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价,首先要维护学生愉快学习的心理氛围,这样才有赖于师生心理互换,激励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其次在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其具体表现为关注学生个体,不以课程目标作为评价的单一化依据,而是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等情况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下面,我来谈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通过评价来提高教学实效的几点经验:
1.转变教师观念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我认为首先转变教师观念是关键一环,教师只有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才会在认知方面着力研究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评价。从下面摘录的一些句子,可以看教师着眼点的改变:“不必害羞,敢于推荐自己是一件多好的事呀!”;“你能带领大家都积极地参与整个活动过程,还获得了成功,真好!”;“老师发现,在这次合作作画中,你为大家设计了很多形象生动的小动物,如小虫、蝴蝶、小鸡等。正因为有了你这种合作精神,才使这幅画面更加生动。知道吗?参与集体活动,最需要的是大家的协调、配合,真不错,你为同学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老师谢谢你”。在这里,评价不再仅仅是“成绩优良”、“作业工整”、“遵守纪律”。教师在评语中处心积虑地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办事、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生存。这就是评价的艺术。
2.让学生主动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倘若我们的评价目标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与学生产生“共鸣”,调动其自主意识,那评价就是毫无意义的,甚至还会产生负面作用。什么样的目标能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呢?实践中,我们发现那些令孩子喜欢的,容易达到的教育目标,效果最好。一个低年级男孩子画了一个绿太阳,说是为了保护环境,教师在大加赞赏他的创造精神的同时,悄悄为他树立了一个新的目标——学习查阅资料,获取新知识。“红太阳对绿色植物有什么作用呢?你去读读我借给你的那套《十万个为什么》,上面写着呢!”于是学生主动去查阅资料,主动去向大家宣讲他的收获••••••
3.淡化分数,不片面追求“完美”
客观,即实事求是,不肯定一切,也不否定一切。对学生学习评价的误区之一,是片面追求完美主义。如强迫学生去追求那些无法实现的目标,把成功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因而一个成绩一贯优秀的学生可能会被一次考试的失败所毁灭。这种“拥有一切或一切全没有”的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偏离客观实际,往往使不少学生或泄气,或压力重重,导致学习乏味,效率和创造力下降。
根据这种教学的片面性,在教学中,对待学生的评价我是这样处理的:王某某在班里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尤其在美术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资,他的画总是很独特,虽然谈不上有什么技巧,但画面十分有情趣,在他笔下的事物都是鲜活的,赋予了人的情感。然而,像他这样一个出类拔萃的好学生,终日生活在赞扬声中,会不会宠坏了他呢?经过细心观察,我发现他自尊心极强,在一点儿小挫折、一点儿小困难面前就表现出沮丧。一次,他的美术期末考试因为不认真,我给了他一个“差”,他居然哭了。人生的道路曲曲折折,现代社会充满竞争,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那些经得起挫折、敢于面对挑战的高素质人才。而像王某某这种在赞扬声中长大的孩子,经不起磨练,势必会影响他的成长。于是,我给他写了这样一则评语:你是大家公认的好学生,特别是在美术课上独特的见解,敏捷的思路。还记得你给大家讲过的凡•高的故事吗?他的一生伴随了多少失败?成功只属于那些在挫折面前毫不退缩,不断认真学习的人。我相信,你会有出色的表现!
4.正确评价的激励功能
学习评价的核心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是学习评价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这是判断评价正确与否和是否具有激励功能的标准。学生的心理是一片复杂的天地,有的学生心理十分脆弱,有的则具有闭锁性。同时,他们都有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一般的说,学生对老师的说教、指导、吩咐,往往不是首先考虑其内容意义,而是首先考虑老师对他们的态度,如果他们觉得老师态度含有哪怕是一点点厌恶、嘲讽、不耐烦的成分,就会表现出厌学、冷漠来对抗,这就造成了他们接受教育的心理障碍,这一心理特点在后进生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他们经常得不到好的成绩和评价,因此灰心自卑,并对老师抱有疑惧心理和敌对情绪。教师如能在教学过程中,以诚相待,尊重、关心、理解、信任、爱护他们,那么他们在情感上的期待就会得到满足,心灵容易沟通,便会形成一种愉快、和谐、活泼的心理气氛,使学习获得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我在给一位学生的评语中写到:“你猜当初我为什么让你参加美术兴趣小组?我是想让你利用自己的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重要的是找回你的自信。非常荣幸,你使我如愿以偿••••••既然你具有这样的潜力,何不在其他学科上也来一次‘突变’,也给那些辛苦期盼你进步的老师们一些惊喜?”读了老师的肺腑之言,学生幡然醒悟:原来自己完全有能力学好知识,只是要像学美术那样树立信心,找到方法。这就是评价的激励功能。
综上所述,这四点就是我这些年来在教学中摸索出来的几点经验。我认为,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好的评价,让学生得到肯定,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这样,他才能找到自我,并逐步在各方面完善自我,从而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材。
收稿日期:2011-06-10
1.转变教师观念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我认为首先转变教师观念是关键一环,教师只有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才会在认知方面着力研究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评价。从下面摘录的一些句子,可以看教师着眼点的改变:“不必害羞,敢于推荐自己是一件多好的事呀!”;“你能带领大家都积极地参与整个活动过程,还获得了成功,真好!”;“老师发现,在这次合作作画中,你为大家设计了很多形象生动的小动物,如小虫、蝴蝶、小鸡等。正因为有了你这种合作精神,才使这幅画面更加生动。知道吗?参与集体活动,最需要的是大家的协调、配合,真不错,你为同学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老师谢谢你”。在这里,评价不再仅仅是“成绩优良”、“作业工整”、“遵守纪律”。教师在评语中处心积虑地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办事、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生存。这就是评价的艺术。
2.让学生主动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倘若我们的评价目标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与学生产生“共鸣”,调动其自主意识,那评价就是毫无意义的,甚至还会产生负面作用。什么样的目标能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呢?实践中,我们发现那些令孩子喜欢的,容易达到的教育目标,效果最好。一个低年级男孩子画了一个绿太阳,说是为了保护环境,教师在大加赞赏他的创造精神的同时,悄悄为他树立了一个新的目标——学习查阅资料,获取新知识。“红太阳对绿色植物有什么作用呢?你去读读我借给你的那套《十万个为什么》,上面写着呢!”于是学生主动去查阅资料,主动去向大家宣讲他的收获••••••
3.淡化分数,不片面追求“完美”
客观,即实事求是,不肯定一切,也不否定一切。对学生学习评价的误区之一,是片面追求完美主义。如强迫学生去追求那些无法实现的目标,把成功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因而一个成绩一贯优秀的学生可能会被一次考试的失败所毁灭。这种“拥有一切或一切全没有”的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偏离客观实际,往往使不少学生或泄气,或压力重重,导致学习乏味,效率和创造力下降。
根据这种教学的片面性,在教学中,对待学生的评价我是这样处理的:王某某在班里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尤其在美术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资,他的画总是很独特,虽然谈不上有什么技巧,但画面十分有情趣,在他笔下的事物都是鲜活的,赋予了人的情感。然而,像他这样一个出类拔萃的好学生,终日生活在赞扬声中,会不会宠坏了他呢?经过细心观察,我发现他自尊心极强,在一点儿小挫折、一点儿小困难面前就表现出沮丧。一次,他的美术期末考试因为不认真,我给了他一个“差”,他居然哭了。人生的道路曲曲折折,现代社会充满竞争,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那些经得起挫折、敢于面对挑战的高素质人才。而像王某某这种在赞扬声中长大的孩子,经不起磨练,势必会影响他的成长。于是,我给他写了这样一则评语:你是大家公认的好学生,特别是在美术课上独特的见解,敏捷的思路。还记得你给大家讲过的凡•高的故事吗?他的一生伴随了多少失败?成功只属于那些在挫折面前毫不退缩,不断认真学习的人。我相信,你会有出色的表现!
4.正确评价的激励功能
学习评价的核心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是学习评价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这是判断评价正确与否和是否具有激励功能的标准。学生的心理是一片复杂的天地,有的学生心理十分脆弱,有的则具有闭锁性。同时,他们都有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一般的说,学生对老师的说教、指导、吩咐,往往不是首先考虑其内容意义,而是首先考虑老师对他们的态度,如果他们觉得老师态度含有哪怕是一点点厌恶、嘲讽、不耐烦的成分,就会表现出厌学、冷漠来对抗,这就造成了他们接受教育的心理障碍,这一心理特点在后进生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他们经常得不到好的成绩和评价,因此灰心自卑,并对老师抱有疑惧心理和敌对情绪。教师如能在教学过程中,以诚相待,尊重、关心、理解、信任、爱护他们,那么他们在情感上的期待就会得到满足,心灵容易沟通,便会形成一种愉快、和谐、活泼的心理气氛,使学习获得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我在给一位学生的评语中写到:“你猜当初我为什么让你参加美术兴趣小组?我是想让你利用自己的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重要的是找回你的自信。非常荣幸,你使我如愿以偿••••••既然你具有这样的潜力,何不在其他学科上也来一次‘突变’,也给那些辛苦期盼你进步的老师们一些惊喜?”读了老师的肺腑之言,学生幡然醒悟:原来自己完全有能力学好知识,只是要像学美术那样树立信心,找到方法。这就是评价的激励功能。
综上所述,这四点就是我这些年来在教学中摸索出来的几点经验。我认为,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好的评价,让学生得到肯定,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这样,他才能找到自我,并逐步在各方面完善自我,从而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材。
收稿日期:201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