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历史课程新标准的颁布,越来越明确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应遵循高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规律,注重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已经突显出现代教育的基本观念:怎样培养生存能力?就是使每个人面对社会的变化发展,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具备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并感情丰富和充满人性,与人、自然关系协调,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 课程新标准 文本 人文素质 学习激情 创新能力
2012年新课程深化改革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倾向,强调历史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让学生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解题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迫在眉睫至关重要的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深切领悟到立足文本,落实知识和能力是历史老师始终要把握的宗旨,是促使学生提高历史素养最根本的途径。
一、精心备课设计,做好课后反思
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就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把“教本”变为“学本”,大幅减少“灌输” 行为,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在实践中摸索、体会课改理念。新课改提倡在课内外开展以探究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因此可用新的教学程序: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提出初步方案——提出猜想或假设——实验或验证——学生间交流评价。一般而言,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以学生的知识储存为背景;问题富有一定挑战性;为大多数学生感兴趣;并具有一定开放性和有一定思维容量。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所以说:教学反思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它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反思中成长,以反思促进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因此,通过他人反思和自我反思两种方式来不断审视反省督促自己创新发展,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二、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历史方法
历史课程改革存在的一股“浮躁现象”——“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学生还没有学习基本历史知识就过度地采用探讨(辩论)活动、参与式小组活动、课堂历史短剧(历史人物扮演)、观看历史影像资料、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资料或提前准备学习内容等探究学习的倾向。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这种看似热热闹闹,课堂很是活跃的表象背后,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应该学到的基本历史知识,也就无法真正地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所以,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把知识点落实到书上,逐步形成知识框架。
同时,还要增强对新情境试题的适应能力,坚信立足基础就能有效应考。课堂教学应该立足文本,充分挖掘和利用课本中的史料等资料,使课本成为真正的学习材料,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说明问题以及论证观点的“近水楼台”。
三、分组多样化,注重实效性
新课标要求“学会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交流思想、合作学习”,改变单一个体的学习方式。广大教师正把这一理念付诸于教学实践,但却存在不足:其一,单纯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而且分组方法单一,总是规定前后左右4位同学一组,不顾学生是否愿意。其二,每节课的容量较大,给学生真正讨论的时间太少。学生往往抓不住中心问题,表面热烈,但实际上并没有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样,学生间的合作就徒有虚名,流于形式,学生也就很少能达到课标中要求的“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别说自己探究来解决问题。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时,要注意实效性,分组时可以考虑学生的意愿、性格特点等,可让学生自由组合。为了讨论便利,上课可以重新排座位。分组讨论探究时,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并作为平时评价成绩,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又更具有实效性。
四、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方法
新课改提倡“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参与者,因此只有创设民主自由的空间,学生才能敢说。作为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所说内容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允许学生迟疑犹豫,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允许学生有一个消化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有利于学生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新课程教材中有大量的文献资料、摘录、地图和照片等等,这些材料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让学生立足文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讲“军机处”时,有“清代军机处值房”这幅插图,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图中看出军机处机构简单,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皇权的强化,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这样学生从课本中发现问题,再到课本中解决问题,不仅落实了基础知识而且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渗透和提高,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我们必须以历史课标为指南,以历史教材为依据,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出发,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运用评价杠杆,调动师生的共同积极性,才能搞好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才能在教学中渗透和提升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能力,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6.
[2]《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3]赵亚夫.《历史教学论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0.
[4]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作者单位:浙江瓯海中学)
关键词 课程新标准 文本 人文素质 学习激情 创新能力
2012年新课程深化改革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倾向,强调历史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让学生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解题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迫在眉睫至关重要的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深切领悟到立足文本,落实知识和能力是历史老师始终要把握的宗旨,是促使学生提高历史素养最根本的途径。
一、精心备课设计,做好课后反思
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就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把“教本”变为“学本”,大幅减少“灌输” 行为,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在实践中摸索、体会课改理念。新课改提倡在课内外开展以探究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因此可用新的教学程序: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提出初步方案——提出猜想或假设——实验或验证——学生间交流评价。一般而言,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以学生的知识储存为背景;问题富有一定挑战性;为大多数学生感兴趣;并具有一定开放性和有一定思维容量。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所以说:教学反思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它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反思中成长,以反思促进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因此,通过他人反思和自我反思两种方式来不断审视反省督促自己创新发展,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二、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历史方法
历史课程改革存在的一股“浮躁现象”——“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学生还没有学习基本历史知识就过度地采用探讨(辩论)活动、参与式小组活动、课堂历史短剧(历史人物扮演)、观看历史影像资料、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资料或提前准备学习内容等探究学习的倾向。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这种看似热热闹闹,课堂很是活跃的表象背后,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应该学到的基本历史知识,也就无法真正地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所以,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把知识点落实到书上,逐步形成知识框架。
同时,还要增强对新情境试题的适应能力,坚信立足基础就能有效应考。课堂教学应该立足文本,充分挖掘和利用课本中的史料等资料,使课本成为真正的学习材料,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说明问题以及论证观点的“近水楼台”。
三、分组多样化,注重实效性
新课标要求“学会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交流思想、合作学习”,改变单一个体的学习方式。广大教师正把这一理念付诸于教学实践,但却存在不足:其一,单纯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而且分组方法单一,总是规定前后左右4位同学一组,不顾学生是否愿意。其二,每节课的容量较大,给学生真正讨论的时间太少。学生往往抓不住中心问题,表面热烈,但实际上并没有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样,学生间的合作就徒有虚名,流于形式,学生也就很少能达到课标中要求的“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别说自己探究来解决问题。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时,要注意实效性,分组时可以考虑学生的意愿、性格特点等,可让学生自由组合。为了讨论便利,上课可以重新排座位。分组讨论探究时,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并作为平时评价成绩,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又更具有实效性。
四、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方法
新课改提倡“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参与者,因此只有创设民主自由的空间,学生才能敢说。作为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所说内容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允许学生迟疑犹豫,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允许学生有一个消化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有利于学生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新课程教材中有大量的文献资料、摘录、地图和照片等等,这些材料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让学生立足文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讲“军机处”时,有“清代军机处值房”这幅插图,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图中看出军机处机构简单,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皇权的强化,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这样学生从课本中发现问题,再到课本中解决问题,不仅落实了基础知识而且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渗透和提高,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我们必须以历史课标为指南,以历史教材为依据,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出发,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运用评价杠杆,调动师生的共同积极性,才能搞好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才能在教学中渗透和提升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能力,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6.
[2]《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3]赵亚夫.《历史教学论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0.
[4]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作者单位:浙江瓯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