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曾漫步在古镇,每当看到那些别具特色的木匠、铁匠、篾匠铺子,都会被吸引驻足很久。这些古老的精彩曾充实着我们祖辈的生活,却被追求快节奏、模式化的时代所遗忘。如今却被很多年轻人重拾,还把它们玩出了新花样。有个80后的“女木匠”,就因为对一处200年的老宅一见倾心,干脆把它“搬”到了北京,打造成了自己的梦想乐园!
邂逅一处老宅的情谊
如果不见真人,朋友圈中的武佳很容易给人造成“老朽”的错觉。她擅长雕塑,酷爱木匠活儿,经常分享一些自己动手做成的木制艺术品照片。人们看到那些精致的小物件,设计的高超和手艺的精湛,让大家很难将它们与这个80后的阳光女孩联系到一起。
而现实生活中的武佳身上,却有着80后年轻人的显著特征:出生大西北的她,是个内敛和奔放的矛盾体。长河落日给了她人群中的沉稳气息,大漠飞沙却让她在面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会有孤注一掷的不假思索。
童年时的武佳是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她从小就喜欢自己动手做一些小东西。小学时武佳最乐此不疲的事儿,就是在伙伴们课间活动时,美滋滋地独自跑到讲台捡老师用剩的粉笔头。这些被遗弃的东西在武佳手中能焕发新的光彩。它们被刻成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人、场景或是带盖的小盒子。那时武佳的书包里总是装着一堆零零碎碎的小工具:针、掏耳勺、铅笔刀、小镊子……只要是能把她想象的形状刻出来的工具,都会被她收入囊中,宝贝似的随身携带。
长大后的武佳做了空间设计师和雕塑师。与身边追求紧随时尚的同行相异,她将自己的工作室选在北京六环外的上苑艺术村。这里看似离群索居,其实开车到市区只需要不到半个小时。武佳爱上这里的宁静和平和,2011年,她买下了这里一处典型的北方宅院,准备先把前院的房子进行改造,用于起居生活,后院再新建木工房、工作室。
“我总是找不到最恰当的灵感。”武佳在设计后院时,几次停笔:“想找那种‘择一屋终老’的感觉,却无处寻迹。”
“既然要‘终老’,何不去参考下老宅?”身边朋友调侃道,“听说福建有些木结构的老房子出售,佳佳你可以去买一处住在那里!”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问清老房子出售的消息属实,设计师的直觉告诉她,应该去看看。相遇总是猝不及防。当武佳急匆匆的脚步停驻在一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精致老宅外时,她的心怦然一动。
这是一座年代在乾隆和嘉庆之间的木结构老宅,当年的主人,是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历经200多年的风霜,老房子精细的木窗雕刻、柱檐、槲角上的花纹依然完好无损。木质结构的厅堂内壁,嵌有刻着诗词楹联的方石碑,显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精华。古朴的外观与实用的设计,令这个空间既有百年老宅的气宇和尊荣,又尽显私家庭院的雅致与高贵。
武佳看到这处老宅的第一眼,就无法再挪动脚步。多年来她苦苦寻觅的设计构想在这一瞬呈现在眼前,心灵与老宅的高度契合,让她仿佛在无处落脚的人海中,找到了让梦想停靠的陆地。
这位80后的女设计师,当场就做了决定——
“我要把它搬回北京,用它做我的工作室!”
带“老朋友”回家,长相守
所有人都觉得武佳简直疯了!虽说这处老宅算得上她的心头挚爱,但将这样一整座宅邸搬到北京谈何容易!可是武佳并没有气馁,她考虑到整座宅邸体量太大,自己的工作室又空间有限,只得无奈割舍了一部分,选择了原本正房前的一个前厅和两边厢房的廊道。
想搬屋就要对老宅进行拆解。拆解掉的老房子,木头部件全都运回了北京。这些零件运回北京后,她却放了大半年时间才动工。因为希望能够尽可能保留老房子原本的结构、比例和形式,不去破坏传统的韵味,但要赋予它一段新的生命,尽管武佳用了大半年时间进行设计,但真的实施起来依旧难坏了建筑工人。
首先,第一件让人头疼的事就是清洁。由于这些木头部件都有200多年的历史,加上又放了大半年没动,虽然做了保护,但仍然有部分腐烂。为了达到武佳想要的“新生”,工人们按武佳的要求,对老房子的部件木料进行了细致的清洁。老房子用的是杉木,这种木头质地很松,为了不伤到木头,不能用化学制剂进行大范围清洗,更不能用金属硬物来清理。所以不管是百年的灰尘、凝固的砂浆,还是经年累月的鸟粪,都只能用刷子一点点刷。这样一直刷了好几天,最后终于露出了木纹自然的肌理,也呈现出了岁月和风雨侵蚀留下的、自然而然的痕迹。
接下来更让人挠头的,是这些“零件”的配对。当初拆解老房子时,武佳对一些主要的部件做了编号。但即使是这样,当它们真正变成“零件”之后,如果没有扎实的古建筑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也很难原样组装起来。要知道每条梁上需要配什么样雕花的部件,都是有讲究和说法的。而且老房子结构复杂,年轻的工人们基本对它们束手无策。
无奈之下,武佳又从福建当地请来了两位老匠人。他们都是和古建筑打过几十年交道的老手艺人,对这些老房子的结构烂熟于心,只要拿起一根木头就知道应该放在哪个位置。在他们的指点下,工人们先将所有部件在地上拼装好,再立起来。一个一个木件,徒手组装,没有使用任何电动工具。
“佳佳,这房子结实吗?”家人看了后不禁质疑,“一根钉子都不用,全用榫头卡合在一起,来场大风不会刮倒吧?”
武佳听了哈哈大笑,现代人住惯了钢筋混凝土,却对原始的安全感产生质疑。古人几百年几千年都是这样做的,怎么不行呢?武佳在老房子框架上进行了风力冲击试验,事实证明,老房子很结实。
整体框架搭建得差不多,木屋已经初具规模了。之后再为屋顶铺瓦。从部件配对到整个木屋组装完成,这个艰难的过程,武佳和工人们整整用了一个月时间。
最终的呈现让武佳倍感兴奋。房屋的正厅连接工作室,两侧厢房的廊道,一侧因为空间有限,不得不忍痛舍弃。另外一侧的廊道则进行了延伸,加了一个小小的门洞,穿过去就是她的木工房。其他部分则完全是遵照老房子原来的结构组装起来的。 靠工作室一侧的廊道,武佳别出心裁地设计成了玻璃幕墙。这样就将老房子与工作室、院子完美合体。老屋将武佳的工作室渲染成了一个不老的神话,连坐在室内时尚的沙发上畅饮香槟,都让人感受到古雅的情调。
雕花窗棂将屋内外隔成了两半,院内洒脱,屋中凝重。武佳在这个自在妥帖的空间中与自己的“老朋友”长相守,触摸木屋的每一寸肌理,感受那种朴素、舒适、自然的木质性格,让整个人都变得柔软起来。
费尽心思,到底要营造一种什么样的空间?在武佳心中,把老宅搬到北京,它便不是一件死的文物,而是要赋予它在当下生活里的新生命。不是食古不化,也不是拜物教、恋物癖。不管是木头、旧物还是家,真正价值就在于使用。她想做的,就是日复一日,和老宅生活在一起。如今,房子如愿建好了,她就要每天在自己建的这所房子里饮食起居、设计创作,还可以随时感受过去那个时代匠人的精神气质。
将梦想之光照进老屋
拥有了这样一处心灵安放处,武佳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工作室。这里远离闹市,一天可以当做两天用。
不过,武佳平时的工作计划性也不强,多数时候她都可以随性地跟着感觉走。虽然看似过着随遇而安、懒懒散散的日子,但只要一有灵感,她就要赶紧抓起工具,第一时间做出来才会安心。跟小时候一样,武佳喜欢动手的过程。每次设计完稿后,她都乐呵呵在钻进自己的木工房玩木头,做点小玩意。它们可能是一盒木卷尺、一个木U盘,也可能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木碗碟……
这些木制品与别处不同的是,武佳为它们赋予了生命和柔情。她从小时候玩过的泥巴得到灵感,那种将泥巴握在手心,感受它从指缝要逃出时的感觉是种很奇怪的感受。于是武佳就把U盘设计成手握着的形状,木头仿佛变柔软了,与人发生了联系,带着设计师的温度。
工作时,武佳偏爱躲在一个小空间里,所以不管是用来做设计的工作间,还是木工房,都是小小的。这个纤瘦的女孩钻进小屋,戴上面罩手持电锯的专注定格了她生活中的最美图景,电光火石间锯末的飞溅为她镀上一层大侠的豪放神采。看到这幅图景,才会让人由衷感叹:所谓“小资”,不是喝着星巴克在昏黄的灯光下捧一本书或者听一曲音乐的“表象”,而是拥有自己的世界,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像老宅中的武佳,苦也吃得,累也受得。生活可以很朴素,内心却是丰满的。凭外面世界如何热闹,内心却拥有着宁静。
工作需要专注,生活却要大空间的精彩。连接老屋的生活区中,武佳设计了挑高的房子。白天,武佳喜欢在这里和朋友们喝茶,晒着太阳聊聊天。阳光透过大扇的落地玻璃窗照进来,让屋中满盈温暖。工作不忙的时候,武佳会兴致勃勃地亲自下厨招待朋友,当然不忘亮一手西北人最爱吃的油泼扯面。
夜晚的宁谧独属她与老屋。阁楼之上白月光,她常常在夜色中向远方眺望,深情凝望这个急躁城市的星星,眺望抚摸人们安眠的月亮,眺望老屋远处的风景,看雪压银杏,听雨打窗棂。
曾经有人疑惑过武佳的选择。作为一名与新锐时尚息息相关的设计师,她却摒弃了时尚城市的快节奏,选择偏安一隅与老屋长相守。每每提及,武佳都会坦诚解释:“你有没有试过从疾驰的车里看风景倒退,一切模糊不辨。其实,岁月的虚掷要快过车窗里流逝的风景,走慢一点能看清生命里那些有趣的人与事。”
身处老屋,时间仿佛特意停滞,让武佳捕捉到更多的艺术灵感。由老屋百年后的重生得到启迪,她给每件艺术品赋予温度,更加注重它们的实用性。2016年,武佳以木为材质,以“痕迹”为主题,创造的一系列包括U盘、卷尺等物件在内的“可以把玩的艺术品”在朋友圈试销售期间,引起火爆反响,让人们对这个80后的女木匠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这样的成功对武佳而言,却是内心深处的波澜不惊。在老屋中凝炼,她早已将梦想之光引进窗户,于陈旧古朴中品味执着的力量。时尚生活中,老屋为她营造出了一份专属的安宁,足以栖息梦想。
编辑/贺长虹
邂逅一处老宅的情谊
如果不见真人,朋友圈中的武佳很容易给人造成“老朽”的错觉。她擅长雕塑,酷爱木匠活儿,经常分享一些自己动手做成的木制艺术品照片。人们看到那些精致的小物件,设计的高超和手艺的精湛,让大家很难将它们与这个80后的阳光女孩联系到一起。
而现实生活中的武佳身上,却有着80后年轻人的显著特征:出生大西北的她,是个内敛和奔放的矛盾体。长河落日给了她人群中的沉稳气息,大漠飞沙却让她在面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会有孤注一掷的不假思索。
童年时的武佳是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她从小就喜欢自己动手做一些小东西。小学时武佳最乐此不疲的事儿,就是在伙伴们课间活动时,美滋滋地独自跑到讲台捡老师用剩的粉笔头。这些被遗弃的东西在武佳手中能焕发新的光彩。它们被刻成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人、场景或是带盖的小盒子。那时武佳的书包里总是装着一堆零零碎碎的小工具:针、掏耳勺、铅笔刀、小镊子……只要是能把她想象的形状刻出来的工具,都会被她收入囊中,宝贝似的随身携带。
长大后的武佳做了空间设计师和雕塑师。与身边追求紧随时尚的同行相异,她将自己的工作室选在北京六环外的上苑艺术村。这里看似离群索居,其实开车到市区只需要不到半个小时。武佳爱上这里的宁静和平和,2011年,她买下了这里一处典型的北方宅院,准备先把前院的房子进行改造,用于起居生活,后院再新建木工房、工作室。
“我总是找不到最恰当的灵感。”武佳在设计后院时,几次停笔:“想找那种‘择一屋终老’的感觉,却无处寻迹。”
“既然要‘终老’,何不去参考下老宅?”身边朋友调侃道,“听说福建有些木结构的老房子出售,佳佳你可以去买一处住在那里!”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问清老房子出售的消息属实,设计师的直觉告诉她,应该去看看。相遇总是猝不及防。当武佳急匆匆的脚步停驻在一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精致老宅外时,她的心怦然一动。
这是一座年代在乾隆和嘉庆之间的木结构老宅,当年的主人,是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历经200多年的风霜,老房子精细的木窗雕刻、柱檐、槲角上的花纹依然完好无损。木质结构的厅堂内壁,嵌有刻着诗词楹联的方石碑,显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精华。古朴的外观与实用的设计,令这个空间既有百年老宅的气宇和尊荣,又尽显私家庭院的雅致与高贵。
武佳看到这处老宅的第一眼,就无法再挪动脚步。多年来她苦苦寻觅的设计构想在这一瞬呈现在眼前,心灵与老宅的高度契合,让她仿佛在无处落脚的人海中,找到了让梦想停靠的陆地。
这位80后的女设计师,当场就做了决定——
“我要把它搬回北京,用它做我的工作室!”
带“老朋友”回家,长相守
所有人都觉得武佳简直疯了!虽说这处老宅算得上她的心头挚爱,但将这样一整座宅邸搬到北京谈何容易!可是武佳并没有气馁,她考虑到整座宅邸体量太大,自己的工作室又空间有限,只得无奈割舍了一部分,选择了原本正房前的一个前厅和两边厢房的廊道。
想搬屋就要对老宅进行拆解。拆解掉的老房子,木头部件全都运回了北京。这些零件运回北京后,她却放了大半年时间才动工。因为希望能够尽可能保留老房子原本的结构、比例和形式,不去破坏传统的韵味,但要赋予它一段新的生命,尽管武佳用了大半年时间进行设计,但真的实施起来依旧难坏了建筑工人。
首先,第一件让人头疼的事就是清洁。由于这些木头部件都有200多年的历史,加上又放了大半年没动,虽然做了保护,但仍然有部分腐烂。为了达到武佳想要的“新生”,工人们按武佳的要求,对老房子的部件木料进行了细致的清洁。老房子用的是杉木,这种木头质地很松,为了不伤到木头,不能用化学制剂进行大范围清洗,更不能用金属硬物来清理。所以不管是百年的灰尘、凝固的砂浆,还是经年累月的鸟粪,都只能用刷子一点点刷。这样一直刷了好几天,最后终于露出了木纹自然的肌理,也呈现出了岁月和风雨侵蚀留下的、自然而然的痕迹。
接下来更让人挠头的,是这些“零件”的配对。当初拆解老房子时,武佳对一些主要的部件做了编号。但即使是这样,当它们真正变成“零件”之后,如果没有扎实的古建筑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也很难原样组装起来。要知道每条梁上需要配什么样雕花的部件,都是有讲究和说法的。而且老房子结构复杂,年轻的工人们基本对它们束手无策。
无奈之下,武佳又从福建当地请来了两位老匠人。他们都是和古建筑打过几十年交道的老手艺人,对这些老房子的结构烂熟于心,只要拿起一根木头就知道应该放在哪个位置。在他们的指点下,工人们先将所有部件在地上拼装好,再立起来。一个一个木件,徒手组装,没有使用任何电动工具。
“佳佳,这房子结实吗?”家人看了后不禁质疑,“一根钉子都不用,全用榫头卡合在一起,来场大风不会刮倒吧?”
武佳听了哈哈大笑,现代人住惯了钢筋混凝土,却对原始的安全感产生质疑。古人几百年几千年都是这样做的,怎么不行呢?武佳在老房子框架上进行了风力冲击试验,事实证明,老房子很结实。
整体框架搭建得差不多,木屋已经初具规模了。之后再为屋顶铺瓦。从部件配对到整个木屋组装完成,这个艰难的过程,武佳和工人们整整用了一个月时间。
最终的呈现让武佳倍感兴奋。房屋的正厅连接工作室,两侧厢房的廊道,一侧因为空间有限,不得不忍痛舍弃。另外一侧的廊道则进行了延伸,加了一个小小的门洞,穿过去就是她的木工房。其他部分则完全是遵照老房子原来的结构组装起来的。 靠工作室一侧的廊道,武佳别出心裁地设计成了玻璃幕墙。这样就将老房子与工作室、院子完美合体。老屋将武佳的工作室渲染成了一个不老的神话,连坐在室内时尚的沙发上畅饮香槟,都让人感受到古雅的情调。
雕花窗棂将屋内外隔成了两半,院内洒脱,屋中凝重。武佳在这个自在妥帖的空间中与自己的“老朋友”长相守,触摸木屋的每一寸肌理,感受那种朴素、舒适、自然的木质性格,让整个人都变得柔软起来。
费尽心思,到底要营造一种什么样的空间?在武佳心中,把老宅搬到北京,它便不是一件死的文物,而是要赋予它在当下生活里的新生命。不是食古不化,也不是拜物教、恋物癖。不管是木头、旧物还是家,真正价值就在于使用。她想做的,就是日复一日,和老宅生活在一起。如今,房子如愿建好了,她就要每天在自己建的这所房子里饮食起居、设计创作,还可以随时感受过去那个时代匠人的精神气质。
将梦想之光照进老屋
拥有了这样一处心灵安放处,武佳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工作室。这里远离闹市,一天可以当做两天用。
不过,武佳平时的工作计划性也不强,多数时候她都可以随性地跟着感觉走。虽然看似过着随遇而安、懒懒散散的日子,但只要一有灵感,她就要赶紧抓起工具,第一时间做出来才会安心。跟小时候一样,武佳喜欢动手的过程。每次设计完稿后,她都乐呵呵在钻进自己的木工房玩木头,做点小玩意。它们可能是一盒木卷尺、一个木U盘,也可能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木碗碟……
这些木制品与别处不同的是,武佳为它们赋予了生命和柔情。她从小时候玩过的泥巴得到灵感,那种将泥巴握在手心,感受它从指缝要逃出时的感觉是种很奇怪的感受。于是武佳就把U盘设计成手握着的形状,木头仿佛变柔软了,与人发生了联系,带着设计师的温度。
工作时,武佳偏爱躲在一个小空间里,所以不管是用来做设计的工作间,还是木工房,都是小小的。这个纤瘦的女孩钻进小屋,戴上面罩手持电锯的专注定格了她生活中的最美图景,电光火石间锯末的飞溅为她镀上一层大侠的豪放神采。看到这幅图景,才会让人由衷感叹:所谓“小资”,不是喝着星巴克在昏黄的灯光下捧一本书或者听一曲音乐的“表象”,而是拥有自己的世界,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像老宅中的武佳,苦也吃得,累也受得。生活可以很朴素,内心却是丰满的。凭外面世界如何热闹,内心却拥有着宁静。
工作需要专注,生活却要大空间的精彩。连接老屋的生活区中,武佳设计了挑高的房子。白天,武佳喜欢在这里和朋友们喝茶,晒着太阳聊聊天。阳光透过大扇的落地玻璃窗照进来,让屋中满盈温暖。工作不忙的时候,武佳会兴致勃勃地亲自下厨招待朋友,当然不忘亮一手西北人最爱吃的油泼扯面。
夜晚的宁谧独属她与老屋。阁楼之上白月光,她常常在夜色中向远方眺望,深情凝望这个急躁城市的星星,眺望抚摸人们安眠的月亮,眺望老屋远处的风景,看雪压银杏,听雨打窗棂。
曾经有人疑惑过武佳的选择。作为一名与新锐时尚息息相关的设计师,她却摒弃了时尚城市的快节奏,选择偏安一隅与老屋长相守。每每提及,武佳都会坦诚解释:“你有没有试过从疾驰的车里看风景倒退,一切模糊不辨。其实,岁月的虚掷要快过车窗里流逝的风景,走慢一点能看清生命里那些有趣的人与事。”
身处老屋,时间仿佛特意停滞,让武佳捕捉到更多的艺术灵感。由老屋百年后的重生得到启迪,她给每件艺术品赋予温度,更加注重它们的实用性。2016年,武佳以木为材质,以“痕迹”为主题,创造的一系列包括U盘、卷尺等物件在内的“可以把玩的艺术品”在朋友圈试销售期间,引起火爆反响,让人们对这个80后的女木匠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这样的成功对武佳而言,却是内心深处的波澜不惊。在老屋中凝炼,她早已将梦想之光引进窗户,于陈旧古朴中品味执着的力量。时尚生活中,老屋为她营造出了一份专属的安宁,足以栖息梦想。
编辑/贺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