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善若惊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ylo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见善若惊”出自孔融《荐祢衡表》,说祢衡是“见善若惊,嫉恶如仇”。见善若惊指看见好人好事就会受到震动。
  一个见善若惊的人,一定是对善特别敏感的人。什么样的人对善特别敏感?我感觉有两类人。一类是心底天生单纯善良的人,孟子所谓保持人的“良知良能”的人;一类是对世间恶看得特别深透而又怀着一份善念的人。这种人对荀子所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观点大约是认同的。前者应该是沈从文这样的人,后者应该是鲁迅这样的人。沈从文天生慈蔼,宽容一切;鲁迅则若祢衡,嫉恶如仇,“一个都不饶恕”。二人性格似乎相反,但于见善若惊一点,却是共通的。沈从文在《边城》中歌颂美好的人性,对仗义、宽容、慷慨、豁达一类侠义性格表示惊奇和激赏;鲁迅在《一件小事》中,毫不留情地谴责自己的自私狭隘,歌颂车夫的伟大精神,二者皆为见善若惊的绝佳写照。
  一个人能对好人好事保持一份敏感,一旦见到,内心受到震动,则会如孔子所言,见贤思齐,自己的品格也会跟着得到提升。
  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讲述了一则动人的故事。冉阿让从狱中逃离,身无分文,于是乘着夜色到神父家偷窃银器,但是第二天,警察抓住了冉阿让,把他带到神父家中,希望神父指认罪犯。但连冉阿让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神父却声称这些银器是自己送给他的,警察只好放了冉阿让。冉阿让在离去前,神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冉阿让,我的兄弟,您现在已不是恶一方面的人了,您是在善的一面了。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揪出来,交还给上帝。”冉阿让从此洗心革面,迁恶从善,成了一个救世者。
  冉阿让可以说是一个见善若惊的人,因为他的灵魂的确被神父的善行深深震撼。我们通常说善恶只在一念间。而一个见善若惊的人,就能够在一念之间弃恶从善,因为善的榜样力量实在是无穷的。
  荀子在《劝学》中言:“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只有把偶然的不自觉的善变成一种必然的自觉的德,一个人才会“备圣心”。而在積善成德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见善若惊,对善保持一份敏感和热情,这样才能不断积累善行。
  孔子对“善人”有很高的要求。他说:“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有恒者”是指有一定操守的人,与“善人”还有很大的距离。如果按照孔子的标准,见善若惊,那真是不得不惊了。《悲惨世界》中的那个神父,应该符合孔子对“善人”的标准,甚至可能还超过了孔子的标准,因为孔子还只是强调“以直报怨”,但神父却在“以德报怨”了。孔子说生活中“善人”他还没有见到,可见孔子对善执着地追求了。我们应该有孔子的这种精神,即使不可能见到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的善人,只要见到孔子所谓的“有恒者”,也能“若惊”,并主动见贤思齐,那我们的德行,就会一天天变得厚实起来。
  现实生活中,我们既不能嫉恶如仇,更不会见善若惊。无论善还是恶,我们都是一副麻木不仁的姿态,各人只盯着自己眼前的那点蝇头小利,整天奔忙如无头苍蝇。甚至有时候,别人做了损己利人的好事,我们还会嘲笑别人,有时说出口的话还很不好听,仿佛整个世界真的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样。这样的世风,我觉得应该要改改了。无论如何,对一个人来说,善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基石不牢,一个人立身不会牢固。对一个民族来说,惩恶扬善,这个民族才会有前途。若邪不胜正,这个民族的前景肯定是黯淡的。就这个意义言,见善若惊应该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的自觉追求。
  《诗经》里言:“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一个只有对善保持一份敏感和执着的人,他才会见善若惊,才会见贤思齐,才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才会“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走上一条光明的大路,孟子所谓“仁者安宅义者正路”的那一条光明的大路。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我五岁开始学画画,成天梦想着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大画家。我爸特别宠我,每次一我有作品,他就拿着它喜形于色地不停地夸赞:“我就没有见过谁画的能比得过我家闺女。” 我当然知道我画得其实没有好到这种程度,可心里还是忍不住地傻乐,溢满甜蜜的味道。  十几岁的时候,我面临着一个选择:要不要去考艺校?我的文化课成绩很好,考一所本地的重点学校没有问题。我妈比较传统,不肯让我做艺术生,在她眼中,那等同于不务正业。这
“姝蕊,坚持住,快点醒过来,妈妈等着你。”宋姝蕊的妈妈焦急地喃喃自语。  2017年12月19日,未满18岁的女孩宋姝蕊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术后引发了严重的并发症,肺部病毒感染,这也让姝蕊一直没能从移植仓出来。那些天,妈妈的心一直悬着,姝蕊反复高烧,从39℃到41℃。胸片平扫、CT、彩超各种检查都做了,却找不出原因。戴着冰帽、全身贴着冰贴降温各种手段都用了,温度还是降不下来。抗感染的药物也用了个遍
风雅  风雅,能有谁超过南北朝时期的钱塘苏小小?她只活了23岁,但是,却以一首《同心歌》,写绝恋人约会的风情,引得千百年以来的文人墨客无限的膜拜与向往。苏小小常坐油壁车,她的《同心歌》是这样的:“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朴素无华但真挚感人的文笔,把千年的恋情风景写尽。白居易、李贺、张岱、曹聚仁等都写过关于苏小小的诗文。有的文学家甚至认为苏小小就是中国版的茶花女。白居易诗云
成功的秘诀很简单,让缺点去睡觉,让优点起来干活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千里迢迢地赶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向婦科主任王世军求诊,在看完病后,老太太从贴身的一个小包里拿出几位长辈的病历递给王主任,请他看看问题重不重。王医生接过病历,刚看到落款就惊了。原来,这竟是当代妇产科泰斗林巧稚写的病历。他在求得老太太的同意后,将这份病历用手机拍下来,发在朋友圈上。  这份字迹端正工整、内容紧凑凝练、中英文对照的病
近日,英国伦敦上映了一部纪录片《咫尺天国》,影片讲述的是中国20岁的少女莹玲从事殡仪师工作的故事。影片完整地记录了莹玲从害怕、排斥尸体到坦然面对的过程。影片一经上映,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17岁那年,莹玲离开家乡来到大都市长沙,由于长期找不到工作,她硬着头皮去应聘殡仪师。令她意外的是,她当场就被录用了,这从天而降的“幸福”反而令她有些犯难了。面试人员看出她畏难的情绪说:“如果你做不了,可以拒
有一次,辽宁大学校长黄泰岩在该校研究生开学典礼上讲道:“羊有几种活法?首先,大学的关键在大师,求学的关键在拜大师。拜大师,用一个形象化的比喻,你虽然是‘羊’,但你只要与‘大’连接,你就会活得很‘美’。其次,突出自身的特色,以特色获取核心竞争力。形象地说,你虽然是‘羊’,但只要有‘特色’,就是为自己穿上一件漂亮的衣服,一旦羊穿上衣服,就成了‘祥’,一切吉祥了。最后,要学會创新,创新就是在似乎没有路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也更加注重道德,提倡道德,但有许多所谓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们,却用他们所制定的极端准则去要求别人,自己却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道德和道德标准。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可是有些人活了大半辈子都没有弄明白什么是真的道德。道德顺理则为善,违理则为恶。道德是用来警示人们的言行的,而不是用来禁锢和践踏他人的。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都大不相同,所以每个人所理解的道德也大
人生只有两件事情我们无法抗拒:死亡和妈妈的电话。  前天我正在赶稿子,我妈电话打进来了:“孩子,我刚刚给你准备了一些南瓜和红薯,都是我自己院子里边种的。”  “谢谢啊,我现在在赶稿子,我来不及了。”  “这南瓜你要几个?红薯一袋子行不行?”  “妈,我真的来不及了,我要是不能交稿,编辑会杀了我的。”  “你这个孩子怎么这样啊?妈妈每天在给你操碎了心,你连多说一句话……”  “妈,你烦不烦!”  好
老舍有三次养狗经历。一次是父母养了一只大黄狗,在老舍一岁多时死于八国联军的刺刀下;第二次是上师范时,母亲和哥哥养了另外一只大黄狗;第三次是抗战中后期老舍在重庆北碚捡了一只小花狗,成了家庭成员。  老舍对狗一直有好感,认为狗不嫌主人穷,看门守夜毫不马虎,忠实地尽责尽力。值得人们把最美好的词语给它们。乃至于听到人们称汉奸和小人为“走狗”时,老舍为狗喊冤叫屈,认为这是对狗的侮辱,每每要和人家争吵一番。 
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用才情横溢的笔墨写了许多当时的寻常生活,比如,写南京城每年的四月后,桨声如歌的秦淮河上的风光越来越好了,乘船游赏的人们,喜欢在船舱中放一张小方金漆桌子,桌子上摆着宜兴紫砂壶和细瓷的杯子,烹的是上好的雨水毛尖茶。寻常人家已是这般讲究,难怪《儒林外史》中的杜慎卿由衷地感叹道:“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六朝烟水气,就是一份寻常日子里的优雅。更令人惊叹的是,在《儒林外史》中,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