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与落后思想影响,语文阅读教学只是老师肢解性地讲析,只为掌握一些知识点,形成所谓的阅读能力,学生被动地接受,导致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这种“少、慢、差、费”现象又导致学生阅读品位低、阅读能力低,制约了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也使得语文教学丧失了活力与魅力。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前充分的准备是必不可的
1.作为教师,课前充分的准备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有效的课堂离不开事先的精心准备。如何上好每一节语文课,需要语文老师研读课标,解读教材,确定目标,掌握重难点,设计教法学法等。新课程呼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备课时还要做到“心中有人”,必须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估计学生可能在哪些问题上出现困惑,思考怎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思考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也很重要。
预习是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养成预习的习惯,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做好充分的预习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一般都有具体的任务。包括:字词的积累;初步理解词的含义;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明确学习目标,课前反复朗读;把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思考课后练习题,对文章内容有个初步感知;把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等。提前检查学生的预习,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反馈渠道。教师通过对预习本的检查,不但能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更能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难点,以及存在的盲点等,这就为教学思路和教学重点的及时调整、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了保障。
二、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和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能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认为要想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首先应该在问题的设计之前,教师需要对文本本身进行认真细致地阅读思考,认真地体会把握。只有自己真正的理解了教材内容,才有可能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其次在课堂中,教师应避免提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甚至是无效问题。如“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可以多问“为什么”“怎么样”,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针对性和开放性。还应注意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指名回答,抽答面要广;提问之后要停一会儿,让学生有时间思考。我们要能通过提问这种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想象力,有效增强自己的独特体验
2.提倡鼓励个性化的、创造性的阅读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由于学生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所以即使坐在同一教室里,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同一材料,不同的心理,阅读解文的心理活动也会不同,甚至差别很大。因此每一个读者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寻找自己的直觉经验,按照自己的方式解读作品,不一定非要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出一定的时间,尽可能让他们用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但这种尊重决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必要的指导。
在《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中描述了父亲的形象,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我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有的想到了美好的小学生活、慈爱的老师、六年的同窗好友;有的记得犯错时爸爸对自己的惩罚;有的认为爸爸给我送花夹袄这个细节,更可以体现出父亲对我的关爱。有的学生认为事事都有第一次的闯练,闯练闯练就好了;还有学生说,非常喜欢这篇文章的题目,“落花”是一个标志,是生命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时刻,因此它契合了本文的两大主题──爸爸的生命和英子的童年的终结。在同学们的阅读过程中体现出了感情的流淌和思绪的飞扬,大家通过阅读文章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进而与文本真实平等的对话,产生心灵的共鸣,这种情感体验是独特的,也是可贵的。
3.布置有效的课后作业
孔子在《论语》中指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作业是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为让所有学生的作业达到实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差异化布置作业,老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坚持精当、适度、适量的原则。有效作业要求语文老师要从大量的参考资料中精选作业,设计出真正适合学生特点的作业,以提高训练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
三、教后应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次教学后我们都可能留下或多或少的问题,不可能尽善尽美。我们要积极的进行反思、认真面对,既要看到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更应总结不足之处,深刻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且要及时将反思的内容和认识形成文字。一学期后再对平时的教学反思进行整理归纳,形成自己的教学经 验,使我们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自己获得更快的发展和成长。
以上几点,是我对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总之,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不管方法如何变换,都应当注重实效,应当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作为教师,应时刻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并渗透到平时的教学当中,从课前,课堂,课后三方面同时入手,就一定能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前充分的准备是必不可的
1.作为教师,课前充分的准备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有效的课堂离不开事先的精心准备。如何上好每一节语文课,需要语文老师研读课标,解读教材,确定目标,掌握重难点,设计教法学法等。新课程呼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备课时还要做到“心中有人”,必须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估计学生可能在哪些问题上出现困惑,思考怎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思考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也很重要。
预习是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养成预习的习惯,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做好充分的预习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一般都有具体的任务。包括:字词的积累;初步理解词的含义;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明确学习目标,课前反复朗读;把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思考课后练习题,对文章内容有个初步感知;把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等。提前检查学生的预习,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反馈渠道。教师通过对预习本的检查,不但能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更能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难点,以及存在的盲点等,这就为教学思路和教学重点的及时调整、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了保障。
二、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和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能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认为要想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首先应该在问题的设计之前,教师需要对文本本身进行认真细致地阅读思考,认真地体会把握。只有自己真正的理解了教材内容,才有可能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其次在课堂中,教师应避免提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甚至是无效问题。如“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可以多问“为什么”“怎么样”,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针对性和开放性。还应注意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指名回答,抽答面要广;提问之后要停一会儿,让学生有时间思考。我们要能通过提问这种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想象力,有效增强自己的独特体验
2.提倡鼓励个性化的、创造性的阅读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由于学生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所以即使坐在同一教室里,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同一材料,不同的心理,阅读解文的心理活动也会不同,甚至差别很大。因此每一个读者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寻找自己的直觉经验,按照自己的方式解读作品,不一定非要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出一定的时间,尽可能让他们用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但这种尊重决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必要的指导。
在《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中描述了父亲的形象,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我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有的想到了美好的小学生活、慈爱的老师、六年的同窗好友;有的记得犯错时爸爸对自己的惩罚;有的认为爸爸给我送花夹袄这个细节,更可以体现出父亲对我的关爱。有的学生认为事事都有第一次的闯练,闯练闯练就好了;还有学生说,非常喜欢这篇文章的题目,“落花”是一个标志,是生命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时刻,因此它契合了本文的两大主题──爸爸的生命和英子的童年的终结。在同学们的阅读过程中体现出了感情的流淌和思绪的飞扬,大家通过阅读文章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进而与文本真实平等的对话,产生心灵的共鸣,这种情感体验是独特的,也是可贵的。
3.布置有效的课后作业
孔子在《论语》中指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作业是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为让所有学生的作业达到实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差异化布置作业,老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坚持精当、适度、适量的原则。有效作业要求语文老师要从大量的参考资料中精选作业,设计出真正适合学生特点的作业,以提高训练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
三、教后应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次教学后我们都可能留下或多或少的问题,不可能尽善尽美。我们要积极的进行反思、认真面对,既要看到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更应总结不足之处,深刻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且要及时将反思的内容和认识形成文字。一学期后再对平时的教学反思进行整理归纳,形成自己的教学经 验,使我们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自己获得更快的发展和成长。
以上几点,是我对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总之,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不管方法如何变换,都应当注重实效,应当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作为教师,应时刻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并渗透到平时的教学当中,从课前,课堂,课后三方面同时入手,就一定能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