样的基本群体中,才能找到归宿感和认同感。
人到老年,应该做好三个选择:一是选择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二是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三是选择加入志趣相投的朋友们的群体活动中去。
有组织有纪律的生活圈让生活更有趣
林大爷退休后仍住在单位旁边的家属大院,单位的老干部局开设了绘画班、舞蹈团、摄影班,还隔三岔五组织旅游、参观以及各类比赛活动。“虽然孩子不在身边,可老同事、老朋友天天见。活动多,不寂寞,挺欢实。”林大爷高兴地说。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徐珂认为:“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的老人,是红旗下长大的一代人。他们长时间生活在集体环境中,对群体、组织有着强烈的心理依赖。”老年人的精神享受不在于具体做什么,而是能有一群人陪他去做一件事,从集体中找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有组织、有纪律的团体生活,让生活有了趣味,也会让老人更有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