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发热是许多父母遇到的最普遍又最头痛的问题。
正常小儿的体温比成人略高,一日之间的体温也有波动,这是因为小儿正常体温可受气温、年龄、饮食、哭闹、活动及衣被过厚等因素影响,但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一般肛温超过37.8度,舌下体温超过37.5度,腋下体温超过37.4度,则称为发热。
小儿为什么容易发热?这由于小儿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善,特别是位于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一旦遇到外来或内在因素的影响,就会引起发热。小儿发热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感染性发热,如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等;二是受风着凉、活动过度、居室环境温度高、衣被过厚、外伤等。
临床观察表明:引起小儿发热的疾病大多为上呼吸道感染,尤其是感冒流行季节,发热患儿明显增多。一般来说,流行性感冒或其他上呼吸道感染,如扁桃体炎引起的发热,少则3~5天,多则需要7~10天,才能热退病除。
婴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特别容易发热,服药退烧后体温又易迅速回升。这是病情的特殊表现,并不说明疾病凶险。发热是机体与外来或内上因素等致病因子作斗争的一种防御性保护机制,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因此,发热对患者而言,又是一件好事。发热时。人体新陈代谢增强,血液中免疫细胞增多,肝脏解毒能力增强,可以抑制致病微生物在体内生长’繁殖,有益于增强机体抵抗力。因而不必过于担心发热。
不过,不少严重传染病,早期表现与普通感冒相似,如果延误治疗。可影响孩子健康,甚至威胁生命。因此,家有儿童的父母。掌握一些辨病知识,当孩子发热时,有助于自我作出判断:是在家边用药治疗,边观察,还是上医院?
1 如果孩子有鼻塞、流清水鼻涕,或伴有咽痛,表明孩子患的是流行性感冒,可以在家用药治疗。
2 如果孩子有咳嗽、气喘或有口唇青紫,孩子可能患的是支气管炎或肺炎,应尽快上医院。
3 如孩子体温虽高,但精神尚好,面色如常或潮红,服药退热后仍能笑能玩。如同平常,说明瘸情不羲,可以在家调养。
4 若孩子精神萎靡、倦怠,表情淡漠。面色暗淡、发黄、发紫、或眼神呆滞,往往提示病情较重,应尽早去医院。
5 孩子发热时。应注意察看皮肤有无出疹。皮疹多提示传染病或药物过敏。近期内注射过疫苗也可出现皮疹。
6 如果孩子先是发热,后来体温下降,皮肤发紫、变凉,则提示循环衰竭,需立即去医院。
7 要注意观察孩子发热时的伴随症状。如伴有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多说明有颅内病变,应尽快上医院。
8 孩子发热,伴有腹痛,拒绝按揉,揭示阑尾炎等急腹症,必须上医院。
9 孩子发热,伴有恶心、呕吐、流稀水便,提示急性胃肠炎,应到医院诊治。
10 伴有脓血便,提示急性菌痢等,应去医院观察治疗。
如果孩子仅有发热,没有各种严重伴随症状,医生诊断明确,尽管退烧缓慢,或者时有反复,就不必过于担心。但是,患儿在家父母要耐心观察,按医嘱治疗,细致护理,一般如下原则:
一、为孩子提供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给居室空气流通,适当降低孩子所处环境的温度。夏天可开电风扇,不过不宜对着孩子直接吹风,也可将发高热的孩子置于空调房间。,要说服或设法哄孩子卧床休息,保证睡眠时间充足,这样做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二、适当减少衣着或盖被,解开衣服通风散热;孩子发热时,切勿因为害怕受凉,或为“捂汗”而盖厚被子、穿戴很多,捂得严严实实;也不要将发热的婴幼儿紧紧抱在大人怀中,以免影响散热,使体温升得更高,甚至会诱发惊厥。
三、适当给孩子多饮水。孩子发热出汗多,尿量减少,会影响体内毒素排出。多饮水,可以将细菌、病毒产生的毒素和机体代谢产物及时排出体外。水里兑些鲜水果汁,可提供维生素c等营养素。饮水量以保证正常尿量及口唇滋润为度。
四、发热后孩子食欲减退,可准备一些味道鲜美和易于消化的饭菜,在孩子体温不高,或吃药退热的时候进食,但不要吃得太饱;不可盲目忌口,以防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导致反复感染;同时,要保持大便通畅。
五、根据体温,按照医嘱采取退热措施。家中应备一支体温计,定时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以便观察体温变化。38.5度以上,才需服用退热药。退热措施主要是药物降温,是通过出汗,将体内多余热量带出体外,以达到降温的作用。应注意药物用量准确,使用前后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用药间隔要适当,根据不同药物的半衰期而定,以免过量服用引起蓄积中毒。许多退热剂,比如百服定、一滴清和泰诺等,成分基本相同,不可重复使用。注射退热针,作用虽比口服药快,但维持时间较短。发热时如体温缓慢下降至正常,感觉反而较为舒适。使用退热药如剂量过大,体温骤然下降,有可能造成虚脱。如口服退热药物降温效果不理想,可配合物理降温。方法是,用冷毛巾敷头部,或枕冷水袋,或用 50%酒精或温水擦浴腋下或腹股沟处。物理降温不仅效果明显,而且安全舒适。
正常小儿的体温比成人略高,一日之间的体温也有波动,这是因为小儿正常体温可受气温、年龄、饮食、哭闹、活动及衣被过厚等因素影响,但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一般肛温超过37.8度,舌下体温超过37.5度,腋下体温超过37.4度,则称为发热。
小儿为什么容易发热?这由于小儿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善,特别是位于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一旦遇到外来或内在因素的影响,就会引起发热。小儿发热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感染性发热,如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等;二是受风着凉、活动过度、居室环境温度高、衣被过厚、外伤等。
临床观察表明:引起小儿发热的疾病大多为上呼吸道感染,尤其是感冒流行季节,发热患儿明显增多。一般来说,流行性感冒或其他上呼吸道感染,如扁桃体炎引起的发热,少则3~5天,多则需要7~10天,才能热退病除。
婴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特别容易发热,服药退烧后体温又易迅速回升。这是病情的特殊表现,并不说明疾病凶险。发热是机体与外来或内上因素等致病因子作斗争的一种防御性保护机制,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因此,发热对患者而言,又是一件好事。发热时。人体新陈代谢增强,血液中免疫细胞增多,肝脏解毒能力增强,可以抑制致病微生物在体内生长’繁殖,有益于增强机体抵抗力。因而不必过于担心发热。
不过,不少严重传染病,早期表现与普通感冒相似,如果延误治疗。可影响孩子健康,甚至威胁生命。因此,家有儿童的父母。掌握一些辨病知识,当孩子发热时,有助于自我作出判断:是在家边用药治疗,边观察,还是上医院?
1 如果孩子有鼻塞、流清水鼻涕,或伴有咽痛,表明孩子患的是流行性感冒,可以在家用药治疗。
2 如果孩子有咳嗽、气喘或有口唇青紫,孩子可能患的是支气管炎或肺炎,应尽快上医院。
3 如孩子体温虽高,但精神尚好,面色如常或潮红,服药退热后仍能笑能玩。如同平常,说明瘸情不羲,可以在家调养。
4 若孩子精神萎靡、倦怠,表情淡漠。面色暗淡、发黄、发紫、或眼神呆滞,往往提示病情较重,应尽早去医院。
5 孩子发热时。应注意察看皮肤有无出疹。皮疹多提示传染病或药物过敏。近期内注射过疫苗也可出现皮疹。
6 如果孩子先是发热,后来体温下降,皮肤发紫、变凉,则提示循环衰竭,需立即去医院。
7 要注意观察孩子发热时的伴随症状。如伴有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多说明有颅内病变,应尽快上医院。
8 孩子发热,伴有腹痛,拒绝按揉,揭示阑尾炎等急腹症,必须上医院。
9 孩子发热,伴有恶心、呕吐、流稀水便,提示急性胃肠炎,应到医院诊治。
10 伴有脓血便,提示急性菌痢等,应去医院观察治疗。
如果孩子仅有发热,没有各种严重伴随症状,医生诊断明确,尽管退烧缓慢,或者时有反复,就不必过于担心。但是,患儿在家父母要耐心观察,按医嘱治疗,细致护理,一般如下原则:
一、为孩子提供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给居室空气流通,适当降低孩子所处环境的温度。夏天可开电风扇,不过不宜对着孩子直接吹风,也可将发高热的孩子置于空调房间。,要说服或设法哄孩子卧床休息,保证睡眠时间充足,这样做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二、适当减少衣着或盖被,解开衣服通风散热;孩子发热时,切勿因为害怕受凉,或为“捂汗”而盖厚被子、穿戴很多,捂得严严实实;也不要将发热的婴幼儿紧紧抱在大人怀中,以免影响散热,使体温升得更高,甚至会诱发惊厥。
三、适当给孩子多饮水。孩子发热出汗多,尿量减少,会影响体内毒素排出。多饮水,可以将细菌、病毒产生的毒素和机体代谢产物及时排出体外。水里兑些鲜水果汁,可提供维生素c等营养素。饮水量以保证正常尿量及口唇滋润为度。
四、发热后孩子食欲减退,可准备一些味道鲜美和易于消化的饭菜,在孩子体温不高,或吃药退热的时候进食,但不要吃得太饱;不可盲目忌口,以防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导致反复感染;同时,要保持大便通畅。
五、根据体温,按照医嘱采取退热措施。家中应备一支体温计,定时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以便观察体温变化。38.5度以上,才需服用退热药。退热措施主要是药物降温,是通过出汗,将体内多余热量带出体外,以达到降温的作用。应注意药物用量准确,使用前后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用药间隔要适当,根据不同药物的半衰期而定,以免过量服用引起蓄积中毒。许多退热剂,比如百服定、一滴清和泰诺等,成分基本相同,不可重复使用。注射退热针,作用虽比口服药快,但维持时间较短。发热时如体温缓慢下降至正常,感觉反而较为舒适。使用退热药如剂量过大,体温骤然下降,有可能造成虚脱。如口服退热药物降温效果不理想,可配合物理降温。方法是,用冷毛巾敷头部,或枕冷水袋,或用 50%酒精或温水擦浴腋下或腹股沟处。物理降温不仅效果明显,而且安全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