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设计中的几个常见问题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le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自八十年代初期,“城市设计”被引入我国规划建筑界以来,对城市各地段的整体面貌、建筑群体形象、环境风貌等均起到了较好作用。撰写本文不是研讨城市设计的理念、手法、对策,而是就城市设计所涉及的几个重要概念问题谈谈笔者的理解,希望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或许对提高设计的水平有所裨益。
  关键词: 城市设计 常见问题
  中图分类号:U412.37
  1、关于“市民”广场
  城市广场是城市最富魅力的公众空间,在城市设计中占重要地位,被誉为城市的“客厅”。城市广场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交通广场、集会广场、纪念性广场、建筑广场、休闲广场等,也可按所处地段而命名(如天安门广场,热河路广场等)。
  事实上,自二千年前在古希腊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以来,广场不但是城市空间体系构成的需要,而且历来是城市进行社交往来、休闲娱乐和信息交流等活动的重要场所,是人们接触自然、陶冶情趣的城市空间环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广场的多功能、多层次属性愈益强烈。也就是说,大多数城市广场是多元化、复合型的。
  但是,不论何种广场,其使用主体都是市民。因此,城市广场都是市民的广场,没有市民与非市民的区分。
  2 、关于“下沉式”广场
  解放后,江苏最早的下沉式广场出现于1985年连云港市淮海大学(今淮海工学院)校区规划设计,但未实施。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某些设计师比较热衷于“下沉式”,几乎成为一种时尚的新潮。但十几年来,总的情况是规划设计多、付诸实施少,有幸实施的所谓“下沉式”广场也是不如意的多,成功者少。
  造成上述情况,有诸多因素。依笔者所识,一个成功的真正意义上的下沉式广场应该兼具尺度、深度、空间的关连度三要素。
  下沉式是城市休闲广场的一种设计手法,下沉式广场是孕育于主广场(休闲广场)中的子广场。因此,其母体——主广场应当是尺度很大,视野十分开阔的大广场,为了打破巨空间的空旷感和视觉的单一感,设计师巧妙运用垂直高差的手法分隔空间,以取得空间和视觉效果的变化,这或许就是“下沉式”创作思维的原由。因此,主广场若非大尺度,设计师就不可滥用“下沉式”,否则,很容易导致在方案阶段即遭否决。
  下沉的子广场,既然祈求取得空间、视觉和使用功能的效果转换,那么,其下沉量就必然需有一定深度,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目的。下沉量不大的所谓“下沉式”广场,如果置身其间,视线所及,都是杂乱无章的人腿和車轮,丝毫没有空间尺度、气氛、环境、视觉和场所转换的感觉,当然也谈不上美感。不能把城市广场理解为一马平川的整块平地,况且,广场的原地形总是高低不平的。设计师进行广场设计创作时,不能把稍有高差的处理手法均称之为“下沉式”,正如没有人把建筑平台、观景台等美称为“上沉式”一样。高差略有变化的处理手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下沉式”广场。
  那么,下沉量以多深为宜?这与子广场本身尺度有关。笔者以为,一般应以人在子广场内尽量少看到蓝天、白云、高大树木以外的近处地面场景为宜。
  下沉式广场不宜设计成尽端式的孤立子空间,它应当与邻近地下空间串连融合,成为整个空间序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孤岛感的子广场,不易吸引人流,而串连套合的序列空间方能引人入胜。
  上海博物馆旁的下沉式广场,它孕育于人民广场的巨空间中,下沉深度达3 米以上,并且与地下商业街相通。由宽广的人民广场(主广场)拾级而下,随着视点下降,步入相对恬静的下沉式子广场。子广场内,草地、花卉、树木、造型简洁的桌椅、别致的灯具,造就了环境宜人的庭院休闲空间,置身其间,看不到地面熙来攘往的人群、车流和近处建筑群体,小坐稍憩别有情趣,体现了空间、视觉和使用功能的效果转换。同时,通过该子广场可进入地下商业街——香港名品街及地铁站,它既是地下商业街的室外庭院,又是进入主广场前的一个富有生机的绿色过渡空间。
  江阴市政广场位于新建的市府大厦南,广场尺度较大。原设计由南向北有向上微坡,以强化主楼的气势感。东部长江中路两侧各有一个下沉子广场,以地下过人通道相连。路南的子广场则与商贸中心、写字楼的地下层相通。该广场设计不失为成功之作,1998年获建设部三等奖。
  3、关于“小区”与“绿化率”
  城市居住区的结构组成系列为组团-街坊-小区-居住区。不同级别的市民集居规模,其相应的公建配置、道路级别、交通设施与绿地等均有不同要求。其中,居住小区是指由城市道路或由城市道路与自然界线(如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 (下转79页) (上接83页)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区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在以上界限内,不仅能保证居民生活的方便、安全和安静,而且还有利于城市道路分工和交通组织,从而减少城市道路密度。具体说,居住小区规模以设置一个小学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为其用地规模的上限。以当前户均65-70平方米建筑面积,户均3.5人框算,住宅建筑面积约需20万平方米,人口约10000人,占地约15公顷以上方能称得上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小区。
  应当指出,近年来住宅开发建设市场上确实存在某种混乱理念。即:不论住宅建筑量的集约规模多大,一概称之为“小区”,甚至仅3公顷左右的地块,也冠以“小区”的雅号。这种理念上的混乱,可能与当前锒牙式的住宅开发建设方式有关。
  零星小地块的规划设计使设计师对全局的了解与分析不够,设计思路受到局限与制约,较易导致居住小区组织结构与居住组团不够清晰合理,建筑群体风貌不够协调,道路交通系统与公建配置选址不够合理顺畅,绿地系统布置有失均衡。因此,笔者主张:在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指导下,按真正意义上的居住小区进行规划设计,而开发建设则可分期分片实施之。按整体设计布局进行分片分块开发的住宅组团或住宅街坊仍可分别名为XX苑、XX村等,与当前开发公司的运作并无矛盾。
  还应当指出,近年来在某些小区规划设计指标与设计要点中,屡见不鲜地出现“绿化率”这一似是而非的指标,唯独缺少“绿地率”这一必备指标。
  众所周知,小区用地由住宅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道路交通用地、公共绿地组成(在小区范围内的市区级公建、工厂或单位用地,不宜修建用地等,属于其它用地,不参加小区用地平衡)。对设计师与管理部门而言,应当关心的是“绿地率”,并非 “绿化率”。绿地率是指小区绿地与组团绿地占小区总用地的百分比,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绿地(此两项分别属于住宅建筑用地或公建用地)。公共绿地集中体现小区的环境风貌,也是小区居民的交往空间和休闲、游憩、晨练的场所。公共绿地的多少与内部布置已愈来愈引起各方重视。而“绿化率”,就其字面含义而言,是指空地(也可包括平屋面)的绿化百分比,它可以是零,也可以相当高,对设计而言并无实际意义。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其他文献
摘要: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大气环境问题首先引起关注,水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污染防治工作经历了从点源治理到集中控制、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到区域污染控制、从浓度控制到总量控制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清洁生产概念的提出,工业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从源头到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转变;本文根据工作经验,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中污染物总量排放控制的相关问题;并采取积极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生态环境,推
期刊
摘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廉政思想通过文化熏陶与启蒙教育深入人心,将对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持续影响。客观分析当前各种腐败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文化的因素不可忽视,正确发挥的教育引导的缺失难辞其咎。  关键词:社会主义;廉政文化;教育; 教育引导  Abstract: Interiorizing the rich and the various incorrupt thought t
期刊
中国分类号:TU7  【摘要】暖通工程是现代建筑施工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和施工的规范性直接影响着暖通工程的效能发挥,也是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因此,施工单位应严格加强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不断完善暖通工程的施工技术,及时解决施工中的各种问题,提高暖通工程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暖通工程 防腐保温 施工技术 质量管理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稳定提高,暖通工程在现代
期刊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国际商务正向多元化方向深入发展,由此导致国际商务中的客户,包括外部客户(用户,政府机关,社会)和内部客户(同事,领导,下属,股东),也随之跨越国境而向多元化
摘要:本文针对公路路基红粘土的特性,从施工流程、施工现场壓实度影响因素分析及其控制方法和碾压工艺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公路路基;红粘土;改良;施工工艺    红粘土由于液限高、塑性指数大、天然含水量偏高、可压实性差、持水时间长。即使强度较好,但碾压困难。因此,红粘土的路基施工过程必须予以研究并不断地改进。在处理这类特殊土时,要紧密结合路基工程的特点,并寻找合适的
期刊
摘要: SMW(Soil-cement Mixed Wall)工法又称加劲水泥土桩,是一种在互相咬合的水泥土搅拌桩中插入H型钢而形成的复合结构,水泥土搅拌桩止水,H型钢为主要受力结构,相比传统的地下连续墙、钻孔排桩围护形式比较,具有工期快、造价低、施工方便、对周围环境影响小的特点和优势。近年来已大量应用于轨道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和地下建筑工程中。通过在地下工程中SMW工法桩施工经历,我对控制SMW工
期刊
摘要:针对普通型阀门电动装置的阀门开度测量系统的实际使用问题,把以旋转电位器作为传感器的阀门开度测量系统改造为以增量式旋转编码器为传感器的阀门开度测量系统。改造后的阀门开度测量系统克服了旧系统存在的零飘、测量准确度低、使用寿命短等缺点,提高了阀门开度测量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关键词:增量式旋转编码器;旋转电位器;脉冲计数器;阀门电动装置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mo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