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工程大量增多。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而抗震设计又是结构设计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针对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理论进行概述,并分析地震对建筑工程结构破坏的特点,进而提出科学的抗震设计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设计
1、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理论概述
经过前人长期的工程实践,不断积累总结出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概念。即为一种为了防御地震灾害,运用抗震设计理论知识,结合建筑工程空间结构实际,将地震灾害产生的破坏力降到最低的设计思路。研究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有助于加强整体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保障建筑工程能够有效地抵御地震灾害。
2、地震对建筑工程结构破坏的特点分析
研究地震对于建筑工程结构破坏的特点,结合经验规律制定针对性的抗震设计,进行科学有效防御,是非常必要的。根据以往地震作用下的工程实例,主要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2.1地震对结构体系破坏特点
情境一,房屋结构采用填墙框架,位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面内柱的上端一般发生剪切性破坏,外墙框架柱在窑洞处的会受墙下柱约束,发生短柱型剪切性破化;情境二,房屋采用填墙框架体系,底层未砌砖墙为敞开式时,底层会受到同样破坏;情境三,房屋结构采用底框体系,底层刚度柔弱,会发生严重破坏;情境四,房屋结构采用框架—抗震墙体系,破坏程度较轻。
2.2地震对地基破坏特点
高层建筑若在较厚的软弱冲击土层场地建设,破坏性十分明显;地基土液化地域,地基会出现不均匀沉降问题,以致引起上层建筑的倾斜或是损坏;在危险或不利地段建设的建筑工程,地基遭受破坏后房屋随之受损,且当建筑结构的基本周期接近场地自振周期时,破坏随共振效应加重。
2.3地震对构件形式破坏特点
地震发生时,在整个框架结构中,一般破坏程度柱重于梁和板;再者位于多肢剪力墙下的窗户下墙,一般会出现交叉或是斜向裂缝;而当混凝土柱配置螺旋箍筋时,即便层间移动最大角度,核心的混凝土还是保持良好状态,混凝土柱具备较大的抵抗能力。
2.4地震对刚度分布破坏特点
在刚度分布方面,地震时对于建筑结构由矩形平面布置的,同时抗力构件电梯井等具有偏心时,会发生扭转振动而加剧地震灾害;建筑结构采用三角形或是L型不对称的结构时,在同等地震级别下,也会发生扭转振动迫使地震灾害加重。
3、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设计方法
3.1平立面布置和体系设计
建筑结构的选型与具体平立面的布置,应作为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设计的重点工作,进行严格、详细、全面的把控。不仅要满足符合抗震概念的设计,还要满足国家抗震规范要求的抗震指标。具体来讲,主要设计好以下两点:其一,在建筑工程结构的立面与平面布置中,不应采用不规则的设计方案,要选用规则、对称的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建筑工程的立面以及纵向剖面都要保证均匀变化,谨防他们突变或是承载力突变情况。也就是说,平面设计中结构构件如柱墙梁等要做到左右对称布置,立面布置上柱墙时不能突变,稳定性与可靠性来源于简单。其二,在选择建筑物的结构体系上,要同时具备合理的地震效应传递途径与简明的计算图,还有良好的变形能力,抗震承载力,耗损地震能量,以及针对薄弱部位,要采取提高抗震能力的措施。同时,结构体系中要设计多道抗震防线,要分布合理的刚度与承载力,两个主轴方向保持动力特性相似,以免局部受力不均造成应力集中以及塑性变形集中的情况。直白的说,就是结构体系要明确的受力,科学的传力途径,不间断的传力通道,这样对结构设计的抗震性能提高很有作用。
3.2准确计算结构参数
针对各种结构参数的计算也是结构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将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各種结构参数,做出精准的计算,也是提升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重要方法,关系着最终建筑工程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提升。例如计算相关变形参数与墙柱梁板的承载力参数,这两项数据会影响到整体建筑物的稳定性能,需要提高重视程度。要保证各种结构参数的准确,可以通过各类先进的建筑结构设计软件,进行科学全面细致的计算分析,能加大计算参数的可靠性筹码,保障最终抗震性能。
3.3提高建筑物结构延展性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结构的延性同等重要于强度。建筑工程结构抵抗地震作用力的途径关键就是增加延性,形成非弹性形变完成的。要重点研究结构延性的角度来进行合理设计,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其一,要优选合适的“强柱弱梁”等塑性变形机构,合理设置柱截面与梁端配筋,来实现较大程度的弯矩值,因其能较为完美的达到建筑结构的承载力,促成延性效果;其二,要恰当设置各个建筑结构的构件,全面仔细处理各构件及其节点处,保证设计效果准确性;其三,要有效设计塑形转动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处理构造采用箍筋加密的方法进行,提升整体稳定性,不失为一种良策。
3.4优选合适的地基、基础和场地
要提前分析考察建筑场地类型,选择岩上地震稳定和能有利抗震的地带上,液化土、软弱土、河岸、非岩质土坡,以及边缘明显不均匀的边坡土层,要能避免就避免。不能避免就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场地劣质地质条件。这也是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最基本的常识,要严格贯彻执行。对于地基和基础来讲,设计统一结构单元的地基和基础时,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不可设置。粉土层与岩石地基,天然地基与人工桩基,都对结构抗震不利。常规6度设防外,饱和砂土与饱和粉土,都要对其进行液化判断,存在液化土层的,要采取措施减轻或是消除液化影响,以免地震造成整体建筑倒塌。
结语:
由于我国部分地区位于地震带上,而且其它区域也有发生地震的可能,如果建筑工程中不加入强抗震与防震的设计,就有可能酿成重大祸患。因此,我们必须按照以上研究,采用科学的建筑设计,合理的选择基地、坚实的建筑质量,满足人类最基本的安全需求,以防止人员重大伤亡与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1] 李义喜.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探究[J].江西建材,2017-08-30.
[2] 王泽峰.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江西建材,2017-06-30.
[3] 韦业.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7-06-02.
作者简介:
何祥龙,十堰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设计
1、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理论概述
经过前人长期的工程实践,不断积累总结出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概念。即为一种为了防御地震灾害,运用抗震设计理论知识,结合建筑工程空间结构实际,将地震灾害产生的破坏力降到最低的设计思路。研究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有助于加强整体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保障建筑工程能够有效地抵御地震灾害。
2、地震对建筑工程结构破坏的特点分析
研究地震对于建筑工程结构破坏的特点,结合经验规律制定针对性的抗震设计,进行科学有效防御,是非常必要的。根据以往地震作用下的工程实例,主要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2.1地震对结构体系破坏特点
情境一,房屋结构采用填墙框架,位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面内柱的上端一般发生剪切性破坏,外墙框架柱在窑洞处的会受墙下柱约束,发生短柱型剪切性破化;情境二,房屋采用填墙框架体系,底层未砌砖墙为敞开式时,底层会受到同样破坏;情境三,房屋结构采用底框体系,底层刚度柔弱,会发生严重破坏;情境四,房屋结构采用框架—抗震墙体系,破坏程度较轻。
2.2地震对地基破坏特点
高层建筑若在较厚的软弱冲击土层场地建设,破坏性十分明显;地基土液化地域,地基会出现不均匀沉降问题,以致引起上层建筑的倾斜或是损坏;在危险或不利地段建设的建筑工程,地基遭受破坏后房屋随之受损,且当建筑结构的基本周期接近场地自振周期时,破坏随共振效应加重。
2.3地震对构件形式破坏特点
地震发生时,在整个框架结构中,一般破坏程度柱重于梁和板;再者位于多肢剪力墙下的窗户下墙,一般会出现交叉或是斜向裂缝;而当混凝土柱配置螺旋箍筋时,即便层间移动最大角度,核心的混凝土还是保持良好状态,混凝土柱具备较大的抵抗能力。
2.4地震对刚度分布破坏特点
在刚度分布方面,地震时对于建筑结构由矩形平面布置的,同时抗力构件电梯井等具有偏心时,会发生扭转振动而加剧地震灾害;建筑结构采用三角形或是L型不对称的结构时,在同等地震级别下,也会发生扭转振动迫使地震灾害加重。
3、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设计方法
3.1平立面布置和体系设计
建筑结构的选型与具体平立面的布置,应作为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设计的重点工作,进行严格、详细、全面的把控。不仅要满足符合抗震概念的设计,还要满足国家抗震规范要求的抗震指标。具体来讲,主要设计好以下两点:其一,在建筑工程结构的立面与平面布置中,不应采用不规则的设计方案,要选用规则、对称的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建筑工程的立面以及纵向剖面都要保证均匀变化,谨防他们突变或是承载力突变情况。也就是说,平面设计中结构构件如柱墙梁等要做到左右对称布置,立面布置上柱墙时不能突变,稳定性与可靠性来源于简单。其二,在选择建筑物的结构体系上,要同时具备合理的地震效应传递途径与简明的计算图,还有良好的变形能力,抗震承载力,耗损地震能量,以及针对薄弱部位,要采取提高抗震能力的措施。同时,结构体系中要设计多道抗震防线,要分布合理的刚度与承载力,两个主轴方向保持动力特性相似,以免局部受力不均造成应力集中以及塑性变形集中的情况。直白的说,就是结构体系要明确的受力,科学的传力途径,不间断的传力通道,这样对结构设计的抗震性能提高很有作用。
3.2准确计算结构参数
针对各种结构参数的计算也是结构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将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各種结构参数,做出精准的计算,也是提升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重要方法,关系着最终建筑工程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提升。例如计算相关变形参数与墙柱梁板的承载力参数,这两项数据会影响到整体建筑物的稳定性能,需要提高重视程度。要保证各种结构参数的准确,可以通过各类先进的建筑结构设计软件,进行科学全面细致的计算分析,能加大计算参数的可靠性筹码,保障最终抗震性能。
3.3提高建筑物结构延展性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结构的延性同等重要于强度。建筑工程结构抵抗地震作用力的途径关键就是增加延性,形成非弹性形变完成的。要重点研究结构延性的角度来进行合理设计,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其一,要优选合适的“强柱弱梁”等塑性变形机构,合理设置柱截面与梁端配筋,来实现较大程度的弯矩值,因其能较为完美的达到建筑结构的承载力,促成延性效果;其二,要恰当设置各个建筑结构的构件,全面仔细处理各构件及其节点处,保证设计效果准确性;其三,要有效设计塑形转动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处理构造采用箍筋加密的方法进行,提升整体稳定性,不失为一种良策。
3.4优选合适的地基、基础和场地
要提前分析考察建筑场地类型,选择岩上地震稳定和能有利抗震的地带上,液化土、软弱土、河岸、非岩质土坡,以及边缘明显不均匀的边坡土层,要能避免就避免。不能避免就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场地劣质地质条件。这也是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最基本的常识,要严格贯彻执行。对于地基和基础来讲,设计统一结构单元的地基和基础时,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不可设置。粉土层与岩石地基,天然地基与人工桩基,都对结构抗震不利。常规6度设防外,饱和砂土与饱和粉土,都要对其进行液化判断,存在液化土层的,要采取措施减轻或是消除液化影响,以免地震造成整体建筑倒塌。
结语:
由于我国部分地区位于地震带上,而且其它区域也有发生地震的可能,如果建筑工程中不加入强抗震与防震的设计,就有可能酿成重大祸患。因此,我们必须按照以上研究,采用科学的建筑设计,合理的选择基地、坚实的建筑质量,满足人类最基本的安全需求,以防止人员重大伤亡与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1] 李义喜.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探究[J].江西建材,2017-08-30.
[2] 王泽峰.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江西建材,2017-06-30.
[3] 韦业.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7-06-02.
作者简介:
何祥龙,十堰市建筑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