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看一教学片段:在上《窦娥冤》时,师生理解了作品的内容大意后,在讨论窦娥的形象时,因为提倡多元个性化解读,有些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窦娥并不善良,她发的誓愿未免太恶毒,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真正受害的是无辜的百姓;为了个人的冤屈而伤及无辜的百姓,是无法称得上善良的。这种脱离文本、脱离时代的想当然的理解,在古代戏剧作品的教学中还是比较普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