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回归线入春的时候,疫情阴影也从大部分人的生活中淡去。外滩CBD办公室里的人,午休时间会买一杯咖啡,聚在青绿色的大苹果底下聊一会天,晒晒太阳。
“每天来上班的时候,看到青苹果就会很愉快。青翠的颜色代表春天,孕育着希望,刚好上海的春天来了,时机也很吻合。”王津元说,“最近一年多,国际疫情那么严重,大家有各种各样的不方便,生活会有很多的变化,工作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我希望这颗寓意青春和挑战的苹果,可以给周围人带来一些心理暗示,感受到这一股能量。”
这颗苹果来自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设计,也是复星艺术中心3月大展《安藤忠雄:挑戰》中的一件展品。
艺术可以重塑人的精神。人的心灵开阔了,世界也能随之开阔。如何让一场展览、一处空间具备打动人心灵的力量?这是王津元作为复星艺术中心主席,长久以来思考的课题。
1_
或许是早年主播新闻留下的职业印记,王津元有种固若金汤的自持和镇静,每一句回答都干练得像她本人一样。
直到话题转入直岛之行,她的描述忽然带上了情绪。
“那是2019年9月,复星艺术中心咨询委员会在疫情到来之前最后一次集体国际旅行,整个项目震撼了我的心灵。濑户内海有3000多个岛屿,曾经是日本工业奇迹的核心地带,但随之而来的是整个海域环境都被污染,岛上的人也陆续搬离。在安藤忠雄先生接手岛屿项目的时候,直岛几乎已经被废弃了。安藤忠雄花了超过35年时间,去计划并动手改变这个岛屿。我们到岛上,看了那里的博物馆、酒店和艺术项目。令我吃惊的一点是,直岛的外观几乎是最大程度上保留了自然的美丽:碧蓝的海、透明的天空、穿梭的渔船,而人造建筑只是镶嵌在自然中的一些点缀。岛上的酒店非常难订,往来交通全靠船只,还常常停航。我想:为什么呢,为什么不可以多一点酒店?多一点航班?为什么不多开发一点空地?这是安藤忠雄的一种执著,对自然的执著。交通困难限制游客,其实都是精心设计的,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海岛的自然环境。这是一种保护性开发,这让我非常佩服他的远见。”
于是王津元决定将安藤忠雄的展览和青苹果带进外滩金融中心,让路过的人感受建筑师明亮广阔的内心,并为之精神一振。
安藤忠雄的建筑理念建立在建筑一定会给自然环境带来负担的基础上,这也是为什么他一直在挑战建筑和自然的平衡。因为空间,在安放身体的同时,还要同时承载物质生活、情感生活和精神生活。
“怎么样让自然与建筑更好地沟通,我们在直岛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复星有很多在建的地产项目,包括丽江、昆明抚仙湖,我们也会去贯彻关怀人、事、物的理念,尽量让地产开发不破坏自然,给未来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人带来欢乐和享受。复星一直以来的使命是‘让全球每个家庭生活更幸福’,我们做的很多项目,包括医疗、商业、艺术、地产,都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富足快乐,我想这就是幸福的一种表现形式。”
2_
对王津元来说,当下的幸福是什么?
“展览期间,门口经常排队,就让我感到很幸福。”
王津元执掌复星艺术中心,在外界看来,这出自丈夫郭广昌的推动。复星集团重要的地产项目外滩金融中心,其规划中包含了一个综合性的文化艺术中心,而她有不少艺术方面的资源,一切顺理成章。面对这种说法,王津元摇摇头。摘下青苹果的驱动力,更多是她向内审视的结果。
“我是个相信一辈子专注打磨的人。过去我在电视台做主播和深度报道,一直坚持了20年。”
1995年王津元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进入上海电视台,被分去第一线新闻栏目《新闻透视》。和其他的读稿节目不同,主持人要亲自采访和编辑,王津元常常是早上采访,下午回电视台剪辑、写稿,再立马进录演播室,“有时候气喘吁吁,来不及认真修饰,甚至头发也不吹,随便套件西装就坐到台子上了”。高强度和快节奏的新闻工作,训练出王津元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和语言风格,多复杂的事情丢到面前,她都可以快速理出头绪传递给观众。上海电视台做过许多重大题材的新闻直播,像是《海湾风云》 《 神舟五号、六号发射及返回》 《 阻击非典第一线》 《 聚焦洋山深水港》,都是王津元坐在主持位置上掌控全场。时至今日,仍有不少观众怀念她克制、冷静和大气的主持风格。
“随着大环境的改变,新闻主播没有向上发展的空间,我想坚持也没有机会,只好换跑道。这时候,复星艺术中心出现了,它不会受到太多产业周期的影响,我想我可以安心做一辈子,将耐心赋予时间。”
如果说之前的20年,王津元一直在争分夺秒冲锋陷阵地工作,那么她希望以后的人生可以慢下来,静下来。艺术是门手艺活,需要坚持,专注,保持幸福感,保持精神上的目标。
2016年底,复星艺术中心开幕。这座建筑由托马斯·赫斯维克设计,外部拥有三层幕帘,每隔两小时转一次,被称为“会跳舞的房子”,吸引了很多对建筑很感兴趣的人,专门来观看和拍照。
“复星艺术中心的地理位置很独特,身处外滩,风景很好,人流量比较大,是面向公众的所在。所以我们会选择展出和公众互动性强、比较能让大家接受和理解的作品。有时候,原本只是路过来买一杯咖啡的人在这里看到了一件作品、一个装置,他可能就会走过去,看看关于作品的说明,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家。然后,走进复星艺术中心,参观这个艺术家更多的作品,最后开始思考这件作品是怎么样和周围发生了关系。” 四年多时间,复星艺术中心举办了中国当代艺术群展“20”“朱利安·奥培中国首展”“ 亚历克斯·卡茨个展“”草间弥生:爱的一切终将永恒展”“辛迪·舍曼中国首展”等多个国内外最负盛名的当代艺术家展览。
热情永远属于启动的一刻,要长久地做一件事,坚韧是抵达的唯一道路。好在王津元总是在艺术家身上看见这种坚持,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孤独的坚持。
“当时,我做浪凡130周年展览,跟策展人一起在法国研究过让娜·浪凡的文献史料,还参观了她最早年在巴黎的办公室。让娜·浪凡是百年前的一名职业女性,也是一位母亲;有了女儿以后,她就很想给女儿做衣服。从这个很简单的出发点开始设计成衣,最后慢慢将之发展成一个全系列的品牌,包括成衣、家具、香水、男装,涵盖了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让我最感动的一点是,她当时到世界各地旅行的时候,会用一个本子记录下灵感,将面料的小样收集起来,贴在本子里。这样的本子,她有好多本。通過这些小本子,让娜·浪凡诠释了一个职业女性的奋斗历程,而且,她也没有耽误对女儿的教育,女儿后来成了非常出色的歌剧演员。她在创业历程中一点一滴积累几十年的专注和坚持,值得尊重。直到现在,浪凡还在沿用她们母女的形象作为品牌logo,以此纪念她的这种精神。”
3_
走进复星艺术中心的办公室,哪里都是书。
大书架占了进门处整整一面墙,那些还只是团队成员的收藏,王津元自己的办公室里有一面更大的五层书架墙,放得满满当当。其中大多数都是艺术设计类专业书籍和艺术展纪念册,Joana Vasconcelos、Alex Israel、村上隆:五百罗汉图展、水墨拾方……刘慈欣的《三体》夹在其中,书页已经被翻旧了,显然主人津津有味看完了整本小说。
“女人看《三体》,让人吃惊吗?”王津元反问,“没有吧,我们办公室的女孩都看过。理性和感性,我很平衡,因为我是天秤座。”
王津元带领的复星艺术中心团队,全员90后职场新人,和她的年龄差距至少在20岁以上。但年轻人跟王津元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感,她们就像是新闻机构的新记者称呼前辈一样称她“王老师”,也会随时敲敲门走入办公室,和王津元沟通工作上的突发事件。
“我不觉得和她们沟通很难,因为我们团队在审美上拥有高度的统一性。大家做的事情,包括做事的方式,都比较相似,这对于一个艺术机构来讲很重要。”
这些青苹果一样的职场人,热情,敏感,多元化,也是艺术表达最容易打动的人群。
“我们最近在做BFC外滩艺术季的项目,包括一个为期四周的小型艺术博览会。做这个博览会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收藏爱好者,让他们能够跨过收藏的门槛。我们发现来的很多都是年轻人,这些年轻人会觉得,艺术品是一种消费,而且他们愿意去负担这样的消费。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这说明现在年轻一代的美学的素养在提升,对生活的美的追求,对美的定义在改变。可以预见的将来是,艺术会在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当中占据一个重要的地位。”
王津元和复星艺术中心团队一直以来所做的,就是用平易近人的艺术表达,占据年轻人的场域,将他们领进艺术之门。
4_
去年,疫情凶猛,王津元第一次感受到这份工作的压力。
“2020年是比较焦虑的一年。疫情给我们带来很大冲击,当时艺术中心必须停业,但运营费用依然极高,我们面临着生存的压力。怎么去盘活资源,让自己活下去,是最重要的。”
富有如王津元,也会有为钱烦恼的一天?
“都是人,不谈钱怎么生活?我们是民营背景的艺术机构,属于非营利机构,项目延迟和取消,对我们来讲影响很大。”跟海外艺术家和艺术机构的沟通,也因为时差和疫情无法推动;有项目不得不取消,前期的准备和投入全部打水漂。
焦虑又不得不上班的日子,王津元就组织团队去体育锻炼。每周一三五,员工去艺术中心天台的数字空中花园做体能训练,然后去江边跑步。往返南浦大桥一次,正好是五公里。周二四六就用来做培训和分享:上瓷器课,学习拍视频或者做健康餐。等国内的疫情缓解了一点,团队开始着手做备选方案,替换掉原来的国际展览,临时改做线上美术馆,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联合做公共艺术的实践研究和脉络梳理。
“但我没有想过我们会撑不下去。如果复星艺术中心关门,可能全世界的美术馆都要关门了。我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从根本上来讲是个悲观主义者。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生就是一场悲剧,终究要以悲剧收场。但你要怎么样去面对它,是你自己的选择。你也可以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去度过人生的旅程。”
烦恼永远都在,只有离场才能终结。只要没离场,就要接受问题的存在,挑战它、解决它。“我觉得,这也是找到幸福的过程。”
王津元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就是将复星基金会做成像Prada基金会和路易威登基金会那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机构。“我们的基金会还很年轻,很有潜力。这就是我工作的使命感。”
“我为什么会做艺术基金会呢,说大一点,是为了提升全民的美育素养,让这个城市里的人,无论年轻还是年长、本土还是外来,都能感受到美好,感受到这个城市里有一种大气、包容的气质。”
说这句话的时候,下午的阳光恰好透过落地窗,倾泻在王津元的办公室里。这里的景观很特别:呈90度的两面落地玻璃,左边看出去是豫园最后一片保留下来的老城厢,白墙乌瓦,窄道阡陌,有些住房里连独立卫生间都没有;而右边,是最摩登的外滩CBD,与陆家嘴壮观的天际线隔江相对。在同样的阳光里,上海的过去与现在交织在一起,新与旧在无声对话。在这成千上万种不同的人生中,有些共通的东西,那就是对美好的向往,和生命力的流淌。
王津元将一颗寓意着青春和挑战的苹果,轻轻放在这个交汇点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