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就地城镇化的思考

来源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kuik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一条新路。在推进就地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尊重民情民意,打牢就地城镇化推进基础;加强载体建设,搭建就地城镇化平台;培育扶持产业,增强就地城镇化发展动力;推进优质资源下延,提升就地城镇化品质;注重生态环保,提高就地城镇化发展质量;加大农民培训,激发就地城镇化活力。
  关键词:巴中 就地城镇化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5.03.17
  文章编号:1009-6922(2015)03-67-03
  据资料显示,2013年巴中市城镇化率仅为35.9%,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要到2020年实现城镇化率50%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巴中如何在农业人口多、农业效益低、农村底子薄的现实背景下,走出一条具有巴中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值得思考。
  一、巴中推进就地城镇化的现实意义
  目前,城镇化的具体模式主要有异地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两种。异地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大量集中向大中城市或发达地区城市流动、迁移的城镇化模式;就地城镇化则是指农民就在原住地一定空间半径内(县域尺度范围内),依托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就地城镇化是一种既不离土又不离乡的城镇化,所以也被称为“家门口”的城镇化。
  (一)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近年来,巴中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从城乡居民收入来看,去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09:1,差距仍然较大;从城乡基础设施来看,新城、特色镇、农村新型社区设施配套还不完善,就地吸纳、消化、转移劳动力的能力还很弱;从城乡公共服务来看,农民养老、医保、低保等社会保障与城镇居民仍有差距。究其根源,在于城乡有别的“二元”体制。就地城镇化通过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产权制度改革等破除城乡有别的“二元”藩篱,农民享有与市民一样的待遇。同时,就地城镇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差距逐步缩小,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
  (二)降低城镇化成本
  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测算,我国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约10.6万元。巴中要在2020年实现城镇化率50%的目标,全市约130万人需要市民化,粗略计算,市民化所需公共成本约1378亿元,财政压力巨大。此外,进城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市民化过程中需自行承担的个人生活成本,仅购房一项就为10.1万元/人,成本之高可想而知。就地城镇化则可降低城镇化的成本。首先,人口集中居住便于统一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既提高资源的集约利用化程度,又节约资金;其次,农村人口对能源的消耗只有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在节能环保方面能节省不少开支;第三,小城镇的房价、菜价等物价水平较低,极大地缩减了个人生活成本。
  (三)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
  巴中作为传统劳务大市,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超过113万,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一是农村发展“主力军”缺位,发展速度滞缓;二是宅基地空置、耕地抛荒,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三是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在生活、心理和安全等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就地城镇化,盘活土地资源,激活生产要素,加速产业发展,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同时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家庭得以照顾、亲属关系得到维系,安居乐业两相宜。
  二、巴中推进就地城镇化的有利条件
  (一)全面深化改革为就地城镇化提供了重大机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这就意味着我国的新型城镇化要走的是一条城市群与就地城镇化并举的道路。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全国不再新建千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而要发展以省会为中心的区域性城市群,同时推进以县、市为基础的就地城镇化。从政策导向上来看,就地城镇化已成为我国未来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方向之一,随之而来的土地、金融等优惠政策为各地就地城镇化的推进提供了重大机遇。
  (二)农民的认同支持为就地城镇化提供了直接动力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对亲人、土地具有难以割舍的乡土情结,不太乐意迁往竞争激烈、人情味淡薄的大城市。在原有的居住地,农民可以享受着城镇较低的生活成本,感受着轻松和谐的邻里氛围,听着熟悉的乡音,呼吸着新鲜空气,听着鸟儿叫,闻到花儿香,喝着纯净的山泉水,吃着自家种的绿色蔬菜,生活惬意舒适。尤其是近年来,巴中市各级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农村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及文教卫生通信等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民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不再像以前那样强烈。2012年,据对全市需迁建的41.4万户农民调查统计,有28.9万户选择在中心村、聚居点新建住房,约占70%。这些社会人文因素决定就地城镇化是一条农民很认同的城镇化新模式,符合农民实际要求和发展愿望。
  (三)“巴山新居”建设实践为就地城镇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近年来,巴中市借秦巴山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实施之机,大力推进“巴山新居”建设,以中心村、聚居点以及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为载体,积极打造农村新型社区,有序引导农村居民向社区集中,推动服务设施向社区聚集,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例如平昌中岭村聚居点,该村是平昌县首批“巴山新居”建设点。聚居点内一幢幢新房依山坐落,错落有致,水泥路、石板路连通新居院落;农家超市、农家书屋、健身休闲广场、便民服务室、卫生室、幼儿园、公交站台等配套设施齐全;建立“政府主导、群众主体、村民自治的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机制,成立了社区物业管理协会、社会治安巡逻队、义务抢险突击队等;农民通过流转土地、就近在引进的企业成都翼展公司和广东温氏公司里务工,依托乡村旅游兴办农家乐等增加收入。中岭村聚居点的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他们就是“住在城市里”。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巴山新居”工程获得了老百姓的肯定,写入了四川省委十届三次会议的决议和省委省政府2014年1号文件,为今后全市就地城镇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推进巴中就地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从宏观政策层面、现实选择等因素看,巴中市开展就近就地城镇化可谓正当其时,在推进就地城镇化的过程中应当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尊重民情民意,打牢推进就地城镇化的基础
  就地城镇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意义深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在推进过程中,地方政府既要有高昂的工作热情,又要尊重民情民意、保护民利,将农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农民同不同意作为第一原则,引导农民向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决不能把就地城镇化建设搞成违背群众意愿的长官意志工程和政绩工程,强迫农民“农专非”、“洗脚上楼”。同时,在推进就地城镇化过程中还要有严谨的科学精神,因地制宜,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宜城镇则城镇、宜乡村则乡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切忌“一刀切”。例如在平昌县驷马镇创举村、南江县东榆镇槐树村等一些资源条件较好、有一定的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顺势而为,适当引导农民就地城镇化。坚决避免为追求城镇化率,不顾经济社会发展客观情况,盲目推进就地城镇化建设现象发生。
  (二)加强载体建设,搭建就地城镇化平台
  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是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小城镇是连接城乡的重要节点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城市之“尾”,是农村之“首”,能为推动就地城镇化提供广阔的空间。要根据巴中“四级城镇体系”的建设构想,突出抓好全市40余个重点镇及180余个乡场建设,尤其是正直、白衣、柳林等重点镇建设。要树立“镇当城建”的理念,突出特色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大力发展镇域经济,提升城镇的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同时,以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作为抓手和切入点,使广大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就地城镇化。在全市规划建设的180个中心村及2380个聚居点中,可选择一些条件成熟的中心村和聚居点设立农村新型社区,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在社区建设进程中,坚持政府引导、规划先行、群众自愿、社会参与的原则,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延伸公共服务,创新管理体制,着力建设生产现代化、设施城镇化、服务社区化、生活市民化的新型社区,增强社区吸引力和集聚力。
  (三)培育扶持产业,增强就地城镇化发展动力
  就地城镇化建设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有了产业,才能创造出就业机会;只有产业兴旺了,才能有财力让农民享受较为优质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真正由农民变成市民。一方面各地政府要依据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产业空间布局安排(南部盆周丘陵商贸、化工综合经济发展区,北部盆周山地旅游、加工工业综合经济发展区)积极引导小城镇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经济、区位、地理、人文、资源等优势,扬长避短,念好“特色经”,面向市场需求,尽快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产业带动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已经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的小城镇,不断发展壮大,真正形成有广泛影响、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三,对于已经有产业基础的城镇,还需要“未雨绸缪”,在产业的持续性上做好“文章”,对于一些能源耗费量高、环境污染大的传统产业要积极转型升级,使其朝着集约化、环保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只有产业兴旺发达,就地城镇化才有生命力。
  (四)推进优质资源下延,提升就地城镇化品质
  就地城镇化的目的是要让农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享受到和城镇居民一样的优质资源,缩小地域差别、城乡差别。因此,我们在加强城镇住房、交通等“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城镇教育、卫生、文化等“软件”建设。但巴中作为老边穷地区,教育、卫生、文化等优质资源较少,且带动能力不足。所以,必须另寻出路,从外部想办法,像抓项目引进一样抓“软件”引进。例如,兴文经济开发区引进成都棠湖控股集团与棠外教育集团投资兴建巴中棠湖外语实验学校,让周边乡镇学生在最亲的地方上最近的名校;引进北京中润弘利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巴中市第一人民医院,这是巴中市第一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将有效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为此,各级政府要进一步从政策导向、舆论导向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鼓励、吸引全国各地名校、名医院等到县区甚至镇上“落户”,与当地学校、医院联合办校、办医。这既能缓解大中城市过重的功能负担,又可使就地城镇化的农村人口实现了住在小城镇上也能享受到城市优质资源,圆“城镇化梦”。
  (五)注重生态环保,提高就地城镇化发展质量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强调生态文明、绿色低碳等发展理念,实质是更加注重城镇化质量的提升。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巴中一张醒目的“名片”,但各地在推进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环境保护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如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形成的环境污染、人口集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工业和养殖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个别地方曾经清澈见底的溪流如今变成臭气熏天的污水沟;曾经蓝天白云的碧空变成而今灰天黑云……这样的城镇化要来何用?就地城镇化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必须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把生态优先理念融入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尽可能减少城镇化发展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让城镇融入大自然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真正让“生态绿色”成为巴中城镇化的鲜明特色。
  (六)加大农民培训,激发就地城镇化活力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不仅表现为人们就业方式非农化,还表现在生活方式城镇化和思想观念现代化等方面,可以说是“农村生活”的一次“根本”之变。当前,巴中市农村人口的素质与受教育水平与当前的社会变革尚不适应。在推进就地城镇化的过程中,为了让农民尽快适应城镇生活,更好地完成其“角色转化”,亟需加大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如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农民转岗培训、创业培训等,提升就业技能;加强文化馆、图书馆和文化站、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引导村民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成立“市民学校”,举办专题讲座、文化演出等,让农民接受城市的文明洗礼,使其在价值观念、言行举止、消费休闲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生活方式更加健康文明。只有农民的素质有了全方位的提升,巨大的农村人口压力势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加快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增添活力,就地城镇化的路子才能走得更快、更稳。
  参考文献:
  [1]何政.就地城镇化要传承农耕文明[EB/OL].http://finance.sina.com.cn/hy/20140705/094219617126.shtml.
  [2]章轲.巴中、陵县、华坪:家门口的城镇化[EB/OL].http://www.yicai.com/news/2014/07/3990918.html.
  [3]由之.巴中市探索贫困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有效实现形式[EB/OL].http://bz.newssc.org/system/20140312/001355732.html.
  [4]社科院.农民转为市民人均公共成本约13万元[N].新京报,2013-7-31(B1).
  [5]周棉武.推动资阳市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思考[A].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科研处.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新型城镇化—2014年川渝蓉党校系统科研合作会大会交流论文汇编[C].成都:成都市委党校出版社,2014.
  [收稿日期]2015-04-07
  [作者简介]曹蓉(1982-),女,四川广元人,硕士,中共巴中市委党校综合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责任编辑:杨静
其他文献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科学判断当前经济形势,通过着力调结构、强改革来缩小差距,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等来挖掘经济增长新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向“双中高”迈进。结合十八大以来中央系列会议、宏观调控措施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对当前上饶经济现状描述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原因剖析基础上,要贯彻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战略思想和经济新常态理念,需要围绕主导产业做文章,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挖掘
期刊
摘 要:行政诉讼相对集中管辖在改善行政审判“两高四低”困局、推进依法行政、提升司法权威和公信力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并取得了相当成效,但是试点中反映出的问题和缺陷也说明该项制度由于未能全面突破现行司法体制,因此也难以彻底避免行政干预。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和制度性缺陷,要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改革动力;充实审判队伍,提高业务技能;落实经费保障,健全内部配合;强化便民举措、进一步落实司法为民;加强质量评估,落实
期刊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江苏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总量上,江苏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49.2亿元急剧扩张到了2017年的85900.9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相应年份的6.8%逐步上升到了10.4%,一直处于全国生产总值排行榜的前三甲。速度上,江苏在1978—2017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高达12.4%,高于全国9.6%的平均增长率2.8个百分点,且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经济总量的高速
期刊
摘 要: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深刻剖析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找到了促使资本主义发展的伦理道德动力。通过辩证分析马克斯·韦伯的研究成果,提出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就在于正确处理“三对关系”,即自律与他律的关系、物“得”与道“德”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全方位、有重点的公民道德建设路径。  关键词:马克斯?韦伯 新教伦理 道德建设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客观识别房地产风险影响因素,科学评价房地产市场风险,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围绕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这个前提,挖掘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房地产开发风险、融资风险、价格风险、库存风险、城市环境风险五个维度科学构建房地产风险指数,并对35个大中城市的房地产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运用综合指数测度风险可对
期刊
[摘 要]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全面深化国有经济改革的重心,而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本轮全面深化国有经济改革的焦点,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约束地方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因素依然是体制机制,突出表现在国有资本管理体制与企业自主经营权之间的冲突。以南京市江宁区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实践探索为样本,发现深化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发展须着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期刊
摘 要:电子商务作为当今社会发展最前沿、最活跃、最具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要正确面对乐山市市中区发展电子商务的困难和挑战,抓住市中区发展电子商务的优势和机遇,整合资源,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要扶持发展电子商务,找准支撑点、着力点、关键点,做强支撑,集中集聚发展。要融合创新,积极探索电子商务的多种模式和发展趋势,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期刊
[摘 要]后现代女权主义者批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具有父权制的色彩和局限。在后现代女权主义者蒲乐安看来,作为马克思主义继承者的毛泽东同样存在上述问题和局限。蒲乐安认为,毛泽东早年将妇女解放问题放在首要地位,而在转向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以后,性别问题开始从属于阶级问题,毛泽东对妇女问题的关注趋于一般化。通过对毛泽东妇女思想这一中国妇女解放实践的理论成果进行分析和思考,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即对女性问题的当
期刊
[摘 要]中国企业遭遇各类贸易壁垒的同时出口边际持续扩张。本文基于技术创新的视角,系统梳理了不同贸易理论体系中贸易壁垒对于出口规模的影响逻辑,并结合新新贸易理论测算出1995年至2014年中国的出口边际。出口产品种类经历了“倒U型”的变化轨迹,密度边际持续扩张,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广度边际稳定收敛,密度边际波动显著。中国对外贸易长期以来“以量取胜”的战略在现实中遭遇了越来越多的困境,结合特征事
期刊
摘 要:夹江必须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主动担责、主动作为,在经济平稳运行中实现发展动力由产能扩张向创新驱动转化,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基于此,以夹江为基点,从动力转换这个内因变化入手,把经济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聚集在转型升级上,在积极改造传统动力、加快培育新型动力中去实现动力转换,打造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关键词:新常态 县域经济 转型升级 动力转换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B doi: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