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环境监测指的是对能够影响环境的多种因素进行有效监测,我国在环境监测发展趋势中的发展速度比较快,目前在环境监测方面上形成了较为专业、系统并且标准化的格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历史原因,使得我国环境问题呈现出复杂多元化的特征,环境监测工作也日趋重要。环境监测的开展能够有效对环境质量进行监督以及检测工作,利用多种手段以及技术对目前的环境情况进行评估,给出标准的环境情况判断。基于此,对浅析生态环境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途径
引言
对于从事生态环境监测的检验检测机构而言,无论是社会环境检测机构,还是各级环境监测站,对外发出的监测数据和报告就是其向社会提供的產品。这种产品质量的好坏,是由监测数据的质量决定的。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是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日常的环境管理和社会交往中,人们习惯上依据其监测数据和报告来判定攻坚战的主攻方向。只有那些质量过硬的监测结果,才能为我们认识自然、管理环境、治理污染提供决策依据和行动指南。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监测数据起到了引领作用,客观上为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指引着方向。
1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巨大,在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和破坏程度较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甚至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而在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需要充分掌握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而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则能够充分反映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和趋势,帮助相关部门及人员更好地把握生态环境状况。因此强化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途径,则能够更高效地推进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有序开展,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2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
2.1质量保障能力差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涉及多个环节,主要包括设置监测点、综合采集样品、现场进行相应检测、制备和储存样品、运输样品、进行检测、传输数据、记录信息、编制工作报告、存储报告以确保每个链接的质量。但现阶段,部分地区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普遍存在质量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并且使用的设备仪器缺乏先进性、选择试剂缺乏合理性、操作环境不够完善、操作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不足,这将降低环境监测工作水平,无法满足技术规范标准和要求,将增加数据结果出现偏差的概率,降低环境监测工作水平。
2.2法律法规有待健全
相关的资源类环境监测及保护工作没有健全、系统的法律规范,中央改革精神不能在法律层面完整地体现出来,在生态环境监测中没有清晰的概念,涉及内容繁杂。部分法规内容重复,还存在彼此冲突的矛盾,互相不能衔接,不能协调发展,各部门之间责权不明,而且重复性建设的部门较多,监管也严重缺失,不能确保监测质量等。
3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的应对措施
3.1提升监测质量保障能力
首先,相关部门必须认识到,环境监测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要求严格的工作。事实上,影响监测工作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监测机构和监测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才能有效防范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从根本上提高质量保证能力。在具体工作开展中,要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通过专业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养,使员工掌握先进的监控质量技术,有效避免不良因素的给监测质量带来的不利影响。
3.2优化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方法
新时期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需要不断的提升精细度和可靠性,打造更加完备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优化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法。通过构建一体化的监测网络,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充分的了解环境质量问题,对于不同地区变动的环境治理情况有更加充分的了解,便于各地区、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工作当中。考虑到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生态环境监测涉及的领域较大、内容较多、范围较广,我们需要做到与时俱进,赋予环境监测技术更多的可能,才能够更大程度上发挥生态环境监测应有的作用。就目前情况来看,无论是3S技术、GPS技术,还是高分子化学技术、生物技术,都被应用于环境监测领域当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举例来说,借助许多现代化的技术方法,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在掌握检测样品的基础之上,无需对于样品进行提前处理,也无需借助化学试剂的辅助,即可实现对于污染物含量、种类以及来源的调查,不仅降低了生态环境监测的难度,同时也提升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可靠性。
3.3统一规范标准
环境的政策主要是通过其标准来体现,它也保证了环保的法规执行,同时它也是执法依据。具有了环境实施的标准,科学管理也就形成。因为多年形成的监测模式,各类监测机构的要求和标准各异,包括采样的频次、方法、布设和时间等也差别很大,这就造成各部门之间的监测数据没有形成很好的可比性。监测数据上报也只是针对单个部门上级,其他各部门也无法掌握彼此之间的数据差异。因此,环境监测要统一规范,制订监测规范指导书,用此指导来规范各个监测部门,形成统一的监测标准,细化每一个监测方法,使多部门协作下的监测技术和监测成果共享规范形成,使监测布点、方法、采集、保送数据和质量控制等形成统一标准。
3.4给予生态环境保护更多资金支持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必然会消耗大量的资金,而这些资金多半来自于政府所给予的支持。政府在大力促进可持续发展政策落实的过程当中,应当为环境保护工作注入更加充足的资金,给予生态环境保护足够的关注,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能够有序推进。具体来说,首先,政府部门可以选择构建专门的生态环境监测部门,设立专项监测基金,实现对于监测基金的严格管控,每一笔资金的流向都要清晰明确,必要的环境监测设施的构建也需要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生态环境监测部门还应当设立专项奖金,鼓励国内的计数单位积极主动的参与完善。监测技术的进程当中,使监测技术的实践应用效果能够不断提升,从而为生态环境监测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进步提供更加充足的保障。其次,政府还可以从政策方面入手,发挥自身所具备的引导作用,构建更能与国内环境监测领域发展形势相适应的相关政策,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拓展环境监测路径,充分发挥环境监测所具备的应用价值,确保环境监测工作能够发挥应有作用。
结束语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项目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其能够保障生态环境监测到的信息和数据具有完整性、准确性、代表性和可比性。在当前新时期背景之下,生态环境监测的范围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繁重,对其质量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要强化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更好的实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从而促进生态环境得到有效地改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1]李尊涛.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0,33(01):38-39.
[2]崔晓萍.环境监测技术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0,33(01):42-43.
[3]高文彪.探究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措施[J].环境与发展,2020,32(11):178+181.
[4]赵杰.探究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的作用及措施[J].当代化工研究,2020(21):95-96.
[5]黄紫涛.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探讨[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0,1(Z2):42-46.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途径
引言
对于从事生态环境监测的检验检测机构而言,无论是社会环境检测机构,还是各级环境监测站,对外发出的监测数据和报告就是其向社会提供的產品。这种产品质量的好坏,是由监测数据的质量决定的。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是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日常的环境管理和社会交往中,人们习惯上依据其监测数据和报告来判定攻坚战的主攻方向。只有那些质量过硬的监测结果,才能为我们认识自然、管理环境、治理污染提供决策依据和行动指南。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监测数据起到了引领作用,客观上为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指引着方向。
1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巨大,在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和破坏程度较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甚至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而在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需要充分掌握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而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则能够充分反映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和趋势,帮助相关部门及人员更好地把握生态环境状况。因此强化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途径,则能够更高效地推进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有序开展,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2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
2.1质量保障能力差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涉及多个环节,主要包括设置监测点、综合采集样品、现场进行相应检测、制备和储存样品、运输样品、进行检测、传输数据、记录信息、编制工作报告、存储报告以确保每个链接的质量。但现阶段,部分地区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普遍存在质量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并且使用的设备仪器缺乏先进性、选择试剂缺乏合理性、操作环境不够完善、操作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不足,这将降低环境监测工作水平,无法满足技术规范标准和要求,将增加数据结果出现偏差的概率,降低环境监测工作水平。
2.2法律法规有待健全
相关的资源类环境监测及保护工作没有健全、系统的法律规范,中央改革精神不能在法律层面完整地体现出来,在生态环境监测中没有清晰的概念,涉及内容繁杂。部分法规内容重复,还存在彼此冲突的矛盾,互相不能衔接,不能协调发展,各部门之间责权不明,而且重复性建设的部门较多,监管也严重缺失,不能确保监测质量等。
3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的应对措施
3.1提升监测质量保障能力
首先,相关部门必须认识到,环境监测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要求严格的工作。事实上,影响监测工作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监测机构和监测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才能有效防范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从根本上提高质量保证能力。在具体工作开展中,要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通过专业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养,使员工掌握先进的监控质量技术,有效避免不良因素的给监测质量带来的不利影响。
3.2优化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方法
新时期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需要不断的提升精细度和可靠性,打造更加完备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优化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法。通过构建一体化的监测网络,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充分的了解环境质量问题,对于不同地区变动的环境治理情况有更加充分的了解,便于各地区、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工作当中。考虑到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生态环境监测涉及的领域较大、内容较多、范围较广,我们需要做到与时俱进,赋予环境监测技术更多的可能,才能够更大程度上发挥生态环境监测应有的作用。就目前情况来看,无论是3S技术、GPS技术,还是高分子化学技术、生物技术,都被应用于环境监测领域当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举例来说,借助许多现代化的技术方法,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在掌握检测样品的基础之上,无需对于样品进行提前处理,也无需借助化学试剂的辅助,即可实现对于污染物含量、种类以及来源的调查,不仅降低了生态环境监测的难度,同时也提升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可靠性。
3.3统一规范标准
环境的政策主要是通过其标准来体现,它也保证了环保的法规执行,同时它也是执法依据。具有了环境实施的标准,科学管理也就形成。因为多年形成的监测模式,各类监测机构的要求和标准各异,包括采样的频次、方法、布设和时间等也差别很大,这就造成各部门之间的监测数据没有形成很好的可比性。监测数据上报也只是针对单个部门上级,其他各部门也无法掌握彼此之间的数据差异。因此,环境监测要统一规范,制订监测规范指导书,用此指导来规范各个监测部门,形成统一的监测标准,细化每一个监测方法,使多部门协作下的监测技术和监测成果共享规范形成,使监测布点、方法、采集、保送数据和质量控制等形成统一标准。
3.4给予生态环境保护更多资金支持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必然会消耗大量的资金,而这些资金多半来自于政府所给予的支持。政府在大力促进可持续发展政策落实的过程当中,应当为环境保护工作注入更加充足的资金,给予生态环境保护足够的关注,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能够有序推进。具体来说,首先,政府部门可以选择构建专门的生态环境监测部门,设立专项监测基金,实现对于监测基金的严格管控,每一笔资金的流向都要清晰明确,必要的环境监测设施的构建也需要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生态环境监测部门还应当设立专项奖金,鼓励国内的计数单位积极主动的参与完善。监测技术的进程当中,使监测技术的实践应用效果能够不断提升,从而为生态环境监测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进步提供更加充足的保障。其次,政府还可以从政策方面入手,发挥自身所具备的引导作用,构建更能与国内环境监测领域发展形势相适应的相关政策,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拓展环境监测路径,充分发挥环境监测所具备的应用价值,确保环境监测工作能够发挥应有作用。
结束语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项目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其能够保障生态环境监测到的信息和数据具有完整性、准确性、代表性和可比性。在当前新时期背景之下,生态环境监测的范围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繁重,对其质量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要强化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更好的实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从而促进生态环境得到有效地改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1]李尊涛.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0,33(01):38-39.
[2]崔晓萍.环境监测技术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0,33(01):42-43.
[3]高文彪.探究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措施[J].环境与发展,2020,32(11):178+181.
[4]赵杰.探究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的作用及措施[J].当代化工研究,2020(21):95-96.
[5]黄紫涛.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探讨[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0,1(Z2):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