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学设计观认为,无论是新课题的引入,还是教学内容的的展开,教师都应力求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设计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读一读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尽可能地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拓展探索的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课堂教学优化设计与实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愿学、爱学、学会、学好,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提高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向、过程及结果评估,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而智力、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形同虚设。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见书不见人,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本研究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做到:⑴教师要“目中有人”、“心中有人”。⑵ 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⑶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二、情境建构的设计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倡导建构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新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堂教学设计从本质上以“知识建构”为核心,为“知识建构”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撑的过程。具体地讲,就是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创造一种具有“情境性”和“协作性”的学习环境,从而推动其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发展。本研究着重以下两方面的研究。
⑴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
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使学生在充分参与的基础上,获得个体生命的体验,并在体验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如:新课程中每個章节都有数学家的名言、引言、阅读理解、实际问题的情景创设、思考·探究·链接等都是好的激发学生兴趣的素材,要提倡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识、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⑵设计协作情境的研究。
学习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师生的交往互动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途径。学生个体以其原有的经验、方式、信念为基础进行学习,对同样的现实问题会有多样化的理解,而理解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共享和交流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与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识或达成谅解,就是一种广泛、深入而有效的学习。旧教材体现的是演绎体系,而新课程实验教材体现的是归纳体系,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归纳,大胆提出猜想。为了证实或推翻提出的猜想,学生要通过分析,概括,抽象出数学概念,通过探究,推理,建立数学理论。学生要积极地运用这些理论去解决问题。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学习,鼓励小组活动,促进信息交流,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评价他人的观点。这种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和同学协作下“再创造”的过程。
三、组织探究活动的设计
本课题研究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走向成功的彼岸。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组织学生参加探究活动。具体可采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网络探究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时空,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网络探究活动中去。
四、课堂教学流程设计
设计说明:
⑴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教材要求及《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等来设计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时,要求体现出一种“数学思想”,这个“思想”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考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现的发展。
⑵教师要根据学生需要和教材内容特点来设计情境建构,其设计必须以建构理论为指导,达到师生的和谐统一,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实践是学生主体发挥、发展的中介。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学习实践活动为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习内容,创设各种活动情境,促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投入学习。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主体性发挥的程度。教师需要努力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⑶学贵有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就必须为学生设置种种悬念。单一的或没有台阶的问题,很难也不足以让所有学生掀起思维的“涟漪”。所以,当教师引出课题后,要紧紧围绕课题布设疑障,精心设计台阶式的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考虑:(1)从教材中可以寻求到答案的问题(一般要求)。(2)从教材中挖掘内涵的问题(较高要求)。(3)从教材中挖掘内涵并迁移、重组的问题(高要求)。(4)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最高要求)。不论以何种手段导入,都尽量从不同的角度由浅入深地去布设有关问题,最后必须让学生发表阅读、思考后形成的观点,以激起所有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求知欲,从而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诱导和潜能的开发。
⑷创造力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充分发展、有机结合的结果。所以,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概念-----原理-----方法”的归纳与小结,使学生对零碎的知识进行有序递进的组合,形成直观、周密、具有条理性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会科学学习和思维的方法,为进一步的学习与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面对“众说纷纭”、“面目各异”的问题结论,教师在引导归纳时,首先对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表示肯定和鼓励,不能简单地以对错进行区别;在归纳时,向学生表明“这是我个人的思考”,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地概括。否则,容易伤害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打消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会导致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⑸教师在设计学生的巩固性练习时,要注意“梯度”和“层次性”,既要有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的题目,也要有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的题目,这样,才能确保差生吃了、中等生吃好和优等生吃饱,从而提高练习的实际效果。
通过课堂教学优化设计与实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愿学、爱学、学会、学好,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提高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向、过程及结果评估,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而智力、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形同虚设。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见书不见人,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本研究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做到:⑴教师要“目中有人”、“心中有人”。⑵ 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⑶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二、情境建构的设计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倡导建构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新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堂教学设计从本质上以“知识建构”为核心,为“知识建构”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撑的过程。具体地讲,就是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创造一种具有“情境性”和“协作性”的学习环境,从而推动其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发展。本研究着重以下两方面的研究。
⑴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
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使学生在充分参与的基础上,获得个体生命的体验,并在体验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如:新课程中每個章节都有数学家的名言、引言、阅读理解、实际问题的情景创设、思考·探究·链接等都是好的激发学生兴趣的素材,要提倡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识、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⑵设计协作情境的研究。
学习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师生的交往互动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途径。学生个体以其原有的经验、方式、信念为基础进行学习,对同样的现实问题会有多样化的理解,而理解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共享和交流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与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识或达成谅解,就是一种广泛、深入而有效的学习。旧教材体现的是演绎体系,而新课程实验教材体现的是归纳体系,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归纳,大胆提出猜想。为了证实或推翻提出的猜想,学生要通过分析,概括,抽象出数学概念,通过探究,推理,建立数学理论。学生要积极地运用这些理论去解决问题。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学习,鼓励小组活动,促进信息交流,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评价他人的观点。这种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和同学协作下“再创造”的过程。
三、组织探究活动的设计
本课题研究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走向成功的彼岸。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组织学生参加探究活动。具体可采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网络探究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时空,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网络探究活动中去。
四、课堂教学流程设计
设计说明:
⑴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教材要求及《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等来设计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时,要求体现出一种“数学思想”,这个“思想”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考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现的发展。
⑵教师要根据学生需要和教材内容特点来设计情境建构,其设计必须以建构理论为指导,达到师生的和谐统一,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实践是学生主体发挥、发展的中介。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学习实践活动为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习内容,创设各种活动情境,促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投入学习。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主体性发挥的程度。教师需要努力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⑶学贵有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就必须为学生设置种种悬念。单一的或没有台阶的问题,很难也不足以让所有学生掀起思维的“涟漪”。所以,当教师引出课题后,要紧紧围绕课题布设疑障,精心设计台阶式的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考虑:(1)从教材中可以寻求到答案的问题(一般要求)。(2)从教材中挖掘内涵的问题(较高要求)。(3)从教材中挖掘内涵并迁移、重组的问题(高要求)。(4)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最高要求)。不论以何种手段导入,都尽量从不同的角度由浅入深地去布设有关问题,最后必须让学生发表阅读、思考后形成的观点,以激起所有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求知欲,从而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诱导和潜能的开发。
⑷创造力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充分发展、有机结合的结果。所以,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概念-----原理-----方法”的归纳与小结,使学生对零碎的知识进行有序递进的组合,形成直观、周密、具有条理性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会科学学习和思维的方法,为进一步的学习与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面对“众说纷纭”、“面目各异”的问题结论,教师在引导归纳时,首先对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表示肯定和鼓励,不能简单地以对错进行区别;在归纳时,向学生表明“这是我个人的思考”,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地概括。否则,容易伤害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打消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会导致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⑸教师在设计学生的巩固性练习时,要注意“梯度”和“层次性”,既要有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的题目,也要有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的题目,这样,才能确保差生吃了、中等生吃好和优等生吃饱,从而提高练习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