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说,鲁班修好赵州桥后得罪了张果老,为了谢罪,鲁班挖出自己一只眼睛扔到了地上,恰好位列道教神明的马王爷经过,他捡起了这只眼睛,安放在自己的额头上,于是传说中的马王爷就有了三只眼。有一只蜘蛛听到这个故事后,心里很不平衡,“我们蜘蛛有8只眼睛,怎么没把我们奉为神灵?”
假如你能克制住恐惧,就用放大镜近距离观察一下这只忿忿不平的小生灵吧。它的脸部有6只眼睛,下面一排4只,上面一排2只,下面的小,上面的大。在它的头顶上,还有2只小眼睛。靠着这8只圆圆的黑眼睛,蜘蛛拥有了全方位的视觉,真正地做到了眼观八方,不回头即知身后事。
嗨,数数我有几只眼睛?—— 狼蛛说
蜘蛛的眼睛和人类、昆虫的眼睛都不一样,它是单眼,无法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蜘蛛眼中的世界,是一片混沌的影子。如果数码相机的像素低到这个程度,肯定是无人要的残次品。可这样严重的“残疾”,却丝毫没有影响到蜘蛛的生活。结网蜘蛛的触觉很好,它能够分辨出是猎物自投罗网还是风吹网动。游走的蜘蛛嗅觉很好,它能追踪着空气中飘渺的味道细线,找到猎物。
虽然和人类相比,蜘蛛的眼睛很不完善,但是和很多无脊椎动物,尤其是和原生动物相比,这已经是进化的奇迹了。
那个小点就是我的“眼睛”—— 绿眼虫说
作为自然界的一员,生物需要感知光线的强弱来确定一天之内的生命周期。单细胞的藻类如绿眼虫,也在体积有限的“身体”上挤出一小块地方,放上点胡萝卜素和血红素,号称眼点,并靠着眼点指挥着鞭毛划向光线强的地方。光线强,光合作用的效率才高!
这么画我是错的,我的“眼睛”在“手指头”上 —— 海星说
在单细胞生物中,眼点只是细胞中的一个小区域。在多细胞生物中,就出现了专门的感光细胞。
海星的眼点长在“腿”上,就是每只腕足的末端。凭借这些眼点,海星能感受到光线的强弱,从而判断出光源的大致方向。如果突然有一片阴影遮过来时,海星就会知道可能敌人正在靠近,于是赶紧挖沙进洞,把自己藏起来才是上策。海星是负趋光性的动物,它们热爱黑暗,当5个眼点感受到光线逐渐黯淡下来之后,海星就开始做出行准备了。
嗨,科学家说是我率先进化出了瞳孔——菊石说
当生物进化走到了环节动物门的蚯蚓时,它仍然是依靠散布在皮肤上的感光细胞来感受光线强弱的,严格意义上的眼睛仍未出现。
当软体动物门出现时,自然选择对动物“视力”的要求增加了,眼睛有了初步的雏形。在4亿年前的泥盆纪时期,瞳孔在海洋无脊椎动物菊石身上出现了。已经灭绝的菊石是鹦鹉螺的近亲。今天鹦鹉螺作为孑遗生物仍顽强地生活在地球上。在鹦鹉螺的身上仍可隐约看到菊石的影子。
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体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体的倒像,这种现象叫小孔成像。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屏幕上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鹦鹉螺虽然进化出了瞳孔,却没有晶状体,它只能依靠小孔成像看到一个昏暗的世界。
我的大眼睛又大又明亮 —— 枪乌贼
当鹦鹉螺的眼睛在进化道路上停滞不前时,一种海螺的“眼睛”中则出现了晶状体。而鹦鹉螺的头足纲亲戚们,乌贼、鱿鱼和章鱼却把自己的眼睛改造到了高级照相机的水平,晶状体、虹膜、玻璃体一应俱全。枪乌贼甚至还从眼眶发育出了假角膜,把眼球和外界隔离开来,只有一个小的泪孔与外界相通。就这样,眼睛真正作为一个宝贵的器官被保护起来了。
假如章鱼的视力不佳,它会成为传说中的深海怪兽吗?事实上,章鱼的眼睛可以通过调节晶状体与视网膜的距离来汇聚光线,因此章鱼能够识别形状大小、颜色浓淡和物体的质地、纹理。章鱼眼睛的视神经从眼球外部引出,所以,不像人类有视觉上的盲点。
世界上眼神儿最好的生物——螳螂虾
包括昆虫、蜘蛛、螃蟹在内的节肢动物的眼睛进化则以复眼为代表。大约在5亿年前,一种原始的三叶虫,进化出了最早的复眼。如果没有明显的生存好处,昆虫肯定不会费事地长出那么多“小棱镜”的。
复眼给了动物广阔的视野,并可以有效地计算出物体的方位、距离。这点,显然蜘蛛和章鱼也做到了。评价眼睛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成像能力。复眼的分辨率比之前的那些“前辈”好了很多。昆虫的视神经接受到复眼中的众多小眼传来的光信号后,像拼马赛克一样,把这些图像镶嵌在一起,边缘总是免不了有缺失或者有“水泥”,复眼的成像能力并不如人眼好。但这已经是无脊椎动物中的至尊极品了。
复眼还有一个好处是能快速地分辨画面。人每秒能分辨出24幅画,昆虫能分辨出240幅,因此给昆虫拍摄的电影,每秒定格在24帧画面显然是太折磨昆虫的耐心了。快速分辨出图片可以让昆虫及早地辨别出危险,快速逃离,这对日常生活尺度比我们微小得多的昆虫来说,显然太有用了。另外,螳螂虾的复眼,还能分辨出人眼看不到的偏振光,并利用偏振光来探测和辨别物体。3D影视就是利用偏振光原理拍摄的,我们往往要戴上偏振光眼镜才能观看,而螳螂虾则可以直接裸看。
假如你能克制住恐惧,就用放大镜近距离观察一下这只忿忿不平的小生灵吧。它的脸部有6只眼睛,下面一排4只,上面一排2只,下面的小,上面的大。在它的头顶上,还有2只小眼睛。靠着这8只圆圆的黑眼睛,蜘蛛拥有了全方位的视觉,真正地做到了眼观八方,不回头即知身后事。
嗨,数数我有几只眼睛?—— 狼蛛说
蜘蛛的眼睛和人类、昆虫的眼睛都不一样,它是单眼,无法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蜘蛛眼中的世界,是一片混沌的影子。如果数码相机的像素低到这个程度,肯定是无人要的残次品。可这样严重的“残疾”,却丝毫没有影响到蜘蛛的生活。结网蜘蛛的触觉很好,它能够分辨出是猎物自投罗网还是风吹网动。游走的蜘蛛嗅觉很好,它能追踪着空气中飘渺的味道细线,找到猎物。
虽然和人类相比,蜘蛛的眼睛很不完善,但是和很多无脊椎动物,尤其是和原生动物相比,这已经是进化的奇迹了。
那个小点就是我的“眼睛”—— 绿眼虫说
作为自然界的一员,生物需要感知光线的强弱来确定一天之内的生命周期。单细胞的藻类如绿眼虫,也在体积有限的“身体”上挤出一小块地方,放上点胡萝卜素和血红素,号称眼点,并靠着眼点指挥着鞭毛划向光线强的地方。光线强,光合作用的效率才高!
这么画我是错的,我的“眼睛”在“手指头”上 —— 海星说
在单细胞生物中,眼点只是细胞中的一个小区域。在多细胞生物中,就出现了专门的感光细胞。
海星的眼点长在“腿”上,就是每只腕足的末端。凭借这些眼点,海星能感受到光线的强弱,从而判断出光源的大致方向。如果突然有一片阴影遮过来时,海星就会知道可能敌人正在靠近,于是赶紧挖沙进洞,把自己藏起来才是上策。海星是负趋光性的动物,它们热爱黑暗,当5个眼点感受到光线逐渐黯淡下来之后,海星就开始做出行准备了。
嗨,科学家说是我率先进化出了瞳孔——菊石说
当生物进化走到了环节动物门的蚯蚓时,它仍然是依靠散布在皮肤上的感光细胞来感受光线强弱的,严格意义上的眼睛仍未出现。
当软体动物门出现时,自然选择对动物“视力”的要求增加了,眼睛有了初步的雏形。在4亿年前的泥盆纪时期,瞳孔在海洋无脊椎动物菊石身上出现了。已经灭绝的菊石是鹦鹉螺的近亲。今天鹦鹉螺作为孑遗生物仍顽强地生活在地球上。在鹦鹉螺的身上仍可隐约看到菊石的影子。
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体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体的倒像,这种现象叫小孔成像。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屏幕上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鹦鹉螺虽然进化出了瞳孔,却没有晶状体,它只能依靠小孔成像看到一个昏暗的世界。
我的大眼睛又大又明亮 —— 枪乌贼
当鹦鹉螺的眼睛在进化道路上停滞不前时,一种海螺的“眼睛”中则出现了晶状体。而鹦鹉螺的头足纲亲戚们,乌贼、鱿鱼和章鱼却把自己的眼睛改造到了高级照相机的水平,晶状体、虹膜、玻璃体一应俱全。枪乌贼甚至还从眼眶发育出了假角膜,把眼球和外界隔离开来,只有一个小的泪孔与外界相通。就这样,眼睛真正作为一个宝贵的器官被保护起来了。
假如章鱼的视力不佳,它会成为传说中的深海怪兽吗?事实上,章鱼的眼睛可以通过调节晶状体与视网膜的距离来汇聚光线,因此章鱼能够识别形状大小、颜色浓淡和物体的质地、纹理。章鱼眼睛的视神经从眼球外部引出,所以,不像人类有视觉上的盲点。
世界上眼神儿最好的生物——螳螂虾
包括昆虫、蜘蛛、螃蟹在内的节肢动物的眼睛进化则以复眼为代表。大约在5亿年前,一种原始的三叶虫,进化出了最早的复眼。如果没有明显的生存好处,昆虫肯定不会费事地长出那么多“小棱镜”的。
复眼给了动物广阔的视野,并可以有效地计算出物体的方位、距离。这点,显然蜘蛛和章鱼也做到了。评价眼睛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成像能力。复眼的分辨率比之前的那些“前辈”好了很多。昆虫的视神经接受到复眼中的众多小眼传来的光信号后,像拼马赛克一样,把这些图像镶嵌在一起,边缘总是免不了有缺失或者有“水泥”,复眼的成像能力并不如人眼好。但这已经是无脊椎动物中的至尊极品了。
复眼还有一个好处是能快速地分辨画面。人每秒能分辨出24幅画,昆虫能分辨出240幅,因此给昆虫拍摄的电影,每秒定格在24帧画面显然是太折磨昆虫的耐心了。快速分辨出图片可以让昆虫及早地辨别出危险,快速逃离,这对日常生活尺度比我们微小得多的昆虫来说,显然太有用了。另外,螳螂虾的复眼,还能分辨出人眼看不到的偏振光,并利用偏振光来探测和辨别物体。3D影视就是利用偏振光原理拍摄的,我们往往要戴上偏振光眼镜才能观看,而螳螂虾则可以直接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