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方寸 盛世风景

来源 :珠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been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圣缘博艺坐落的吉大情侣路一带,闹中取静,它于2013年对外开放。这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高质量的艺术展览,和对艺术家和艺术品的持续性关注和以馆藏珍品展示为重心,同时,也主要以展览为单位与艺术家合作。在圣缘博艺宽敞的展馆内,外头的喧嚣可以轻易屏蔽,内部的展览空间给人别有洞天之感。在这样的空间里,日子在悠长的回响中度过。而那些来自遥远岁月的物件——鼻烟壶,历经百年洗礼,秉承着传承的力量,仍不畏时间的阻隔,穿越时空而来。
  走进圣缘博艺的鼻烟壶展览,仿佛随着那些工艺精湛的鼻烟壶穿过百年前的大街小巷。我们好像从中可以看到《红楼梦》的晴雯拿着一个金镶双扣金星玻璃的扁盒,用指甲挑了些嗅入鼻中,用鼻烟来治疗感冒;看到《茶楼》里小丁宝掏鼻烟壶的细节;仿佛能看到内画大师笔下的过往,细腻绵润,能带给人们一种久违的感动,这是有温度的艺术。在这些静态的鼻烟壶里,能令人忆起曹雪芹的烟云旧金陵,老舍醇厚的北平味儿。鼻烟壶,集书画、雕刻、镶嵌、琢磨等技艺于一身,是中国艺术的缩影,也将喧闹的过往一帧帧定格在鼻烟壶工匠安适恬淡的心性里。
  传世工艺
  吸鼻烟的习惯最早由传教士带入中国。始于明朝,盛行于清代。鼻烟是在研磨极细的优质烟草末中,掺入麝香等名贵药材,并在密封蜡丸中陈化数年或者数十年而成。顾名思义,鼻烟的使用方式是直接吸闻,不同于其他烟草用品是点火后才吸闻,只有优质的烟草会拿来做鼻烟。正如同烟草的种植和使用方式,是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经由海员和传教士传播到世界各地的鼻烟制作和使用,也是以类似的方式和途径,逐渐在全世界流行起来的。只是世界各地的民族再依其各自的喜好以及生活习性,掺以不同的香料制成不同气味的鼻烟。例如我国的鼻烟壶使用者就青睐茉莉花与鼻烟掺在一起的味道,既清香又馥郁。
  鼻烟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在中国的。 清朝赵之谦在其《勇庐闲诘》中提到,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为进行传教活动,曾将鼻烟、自鸣钟、万国图等礼品进贡给皇帝,但在现存明代宫廷档案“利玛窦所献方物”的名单中未见鼻烟的记载。鼻烟英文为snuff,意大利文为tabacco da fiuto,传入中国时中文称“士那富”“士拿乎”“西腊”“布露辉卢”等,均为外来语的译音。一直到了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年),雍正皇帝才根据鼻烟是用鼻子吸闻之烟草制品,将其命名为“鼻烟”。自此,鼻烟正式有了中国名字。
  清代,无疑是中国鼻烟的黄金时代,虽然对鼻烟壶的开始制作时间有不同的意见,但对于鼻烟和鼻烟壶的流行始于清朝康熙时期,是国内业界专家公认的。康熙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南巡,在江宁(今南京)接受了西方传教士毕嘉等人的众多贡礼中就有鼻烟。初到中国的欧洲达官显要、国内的文武大臣觐见皇帝时,也经常以鼻烟作为贡品。赵汝珍所编著的《古玩指南》中特别描述了清代鼻烟的流行程度“无论贫贱富贵无不好之,有类于饮食睡眠,不可一日缺其事。几视为第二生命,可一日无米面,而不可一日无鼻烟。可一日不饮食,而不可一日不闻鼻烟。”鼻烟壶自然成了随身携带之物。


  鼻烟是舶来品,鼻烟壶却是地道的中国发明。鼻烟壶最早的雏形只是一个小小的方盒,传教士喜欢在鼻烟盒上用珐琅彩绘制西洋人物与花卉。 这种画风就此被延续下来。因为鼻烟易潮,为更妥善保存,一种入口小,能阻隔湿气的器形诞生了。随之实用功能转向艺术欣赏,在能工巧匠的培育下,鼻烟壶有了绝对“中国创造”的美学形态。
  据史料记载,康熙皇帝不单单是为了使用鼻烟方便才下旨生产鼻烟壶,其多半是为了赏玩的喜好。他不先从中国扬名世界的瓷器着手,反而迷上欧洲色彩缤纷的玻璃,认为玻璃盛装鼻烟最合适,一方面可以很容易知道鼻烟的存量,另一方面可以欣赏各式各样的色彩玻璃壶。他于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在北京养心殿造办处聘请欧洲技师设立了玻璃厂,首先烧制出御制玻璃鼻烟壶。这样一来,玻璃厂就在身边,康熙可就近监制指导和先睹为快,如果由瓷鼻烟壶开始,瓷器官窑远在江西景德镇,康熙就不便亲自指导制作。鼻烟壶的材质,一般以瓷、铜、玻璃、玛瑙、象牙、琥珀为主,珐琅因进口原料,价格不菲,也只在康雍乾三代被使用较多。乾隆年间,李调元的《南越笔记》记载了鼻烟和鼻烟壶在广东流传的情况,广州对外贸易的繁荣,还促进了彩绘瓷鼻烟壶和画珐琅鼻烟壶的发展。珐琅,即景泰蓝,是中世纪从两河流域一带、经由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一种波斯工艺。这项工艺传到中国,从明朝以来不断地在精进改良,并且融入中国文化特色。珐琅的稀有,也导致珐琅彩材质的鼻烟壶至今价格高昂。
  2017年在圣缘博艺进行的馆藏鼻烟壶展内,就有幸能见到乾隆年间制的珐琅材质异域风格的鼻烟壶,一面是肌肤饱满粉嫩的西洋女子和“liberty”一词,另一面是西洋钟表,有种跨越时代的质感,画面也更加柔软。因珐琅是较硬的墨料,粉彩要在珐琅上慢慢推开,需要极精细的技艺。可见,乾隆年间的珐琅烧制技术已趋成熟。
  清代皇帝也总命匠师打磨精品,将御制的鼻烟壶赏赐给大臣或作为礼品馈赠给外国使节,作为契机之一,鼻烟壶逐渐从天子手中,流入民间。在《十八世纪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中记载,当时的罗马教皇使节铎罗曾获得康熙赠送的一件水晶鼻烟壶。


  康雍乾三位皇帝中,康熙喜花卉,雍正喜黑,乾隆则来者不拒。鉴于这位皇帝对美学的“百搭”思维,乾隆年间的鼻烟壶得到空前发展。不同时期的鼻烟壶制作工艺各有特色,例如康熙时期,画珐琅彩鼻烟壶以铜胎、玻璃胎较多,且壶面大多以西洋画法绘制,可惜未有存世。瓷胎鼻烟壶始烧于康熙晚期,多数为青花制品,还有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紅。雍正年间所制的鼻烟壶,涅白不透明玻璃、玉质鼻烟壶和造型多元化。到了乾隆年间,无论是鼻烟壶的种类、数量,还是制作的工艺水平,都达到了最高峰,几乎涵盖所有材料和品种,新出现了掐丝珐琅、雕瓷、描金玻璃、雕漆、匏器、竹木牙角等,还出现了大量肖形鼻烟壶和成套官作鼻烟壶。   生来不凡,再加之岁月的沉淀与修炼,鼻烟壶便渐渐为世人所认可。
  包罗万景
  “在这馆藏的三百多件鼻烟壶藏品里,您最喜欢哪一件?”面对这样的问题,圣缘博艺馆长贾亚娟直言,每一件鼻烟壶她都非常喜欢,每一件都不一样,正如展览海报上所写的“一壶一乾坤,寸天乾坤同辉聚,厘地人间万象生”。小巧玲珑、造型别致的鼻烟壶,将玉石、珐琅、水晶、玛瑙、琉璃、陶瓷、金银、犀牛角、竹木、葫芦等多种材质与书法、绘画、雕刻、套料、镶嵌、琢磨、烧造、內画等种种艺术相结合,是清朝工艺的最佳代表,在收藏领域享有盛誉,称得上是中国文化的艺术精华缩影。每一件都是传世之作,难以取舍。
  贾亚娟十多岁的时候在书上看到鼻烟壶,虽然没见过实物,但却很好奇,大点以后再通过一些影视作品对鼻烟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直到2000年,在故宫的一次展览中,贾亚娟近距离接触鼻烟壶。从此,鼻烟壶这个掌中珍玩,就令贾亚娟爱不释手。但凡遇到珍品,就会进行收藏。同时,她也建议收藏鼻烟壶必须考虑质料、年代和工艺等因素。
  而此次馆藏鼻烟壶的展出,也是为了让更多人可以了解鼻烟和它所代表的历史。并且在鼻烟壶的展示方面,圣缘博艺也独具匠心地采用珠宝的展示手法,将鼻烟壶放置在通透的玻璃橱窗中,让大众可以多方位地领略鼻烟壶的美。


  一件件鼻烟壶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如同闭口不语的美人,纵使年华逝去,但你晓得她们身上有很多很多的故事,你须有耐心,须有诚意,须有热情,才能从她们口中套得只言片语,而仅是短短的字句,你就能获益良多。就像那些鼻烟壶身上的斑驳之处,它们和皱纹一样,是曾经微笑过的地方。
  其实鼻烟壶,在中国艺术历史上,一直被单纯地视为古代生活的一部分,长久以来没有被列入研究或者重要艺术的范畴。在国内,自20世纪晚期鼻烟壶的价值和研究才被再次重视。而反观西方,他们则更早地带起鼻烟壶收藏的浪潮。 在国外藏家眼里,中国烧制的鼻烟壶,集书画、雕刻、镶嵌、琢磨等技艺于一身,是中国艺术的缩影。自1990年起,国外就有国际鼻烟壶协会组织,会员来自世界各地。
  早在清朝,鼻烟壶爱好者争相收藏鼻烟壶四大名品为铜胎珐琅彩鼻烟壶、玻璃胎珐琅彩鼻烟壶、苏作鼻烟壶以及内画鼻烟壶。在老舍的《茶楼》里有这一段描写:“这是当日非常重要的地方,有事无事都可以来坐半天……这里还可以看见某人新得到的奇珍——一个出土的玉扇坠儿,或三彩的鼻烟壶。这真是个重要的地方,简直可以算作文化交流的所在。”可见当时鼻烟壶已经成为了把玩的物件藏品。
  其中内画鼻烟壶成为当代鼻烟壶艺术主流,这和内画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息息相关。清末民初,内画名家辈出,周乐元、马少宣、叶仲三、丁二仲、马绍先等各有所长。传说在清乾隆末年,一位地方官吏进京办事,因为盘缠用尽,被迫投宿在庙里,此人嗜好吸闻鼻烟,但鼻烟已见底,无奈用烟勺在膛内掏刮残留在壶壁的鼻烟,在壶壁上划出许多到痕迹和图案,这一情景,让庙里的和尚深受启发,便试着制作弯弯的竹签,蘸上墨,开始在透明的鼻烟壶内壁作画。这一说法无可查证,关于内画艺术的起源还有诸多传说,但唯一可以确认的是内画鼻烟壶在光绪年间大为流行。内画也是唯一特别为鼻烟壶而生的技艺,而非利用其它已有的技艺来制作鼻烟壶。内画鼻烟壶的出现,让文人墨客有机会将其文采延伸到此方寸之间,内画源于外画,却难于外画,但是欣赏标准和外画一样,追求方寸之地,呈千里之势,内画作品对于雅士名流,很容易激起其对书画欣赏的艺术共鸣,也特别唤起其珍惜内画技艺的精绝。
  在众多鼻烟壶种类中,唯一能不断蓬勃成长至今的即内画鼻烟壶。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鼻烟壶内画大师马少宣,就以一套16件内画鼻烟壶精品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博览会,被大会颁予了在金牌奖之上的名誉奖,这是中国鼻烟壶第一次获得世界性的艺术大奖。现如今,冀派内画还被国家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获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的“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在冀派内画大师王习三先生和其子王自勇先生的努力下,2003年内画艺术展览馆在河北省衡水市落成,2011年5月,中国鼻烟壶紫砂壶博物馆在北京开幕。


  在一切艺术都变得极其个人化的当下,某种坚持会被误会为曲高和寡。现在大家说起来鼻烟壶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件艺术品,而忽视其功能和作为一种娴雅生活方式的代表。在这样的时刻,有一个处所能静静地容纳这些美好的事物,相当可贵。
  也许,再过一些年岁,年轻一代对鼻烟壶所知甚少,谁也无法保证,被取代的是什么,留下来的又是什么。但有一点可以坚信,那些被雕琢在鼻烟壶上所记录下的岁月,也将永恒。
其他文献
飞机一落地,懒懒散散的雪就迎面扑来。说起来,我差不多有十年光景没亲近过雪了。我点了一根烟,装腔作势地打量着2010年大年三十下午的灰蒙蒙的咸阳。  如果说祖国的地图像一张肥硕的老羊皮,那整个西北就是一只羊后腿,陕西就是羊后腿的关节,如果到了羊蹄子,就是我要去的那个地方了。以前有人形容祖国的地图像只大公鸡,我一直觉得不好,公鸡再大也是只鸡,没有老羊皮那么沧桑,那么筋道,那么耐磨。老羊皮多好,覆盖着祖
期刊
毕业于名牌大学的邹子龙,七年前开始有机农业创业,历经诸多波折后,终将当初的质疑声变成了掌声。应对媒体采访、登上“一席”讲坛、参加青年创业者线下分享…… 光环“加持”下的邹子龙除了忙着干农活,也忙着参加各种活动、传播“绿手指”的理念……但在邹子龙看来,创业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做有机农业更是如此,“真正能坚持下来的人,一定是真爱有机农业,并且有很好的想法和做法。”  非主流农场  走入位于平沙镇大虎
期刊
“感知珠海”摄影大赛作品欣赏  “感知珠海”摄影大赛作品内容丰富广泛,涵盖了反映珠海生态环境、城市风光、人文生活、大型盛事、城市活动、交通设施等多个领域。珠海在摄影师的镜头中展示出动人的魅力。  《港珠澳大橋与人工岛》  摄影师:蔡振丰  《万吨码头》  摄影师:朱泽辉  《七彩海湾》  摄影师:朱少基  《新路》  摄影师:林超雄  《珠海新貌》  摄影师:梁伟光  《金湾立交俯瞰》  摄影师:
期刊
白纸与黑字,能否表达出一座城的颜色?诗歌展示出了另一种可能。在珠海,诗人寄居于诗意的城市中,城市寄居于诗人的诗歌中,随着诗人写下一行行轻盈的诗句,人们得以在这个现实与想象交融的神奇世界里,一窥这座浪漫的蓝色之城。  云与浪 于偶然中与意象相逢  盛祥兰身上带有恬淡、宁静的诗人气质,正如她笔下凝练纯净的文字。她偏好用意象的表达属于心灵的神秘世界,诗中充满温柔而幽深的情绪。自1986年开始文学创作,盛
期刊
传统与天然 草木之色  在珠海的湛蓝高空下,东岸村静静矗立,不远处就是碧波粼粼的开阔大海。在村子内部,收纳了一种来自草木的天然之蓝——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提取染料为织物染色,是为“草木染”,在众多色泽缤纷的草木染中,蓝染织物是人们日常了解和接触最多的一种,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的黎丹老师为城市一角染上了这抹独特的蓝色。  黎丹与蓝染结下缘分已近五年。2014年黎丹前往云贵地区考察时,被这种历经时光
期刊
朝阳升起,夜暮降临,海浪拍打着城市海岸线,深深浅浅的蓝日复一日地在珠海上演着千万种变化。珠海的蓝调总是惹人遐想,诸多影视艺术家在这片蓝韵的润泽下点亮星光:这里举办过影视巨星齐聚的“珠海电影节”,周星驰的电影《功夫足球》在狮山公园取景,《极限挑战》收官于东澳岛,眼下第三届大湾区微电影大赛再次拉开帷幕……这些璀璨的时刻,像是城市海洋中闪亮的坐标,勾勒出一幅夺目的城市蓝图。择一城而居,城市与人的气息彼此
期刊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珠海,恐怕很多人会用蓝色。  湛蓝、蔚蓝、雾蓝、孔雀蓝……不同色调的蓝色,构成珠海美妙的海岸线、令人惊叹的宁静风景、能让人全情沉浸其中的天空……不同层次的蓝铺就珠海城市最美的底色。蓝在可见光谱中介于紫和绿之间,不过其实蓝色并不来自自然世界,肉眼能看到的“海天一色”是散射原理同人类眼睛玩的视觉游戏。但蓝色又是那么基础本质,与红黄一起构成了色彩理论里最基本的三原色,蓝色被赋予了太多
期刊
下班后,有趣的夜晚活动不少。如果从下午6点下班开始算起,到晚上12点睡觉前,泛指的“前夜”可供人们消遣的时间长达6个小时。“生命像鲜花一样绽开,我们不能让自己枯萎。”张楚唱着《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我们给你提供在珠海度过漫漫前夜的方案——吃饭聚会、运动休闲、舞台剧场、烤串夜茶、高歌举杯……明月清风随,不妨醉在这儿的夜里。至于你的后半夜,需要你亲自打开。  味蕾在下班后渐苏  今日吃什么?是贯穿于人们
期刊
中国绘画一直是以“写意”为宗旨的,既是理想的追求,又有现实的存在,在“似与不似”之间体现人们的审美构成和价值观;而西方绘画则以造型真实为基本原则,要求每一部分都围绕一个目标递进式地呈现描绘对象的一致性,无论是形状、光影,还是色彩,都要求依照标准范式去表现。努力去探求中国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时代特征,在反映中国画的“意象”“意境”中,兼用西洋画的“光影”“色彩”,画家金妹作出了有效的令人耳目一
期刊
2012年9月末,我决定从深圳搬到珠海工作与生活。当时是我第一次去珠海,去了便开始找房子,好像也就看了一处公寓便决定租下来——当时站在公寓卧室的偌大落地玻璃窗前,望着眼前的碧海蓝天,我说不出有什么理由去拒绝这种诱惑。  相比起北上广深,珠海算是一座“不好玩”的城市,本质上来说就是人工干预程度不算高。尤其是住在海边,每天除了上下班,我回到当时居住的吉大——按理来说已是珠海较繁华与热闹的片区,生活依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