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标志物阳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临床观察

来源 :右江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hon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抗结核药物对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80例HBVM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分为HBsAg阳性组和HBsAg阴性组,每组40例,经HBsAg抗结核治疗后观察两组肝功能损害的情况。结果 HBsAg阳性组患者肝损害发生率
  较HBsAg阴性患者明显增高(P<0.01)。结论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可能与用药前肝脏病理损害严重有关。应选用肝损害小的药物并积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范。
  【关键词】 肺结核;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化学治疗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4-0417-02 中图分类号:R 521.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4.018
  
  由于流动人口增多和药物治疗不彻底等原因,我国结核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同时我国乙型肝炎发病率较高,部分结核患者常常合并有乙型肝炎,而抗结核药物对于肝脏有不同程度的损害,部分患者因肝功能损害严重而影响全程规律化疗。为了解HBsAg阳性和阴性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后肝损害的发生情况,我科从2006年至2009年对40例HBsAg阳性和HBsAg阴性的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情况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肺结核患者诊断参照2000年第六次中华医学会全国结核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肺结核诊断标准[1],均符合肺结核的诊断根据乙肝表面标志物将患者分为HBsAg阳性和HBsAg阴性两组,每组40例。HBsAg阳性组男30例,女10例,年龄(48.7±22.4)岁;HBsAg阴性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47.2±23.6)岁,两组治疗前肝功能检查提示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球蛋白(G)均正常。两组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观察内容 观察并比较两组ALT升高>40 U/L,DBIL升高>6 mmol/L的情况。
  3.治疗方法 抗结核治疗方案采用2SHRZ(E)/4HR。药物剂量:链霉素(S)750mg,肌肉注射,1次/d;异烟肼(H)300mg,1次/d;利福平(R)450~600mg,1次/d;比嗪酰胺(Z)1 250 mg,1次/d。抗结核治疗后每半月检测肝功能1次。对40 U/L130 U/L,TBIL增高,立即停抗结核治疗,改用对肝功能损害较小的药物(如力克肺疾、利福喷丁、乙胺丁醇、链霉素),并加强护肝治疗。均给予高糖、高蛋白流质饮食,应用多种维生素及保肝药物,防止过度劳累,绝对禁酒。常规给予能量合剂、B族维生素,维生素E、大剂量维生素C(5 g/d)及甘利欣(30ml/d)。
  4.统计学处理 观察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治疗效果 80例肺结核患者均完成抗结核治疗,发生肝损害的患者经过更改抗结核药物和护肝处理能够完成标准疗程治疗,无肺结核治疗失败病例。
  2.两组肝功能损害比较 在治疗期间,HBsAg阳性组发生ALT升高(>40 U/L)23例(57.5%),其中有3例ALT升高>130 U/L;合并DBIL升高(>6mmol/L)12例(30%)。HBsAg阴性组4例(10.0%)ALT升高>40 U/L,1例(2.5%)合并DBIL升高,未出现ALT升高>130 U/L者。两组两个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HBsAg阳性组ALT、DBI升高人数较阴性组多。见表1。
  
  讨论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是标准抗结核化疗方案中的一线抗结核药物,其杀菌机制为分别对细胞内、外,繁殖期、静止期的结核杆菌产生杀灭作用[2]。但这些药物都会对肝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尤其在治疗的初期(一般为几周内),部分患者可出现ALT升高、黄疸等,大多患者为一过性的无症状的转氨酶升高,不需停药可自行恢复。对HBsAg阳性患者情况则不同,乙型肝炎使肝脏处于持续感染过程中,但大部分患者肝功能也表现为正常,这是因为肝脏代偿能力强的缘故,但肝炎造成的肝功能损害可使药物在肝脏中的清除率下降,肝药酶活性下降,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减弱。这些因素均导致药物清除变慢,生物半衰期延长,游离药物浓度增高,从而增加了药效和毒性[3]。
  本研究中HBsAg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损害发生率为57.5%,而HBsAg阴性者的肺结核的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仅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HBsAg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对强化抗结核化疗药物耐受力差,这与蒙志好等[4]报道相似。现阶段研究表明,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发生机制可能为[5]:①药物的细胞毒性直接损害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坏死,如异烟肼可导致的药物性肝炎。②药物本体及代谢产物干扰或阻断肝细胞的某项重要代谢途径或胆汁排泄功能,间接引起肝细胞损伤:如利福平、吡嗪酰胺等能引起的肝细胞变性坏死。③原有肝脏疾病时,药物代谢异常,影响了药物的代谢与清除。④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可因竞争肝微粒体酶的作用位点,而影响药物的代谢过程。
  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肝损害时,如果只是轻微的转氨酶升高一般不停药,因为停药可能增加分支杆菌的耐药性。为减少肝损害,保证结核病患者顺利完成化疗,在抗结核治疗前应仔细检查患者肝功能和乙肝表面标志物,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对于HBsAg阳性者要常规给予护肝治疗,对于处在病毒复制阶段或肝功能异常患者,应选用无明显肝损害的药物,一旦发现药物性肝损害要及时停药并加强护肝治疗,待肝功能恢复后再依次给药。做到早期预防,降低药物性肝炎的发生率,提高结核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2):70-74.
  [2]郭 虹,李 环,李淑芬,等.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7(2):159-161.
  [3]李 爽, 丛登立.护肝片防治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2X):73-74.
  [4]蒙志好,杨日耀. 抗结核药对HBVM阴性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28(3):376-377.
  [5]金 震. 抗结核药物肝损害150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1):96-97.
  (收稿日期:2010-05-24 修回日期:2010-07-03)
  (编辑:崔群飞)
其他文献
抑瘤基因与骨肉瘤应明,综述,吴岳嵩,李光业,审校致癌过程是某类基因的积累和突变,人类肿瘤中的15%~30%可发现这种肿瘤基因的激活。而近来的研究发现,正常细胞分泌的多种可溶性因子能抑制瘤
先天性髋脱位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分析王光元,段德春,赵凤仙作者1989年~1995年手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27例(28髋),股骨头骺有不同程度缺血性坏死的病例有5例(5髋)术后分析和讨论。1临床资料来
本文介绍发了我们在AO张力带钢丝基础上改进的交叉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手术及后自理方法。采用CTBW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39例,术扣半年完全恢复政党8例稍小于下小于15&#176;,术后
感觉小体退变与神经再支配的研究进展王金武综述范启申审校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与重建也有了很大发展,在运动神经终板再生的基础上,又对感觉神经再生进
髋臼骨折戴力扬周维江髋臼骨折是一种十分严重的髋部创伤,可由骨盆骨折时耻骨、坐骨或髂骨骨折而波及髋臼〔1〕,也可由髋关节中心性脱位所致。对于髋臼骨折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骨
老年骨质疏松增生导致膝关节内游离体25例报告沈志鹏刘晓平张云昌王本堂周银李兆荣⒇老年骨质疏松关节内增生形成游离体致关节内交锁疼痛,因游离体位置不固定又称关节鼠。给手术
目的探讨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6例应用AF内固定系统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体征、X线片和CT片。结果56例患者椎体前缘高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的国内近展谷汉章,综述,李承球,审阅人类自30年代认识腰椎间盘突出症以来,至今已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有关腰腿痛的基础学科知识和临床经验。形成了许多种公认有
摘要 目的 探讨尿毒清颗粒在早期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8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随机分成A组40例和B组40例,A组予饮食管理、纠正糖代谢紊乱、控制血压、调脂等处理,B组在A组基础上予口服尿毒清颗粒,5g/次,每天3次,检测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肌酐(scr)、总胆固醇(TcH)、甘油三脂(TG)、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等指标。
提出一种以AT89C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异步电动机无功功率智能补偿装置,给出单片机控制系统硬件电路结构图、控制软件框图及其实现方法。该装置可实现无功功率自动跟踪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