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究之乐,获取成功之喜。现结合高一历史教学实践,谈谈本人对开展自主探究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巧妙编排课程,引导学生掌握初高中知识衔接的方法
由于中招考试中历史学科采取开卷的形式进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初中阶段学校对历史教学重视不够,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掌握不够扎实、不够系统。高中阶段,由于教学时间较为紧张,要想专门抽出一段时间进行初中知识的复习也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课程编排上,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将初、高中的知识衔接起来。具体方法:
一是抓住典型,随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章制度等,引导学生查找出初高中历史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领会知识内涵、建立知识链接。这样一来,学生对所学知识既容易消化、吸收,又可在此基础上拓展教材的内容;历史课程教学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也不再只是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为学生获得某方面知识提供的必要的学习资料。
二是开展活动,鼓励交流。要善于发挥和调动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与交流欲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和整理各类历史资料,然后组织开展“知识寻宝”与“知识探究”等活动,或是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编写手抄报、电子报、讲解历史故事等,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找出初高中知识中有相互关联的历史典故、战争故事、人物关系等,并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学习的成功与乐趣。譬如,在人教版第五专题“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的内容处理上,可以让学生结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6课“走向新世纪的对外关系”的内容,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然后再结合高中的知识使本节知识进一步得到升华。这样既能充分肯定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成果,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初高中的知识得到很好的衔接。
二、学会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偏重于将教学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变成“只听不说”的哑巴,其创造性和个性受到压抑与扼制。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还要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与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方法:
一是善于设疑。“学贵知疑,教贵设疑”,“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的动力。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教育性较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包罗万象,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的特点和功能。它既涉及到人类社会古往今来的各个时期,又涉及到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和文化等领域的内容。这无疑为历史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指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历史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条件,提出或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度,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让学利用图书馆及信息技术网络环境,收集大量的历史资料,去分析综合,寻求答案,并在班上交流,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激发兴趣。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我在教学人教版教材第一专题关于秦汉官僚机构中秦朝的“朝议制度”时,让学生在课堂上组织一次“朝议”。学生反映十分踊跃。有人争当秦始皇,有人争当李斯,还有人争当王绾及其他大臣,争着对秦朝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与否进行辩论,这种活动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多方查阅材料,加深对秦朝政治制度的理解,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三是贴近生活。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二专题“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1937年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王浩作为一名在北京大学就读的爱国学生,他将如何重新面对他的人生?在长达八年的抗战中,他如何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答案五花八门,我在课堂上加以引导,不仅让学生应用知识,独立思考,加深对抗日战争历史有关内容的理解,而且对学生进行一场“润物细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依靠自主探究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判断、推理、概括等综合能力。这样的教学指导,不仅使学生能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出事物间内在的联系和本质属性及发展过程,具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正确方法,而且拓展了思路,达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譬如,在我所教的班级,学生申报了研究性课题《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全班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具体分工,所有同学都开动脑筋,努力为小组的研究活动做出贡献;老师则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出肯定和表扬,不断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在不断的探究学习中,获得丰富的历史体验,并且尝试到成功的快乐,提高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是时代的需求,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作为历史教师,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大胆创新,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自主创新实践能力。
一、巧妙编排课程,引导学生掌握初高中知识衔接的方法
由于中招考试中历史学科采取开卷的形式进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初中阶段学校对历史教学重视不够,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掌握不够扎实、不够系统。高中阶段,由于教学时间较为紧张,要想专门抽出一段时间进行初中知识的复习也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课程编排上,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将初、高中的知识衔接起来。具体方法:
一是抓住典型,随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章制度等,引导学生查找出初高中历史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领会知识内涵、建立知识链接。这样一来,学生对所学知识既容易消化、吸收,又可在此基础上拓展教材的内容;历史课程教学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也不再只是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为学生获得某方面知识提供的必要的学习资料。
二是开展活动,鼓励交流。要善于发挥和调动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与交流欲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和整理各类历史资料,然后组织开展“知识寻宝”与“知识探究”等活动,或是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编写手抄报、电子报、讲解历史故事等,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找出初高中知识中有相互关联的历史典故、战争故事、人物关系等,并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学习的成功与乐趣。譬如,在人教版第五专题“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的内容处理上,可以让学生结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6课“走向新世纪的对外关系”的内容,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然后再结合高中的知识使本节知识进一步得到升华。这样既能充分肯定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成果,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初高中的知识得到很好的衔接。
二、学会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偏重于将教学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变成“只听不说”的哑巴,其创造性和个性受到压抑与扼制。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还要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与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方法:
一是善于设疑。“学贵知疑,教贵设疑”,“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的动力。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教育性较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包罗万象,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的特点和功能。它既涉及到人类社会古往今来的各个时期,又涉及到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和文化等领域的内容。这无疑为历史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指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历史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条件,提出或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度,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让学利用图书馆及信息技术网络环境,收集大量的历史资料,去分析综合,寻求答案,并在班上交流,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激发兴趣。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我在教学人教版教材第一专题关于秦汉官僚机构中秦朝的“朝议制度”时,让学生在课堂上组织一次“朝议”。学生反映十分踊跃。有人争当秦始皇,有人争当李斯,还有人争当王绾及其他大臣,争着对秦朝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与否进行辩论,这种活动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多方查阅材料,加深对秦朝政治制度的理解,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三是贴近生活。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二专题“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1937年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王浩作为一名在北京大学就读的爱国学生,他将如何重新面对他的人生?在长达八年的抗战中,他如何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答案五花八门,我在课堂上加以引导,不仅让学生应用知识,独立思考,加深对抗日战争历史有关内容的理解,而且对学生进行一场“润物细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依靠自主探究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判断、推理、概括等综合能力。这样的教学指导,不仅使学生能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出事物间内在的联系和本质属性及发展过程,具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正确方法,而且拓展了思路,达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譬如,在我所教的班级,学生申报了研究性课题《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全班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具体分工,所有同学都开动脑筋,努力为小组的研究活动做出贡献;老师则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出肯定和表扬,不断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在不断的探究学习中,获得丰富的历史体验,并且尝试到成功的快乐,提高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是时代的需求,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作为历史教师,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大胆创新,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自主创新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