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live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是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未来的生活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21世纪的小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教师们应该着重关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是每个教师的不懈追求。笔者主要基于教师教学角度从备课,课堂管理,教学方式三个方面浅析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现状
  信息技术学科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到: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信息技术这一学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课堂上,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缺乏主动探索学习的能力。仅仅对于“玩”的部分感兴趣,例如:浏览网页,电脑小游戏等。然而,随着学习阶段的不断上升,理论知识的不断加强,学生就会感觉枯燥,吃力,从而注意力不集中。同时一些教师的教学却没有随之而变化,从而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以及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访谈,笔者发现目前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的备课不充分
  备课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备课质量与课堂质量密切相关。在访谈过程中,大多数老师对上课前期的备课工作都不是很重视,只是根据教材内容顺序的准备一下,更有一些老师是直接使用网上下载的教案,对于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设计的准备是很缺乏的。信息技术教师通常都在就机房进行授课,通过联机或者投影仪演示操作,却很少制作和使用课件。
  (二)教师缺乏课堂管理能力
  课堂管理是教学活动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赫尔巴特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的抓住管理的缓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可见课堂管理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的实际中,课堂管理是否有效,深深地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很多时候教师往往缺乏相应处理能力从而导致课堂效率的低下。信息技术学科相较于传统学科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创造性的学科,面对课堂突发事件,教师缺乏相应的管理策略和智慧。
  (三)教师教学方式单调乏味
  在教学中,教师常常给学生提问回答和质疑的机会很少,很多教师都习惯于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讲授法或者演示法。这种单调讲授的风格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教师们并没有创设一定的情境,而是直奔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釆用大屏幕演示或者联机演示的方法呈现教学内容,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从而造成课堂效率低下。
  三、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了解学情,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主要应该从学生的了解、教材的解读和教学目标的确定着手。了解学生学情,每个年龄段的学生,不同班级的学生,各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了解不同学生的需要,摸清各阶段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知识基础、理解能力等因素。在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布置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任务让其完成。让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在参与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提出教学目标,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要准确,要符合学生实际,不可贪多求全,要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我们在备每一节课的教材时,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了解本课中有关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和运用。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了解学情的情况下,把握教学目标并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才能有效的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学习情境策略
  情境的创设必须以教学活动为内在需要,并与多种教学方法相配合使用,而且情境的选择一定要和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学生才能产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兴趣。信息技术课操作实践性强,给学生创设尝试、探究操作情境是非常必要的。有的学生自己通过上机操作就能得出答案的教学内容,教师不妨只做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先进行自我尝试,随后共同探究操作方法,最后教师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强调总结即可, 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该善于创设情境,掌握创设学习情境的技巧。教师适当地创设情境,可以是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而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创设的情境脱离了学生生活,则学生的重视程度会降低,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另外,即学即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即时看见自己的学习成果会激发出继续学习的愿望,学习兴趣因此也会提高。在教学时,采用即学即用的方法不但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可充分肯定学生的自身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三)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方式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主要的目标是通过课堂学习,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有兴趣地学;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情感教育等。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的,主动地去学习,教师不应仅仅采用讲授法和演示法,而须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成生师交流和生生交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很多,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任务驱动法教学,分层次教学,小组合作教学。任务驱动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围绕一个个典型的任务展开教学活动,它要求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分层次教学法:面对学生的差异,教师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地尊重每一位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励和帮助他们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扩展与提高。小组合作教学法:改变原有的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每种方法的使用并不是适合任何一堂课,在教学设计时,应该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课程内容为依据,精心设计与选择。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该堂课都应该体现教育目标,充满美感和智慧,与学生共鸣,使其在现实环境与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主动探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达到科学素质的提高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的目的。
  四、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也会逐步完善起来。在该文中笔者仅仅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从:备课,课堂管理能力以及教学方式三方面浅析了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笔者深知,影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的因素还有诸多方面,比如评价机制,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等都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课堂上,教学活动实质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信息技术,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是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但是只有引导得当,主角才能更加精彩地在课堂上展现风采。因此,笔者也热切期盼任课教师能够更新教育理念,全身心地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黎奇.新课稈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昔都师范人学出版社,2010
  [2]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3]曹国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50)
  [4]宋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性探索[D]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堂教学关键在于创设情境,以“情”和“境”培养学生兴趣为着手点。美术课堂利用情境教学创建不同的情境氛围和各种模拟情境,从而引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走进生活,引导学生自发性的探讨学习。作为新课程标准下的现代基础美术教育,是以美术教育为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为终极目的。通过多元情境,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热情,使学生在探究、合作、整合生活经验的活动中体验美术创作乐趣,教师并给予积极鼓励
摘 要:小学阶段是人生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心理健康与否将严重影响到成年期的行为表现,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和谐;活力;评价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存在严重失衡和错位的现象屡见不鲜,因各种心理障碍而产生的过激行为,给教育者敲响了警钟。据有关研究报道:我国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升学率,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重视上,仅仅只关注学习的形式,没有让学生深入的去理解和创新所学的知识。在素质教学新形势的促进下,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进行深
在教学实践中,“课外古诗词背诵”这一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最大的开发和利用。其实,中华古诗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通过对古诗词的背诵,可增强积累,提高语感,让学生受到文化和审美的熏陶。如何用好课外古诗词背诵”?  一、培养兴趣,别出心裁“读”诗词  古诗词的学习关键在于“读”,从读的方法入手,别出心裁,读出兴趣,读出韵味,读出诗情画意。  (1)设置意境,提高传统朗诵水平。在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