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创新型社会的重要手段,依托专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培养模式、教育体系、课程实践、认定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为影响创新创业人才质量的重要因素。甘肃农业大学依托专业教育,以第二课堂为主阵地,探索出“3+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三融一化”教育模式、第二课堂学分制、“3+1”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方案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全新思路,并运用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创新创
其他文献
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在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构建了由“专业基础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组成的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同时,从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分析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支撑条件,以保障各项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进入教育发展的智能时代,智慧课堂为学科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传统课堂存在着诸多的痛点,随着大数据、物联网、AI人工智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智慧课堂应运而生。基于此,就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如何运用智慧课堂高效建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如何灵动地应对智慧课堂带来的个性化学习变化展开论述,以期为国家培养更优秀的智慧型未来人才。
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个性品格与教育理念等各种心理品质的集合体,其内涵的诠释既要体现教师的教育实践,又要符合教师自身的内在认知。分析表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实践性等基本特征,可分解为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三个基本维度。知识是理论基础,具有技术和行为特征的技能是核心,而蕴含理念、价值的情感态度则是发展动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测评呈现出测评内容综合化和测评方法多元化的主要特征,需要多角度、多样化地测评,以增强测评的科学性。
社会责任感培养是未来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是其个体社会化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解析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角色认知,剖析亲社会行为、情感能力、良心演化与惩罚性的社会选择,先天的情感与意志等重要影响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比较实践活用法、“羊群效应”导引法、校本“优良传统”引导法、集体奖惩显性强化法、小组共同体效应法、暗示巧用法等特色培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