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表层沉积生物硅含量与硅藻丰度空间分布规律

来源 :微体古生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erfvbgtyhn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硅是海洋硅循环及古海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主要由硅藻、放射虫、硅鞭藻和海绵骨针等硅质生物壳体组成.由于硅藻是海洋硅质生物以及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种群,故生物硅常被用作判断硅藻生产力甚至整个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指标.相对于硅藻的鉴定和统计分析,生物硅含量分析有其便利快捷的明显优势,然而生物硅组成的复杂性使其在现代海洋学及古海洋学的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目前有关生物硅含量与硅藻生产力的相关性及其对现代海洋和古海洋研究的影响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大量已发表的我国边缘海表层沉积物生物硅与硅藻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边缘海沉积生物硅含量与硅藻丰度的空间分布及其耦合性,及其对海洋生产力研究的指示意义.从现有的研究数据可以看出东中国海,主要包括东海和黄海,以及南海陆架浅海区表层沉积生物硅含量与硅藻丰度均无明显的空间变化规律,而南海表层沉积生物硅含量与硅藻丰度均表现为由陆架向海盆逐渐增加的趋势,与水深呈明显正相关关系.整个中国边缘海沉积生物硅含量和硅藻丰度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现代水体初级生产力的分布格局差异明显,陆源输入的稀释作用对此起到了重要影响.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南海表层沉积硅藻对生物硅的贡献还存在明显的区域变化,表现为在陆坡及其邻近海盆区硅藻对沉积生物硅的贡献较大,而在深海海盆区放射虫及其他硅质生物对生物硅的贡献不容忽视.为了更好地利用生物硅、硅藻及其他相关参数研究边缘海硅循环及古海洋环境演变,未来需要更多地关注除硅藻以外的硅质生物,如硅鞭藻、海绵骨针等,对生物硅的贡献及其对海洋硅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
其他文献
摘 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W老师是一位从教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师,新课标的要求引发了W老师的思考与探索。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知识传授与素养培养的关系,W老师以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的培养为突破口,展开了教学实践的探索。科学思维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W老师针对科学思维的不同要素,发挥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