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态系统下的家访工作新思路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有效家庭教育的缺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传统家访亦存在众多弊病。未成年人的教育,应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共育的结果。可以从家庭生态系统的视角切入,以家庭治疗理论为媒介,搭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支架,革新传统家访,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统合,达到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家庭生态系统;家庭教育;家访;心理健康
  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作为本校四年级某班的班主任和年级组长,笔者根据提前做好的计划,在征得家长的同意后,一起对学生小李(化名)进行了家访。这次家访意义重大,启发笔者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家访以及相关的家校合作问题。
  一、家访实录
  通过一个学期的观察和了解,笔者发现:小李是一个心地善良、聪明活泼、精力旺盛的十岁男孩,思维敏捷、条理清楚,学习成绩比较优秀,也很热心班级生活;但个人行为习惯缺乏必要的自律,卫生习惯较差,空空的书包几乎永远“躺”在地上;学习比较粗心,做事冲动,在没有听清楚老师要求的情况下就将刚刚出好的板报擦得一干二净;易激惹,遇到问题倾向于指责他人;在某些方面过分自信,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又很自卑,对老师给予的积极评价持否认态度。
  他的父母都是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所以对待家访的态度也很积极。家访之前,根据上述情况,我们确定了本次家访的重点: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和家人一起帮助孩子找到各种问题的根源,寻找对策,从而提高生活和学习自律能力,学会包容和理解他人。根本落脚点在教育孩子。
  家访当日,小李父亲因工作原因临时不能参加,接待我们的是妈妈和姥姥。从一进门就明显看出,孩子对于老师的到访很紧张、很拘束,甚至躲躲闪闪,完全失去了学校生活中的活泼好动。妈妈叫了几次,他才拘谨地坐在我们和妈妈的中间。
  谈起孩子在校的积极表现,妈妈并未作过多反应;而一说起个人自律、卫生习惯和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妈妈便开始语速极快、滔滔不绝地数落孩子的各种不是,苦口婆心地讲一堆道理,根本不给孩子插话的机会;“我们当年……,你怎么现在……”这样的句式,成为她多多次反复使用的句式;数落的时候,多次用右手食指在空中指着孩子的脑袋;有时候,妈妈还“爆料”了孩子一些很“丢人”的小毛病,引发孩子胆怯而又绝望的强烈抗议……在这个过程中,小李的脑袋始终耷拉着,而且越来越低,满脸的愧疚与无奈……
  二、家访分析
  一个多月过去了,这个镜头深深地烙在笔者的脑海中,始终挥之不去。最令人惊讶的,不是家人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也不是姥姥对孩子学习的精细辅导,以及对他生活起居无微不至的照顾,而是母亲与孩子之间别扭而又再熟悉不过的沟通方式。一个总处于母亲咄咄逼人地指责与否定中的孩子,一个总被与过去“踏实认真、懂事明理”的父母进行比较的孩子,一个尊严和颜面被轻易践踏的孩子,即使再聪明伶俐,也不会培养出积极的自我意识,无法形成健康的自我价值判断。这样的孩子,内心固然是自卑的,有时还会用极端的自负来掩饰这种要命的自卑。孩子从这种不恰当的亲子互动中学到的不是积极健康的心态,而是同样以批评、指责的方式对待他人。另外,外婆对他生活上的无微不至、学业上的精细辅导,看似帮了大忙,实则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他学习与生活能力的相对薄弱;爸爸工作繁忙,学习和生活多是妈妈和外婆料理,性别比例的微弱失调,也致使他性格中缺乏一些阳刚气质。至于冲动、浮躁,可能与天生的气质秉性有关,也可能与父母亲子互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关。遗憾的是,爸爸不在场,无法看到一张完整的家庭生态系统图。
  在与孩子妈妈交谈的过程中,笔者逐渐发现,实际情况与最初设想已相距甚远,疑惑也随之而来:家访最应该关注的,是孩子具体的学习、行为问题,还是学生的心理健康、父母的教养方式及整个家庭系统存在的问题?
  三、家访带来的思考
  (一)家庭教育谁来管?
  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冯那斯基说:“如果将一个家庭在孩子身上所有投资以‘1’为计算单位,那么父母就应将其中的50%投资在家庭教育上。因为在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成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就成了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成为什么样,全靠父母塑造。”[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俊彦老师也认为: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具有明显的启蒙性、持久性、感染性和全面性等特点。[2]小巫、包林运等著名育儿专家更是以鲜明的态度强调“育儿先育心”的态度[3],孩子的教育问题归根结底在于父母人格是否健全与成熟。而以系统论为指导的家庭治疗理论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家庭中个体出现的问题,必须要放入整个家庭系统中寻找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4]所以,在以父母等成人为主导的家庭教育系统中,养育者的教育背景、责任心、教育理念和相应的教养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亲子沟通模式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将会持续孩子一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凡为人父母都心知肚明,可又有多少父母是合格的父母?多少家庭系统是健康和谐的系统?又有多少家庭教育是成熟有效的教育呢?王阳明曰:知而不为者,为不知也[5]。实践的力度与理论的深度密切相关。
  2.“有效”家庭教育的缺失
  社会所有的正当职业都需要持证上岗,且有各种继续教育和培训得以跟进,支持后盾强大有力。尤其作为教师——“青少年教育主阵地”的学校教育中的教育者,国家对我们在继续教育中的投入极其重视,有理论、有机构、有常抓不懈、与时俱进的举措,而唯独对处于家庭主导地位中的养育者的教育——即如何做合格的家长,则没有专门机构或部门去统一管理,导致很多家庭的家庭教育处于围绕学校教育或者探索性空白阶段。
  也有少数家长懂得提高自身作为“家长”的素质,通过参加各种相关培训或读书学习进行自我教育,但更多的家长则根本不懂少年儿童发育和成长的基本规律,即根本不懂孩子。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说:“不懂得孩子,就不懂得教育。”她根据责任心和是否懂教育,把家长分为三类:第一种是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这种家长的孩子特别容易培养成功;第二种是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这种家庭里的孩子也有成功的可能;最可怕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类家长,即不懂教育却有责任心的,大量失败的孩子差不多都由这类家长制造出来的[6]。“有效”家庭教育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就小李一家而言,父母都是公务员,受过高等教育,对孩子的教育也相当重视。但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由于存在对自身人格完善与否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以及对相关教育和发展心理学知识有所欠缺等问题,导致孩子在性格中存在一些重要缺陷。小李还算是幸运的,笔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接触过诸多比小李父母更为“成功”和“优秀”的家长、孩子却有更多问题的案例。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主导者的素质和能力的欠缺,家庭系统存在的诸多漏洞,以及基于二者之上产生的家庭教育问题都亟待关注与解决。
  3.家庭教育谁来管?
  2006年全国人大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有关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应当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然而,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关颖敏锐地指出:“尽管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指导网络遍布各地,各种家庭教育指导方式迅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家庭教育指导,但是就数以几亿的儿童的家庭而言,依然是杯水车薪。”[7]
  那么,目前这个阶段,家庭教育到底谁来抓?!
  笔者认为,家庭、学校、社会地位必然是平等的,合作的方式必然是共育的,但平等、共育并不意味着平行或简单的交叉。在目前缺乏家长持证上岗和继续教育等相关制度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肩负起一部分教育家长的任务,给家长必要、正确的教育指导。一些地区的教育部门和学校,已经开始探索由学校主导的“家长学校”模式,例如武汉市桥口区崇仁路小学开设的“家长学校”,就进行了许多积极有益的尝试,开展了很多新式新颖、收效甚好的实践活动,非常值得同类学校学习与借鉴[8]。
  然而,学校的精力毕竟有限,学校教育的主要对象仍然是学生,在教育基金投入和拥有从事家庭教育理论专家相对匮乏的地区和学校,长期、大范围地开展以专家指导为主要阵地的“家长学校”也有待斟酌。还是找不到问题的出路?
  (二)传统家访的革新
  1.家访——或许是合适的渠道?
  如果采用新的形式大范围地实施起来有些困难,那么是否可以“换药不换汤”,用新理念、新思路武装旧形式?笔者认为,将学校的日常教育、最普通的家校合作变成隐形的“家长学校”,可能更具实效性。几乎所有中小学都采用的家访、老师与家长的电话及面对面沟通,都是很好的教育契机。笔者所在的学校还设置了学校、年级及班级家委会,每年都有面对所有家长的家长开放课,都是很好的媒介。大爱无痕,润物细无声,无痕无声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况且,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这一阵地的引领者——教师,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阅生无数”,对于各种家庭教育情况比较熟知,可以总结出很多优秀的经验来,有必要在家访或进行其他形式的家校合作中对家长进行相关指导。
  在众多家校共育、合作的方式中,家访是教师观察一个家庭生态系统最好的渠道,也是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有效指导最好的方式之一。在学生家庭中,面对教师,家长与学生也许会有所保留,甚至存在潜意识的防卫,但这里是观察家庭关系和教养方式最自然、最生态的场所,相对于学校或其他场合,家长和学生在心理上更易放松,呈现的东西也更自然,细心的教师会通过家长与学生最微妙的行为举止和无意识的亲子互动,捕捉到最真实的亲子沟通模式,房间陈设等物理环境因素也可以提供一些必要的补充与支持。这种实地考察的方式,有时甚至比家庭治疗师在咨询室里更具优越性。
  如此具有优势的方式,是否被充分、合理地利用了呢?
  2.传统家访可能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与多位基础教育的同仁进行了有关“家访”话题的交流,也查阅了相关资料,无论是从理论还是经验的角度,绝大多数教师都习惯性地将家访的主要目标定位于如何解决孩子的问题,就如同笔者对小李家访最初的预设一样,仿佛谁都没错,只有孩子错了;即便看到家长也存在一定问题,但最终也只是聚焦于如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聚焦于对他们进行学习与行为方法的指导。也许这种具体指导会比较立竿见影,但只能治标。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家长对自身和整个家庭的问题都缺少足够的反思与改进,就如同看到冰山的一角。这就是为什么教师对有些孩子进行了数次家访,其他形式的家校沟通也不在少数,但孩子的学习和行为问题始终会有反复的根本原因。
  或许传统家访还有其他问题,但目标定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因为它同教师与家长各自的教育理念息息相关。
  3.如何“换药不换汤”?、
  前面说,家访可以“换药不换汤”,家访是“汤”,访的目标、对象和内容是“药”。实际上,“换汤”容易,“换药”难。教师并非个个都具备先进、全面的教育理论,也不是专业的家庭治疗师。在这里,笔者只提供一种可能性或思考的方向,未必符合各校实际情况。
  既然家访的目标、对象和内容才是真正的“药”,那么革新家访思路就要从这三方面下手。
  第一,家访的目标应该怎样重新定位?孩子首先是生活在系统中,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对孩子的影响具有持久性和全面性,孩子的问题首先是家长的问题,那么家访时就应把焦点聚集在家长的教育背景和教育理念、亲子互动方式,以及整个家庭氛围等家庭生态系统的要素上,通过对这些要素的了解和分析,理出孩子问题产生的根源和头绪,再进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无论对策的表现形式如何,最关键的不是在于改变孩子,而是通过引导让家长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才是根本原因,指导他们首先从改变自己做起,进而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健康的亲子互动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孩子的问题自然会得到有效的改善。简而言之,家访的目标应该定位于改善以家庭教育为主的家庭生态系统。当然,这个前提假设是,教师作为学校教育者在人格上是相对完善的,教育理念是相对正确的,至少要对自己存在的问题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并且愿意主动改变自己。
  第二,家访的对象是谁?既然家访目标主要针对家庭生态系统,那么家访的对象就应该是所有的家庭成员和家庭物理、心理环境。在这里,教师的角色有点类似于家庭治疗师。
  第三,家访的内容都有哪些?基于目标和对象的定位,在家访内涵上就要比传统家访更丰富、更全面,包括:沟通孩子表现出的主要问题,并达成共识;了解家长各自的基本情况、教育背景、教育理念、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家庭物理环境等等;教师对上述因素的梳理与分析,指导或与家长共同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当然,上述只是初步构想,而且即使是专业的家庭治疗都需要多次才可以使得问题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家访想要一次性解决问题也不太现实,但这毕竟是一个方向。更为重要的是,与心理学领域的家庭治疗不同的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随时接触学生,并对他们进行自然观察和干预,还可以随时与家长进行各种沟通,把家庭治疗的理念和日常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可能更有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
  要达成上述家访目标,最关键在于学校对教师的日常培训。培训形式可待商榷,但最核心的理念是培养教师要从关注儿童内在成长、关注家庭生态系统、重视家校共育的角度去看待少年儿童教育。
  其实,家访只是家校共育的一种形式,它所反映的也只是教育一个点而已。无论采用哪种合作方式,在进行家校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不应只注重表面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行为习惯等问题的沟通,不能只把焦点放在如何改变学生的具体问题,这样只能治标。要想治本,必须从根上抓起,关注儿童的心理成长,关注家长与学生的亲子互动模式、家庭氛围,及至整个家庭生态系统。也许短时间内收效会比较缓慢,但坚持下去,长此以往,终将会对学生及其整个家庭产生根本的、持久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新博.浅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周刊B,2010,2,4.
  [2]刘俊彦.专家视点[N].长江日报,2012-4-21(6).
  [3]包林运.育儿先育心.东方出版社出版社,2011.
  [4]萨提亚.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5]尼克松.领袖们.海南出版社,2008:.
  [6]李跃儿.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80-81.
  [7]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02:1-1.
  [8]关颖.“家庭教育”是什么?——四问温家宝总理.[EB/OL].2010-09-04
  [9]吕敬东.盘活家长学校.《武汉市“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育人模式》.2011:40-50.
其他文献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1、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要求  目前,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逐步显现出来。作为社会的每一个个体,都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学生也是社会人,每一位学生同样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压力,心理上的问题需要及时疏导,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成为学校关注的一个课题。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化解现
期刊
[授课年级]小学四年级  [设计思想]当今社会,能够很好的与人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项技能。在小学阶段,合作和协调精神是学生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所必须的心理品质。目前城市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学校生活等多层面中表现出不合群,不善于与人合作的弱点。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非常必要。  [活动目标]  1、了解友好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验团结合作带来的快乐情感,增强合作意识
期刊
摘要:体育游戏是保障儿童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儿童认识自我、探索、体验和认识外部环境的重要方式。体育游戏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有助于提升儿童认知、情感、动作等各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体育游戏;儿童;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被广泛接受和采用。在这种形势下,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备受社会的关注。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就如何通过体育游戏活动来促进儿童身心
期刊
摘要:我校开设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和调整,始终力求在在设计与实践上追求有效教学的研究。心理校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丰富多彩的心理校本课程内容是有效教学的保证;多种多样的心理校本课程教学形式是有效教学的途径;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师、学生的发展是心理校本课程有效教学的体现。  关键词:心理校本课程;有效教学;研究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我校实施心理教育
期刊
摘要:小L是个8岁的男孩,因一次意外伤害产生心理障碍而不愿上学。老师通过沙盘游戏疗法和系统脱敏的方法,经过四个阶段的辅导咨询,使其脱离恋母情结和恐惧心理,愿意来到学校上学。一、创设安全、轻松的氛围,建立良好辅导关系;二、突破过度保护与过度依赖策略,增强自信心和独立意识,发展学习策略;三、增加自信,消除自卑和恐惧心理,初步突破心理障碍;四、跨越心理障碍,融进班级,突破心理恐惧。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期刊
摘要: 本文首先进行了中职学生自控力现状的分析,其次谈到了学生自控力差的原因,同时给出了教师如何提高中职学生自控力的措施。  关键词:中职生;自控力;提高措施  自控力是一个心理名词,是人适应社会的重要心理功能,也是自我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自觉按照预定目标,对自我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施加的管理和控制,使其表现符合自我的期望和要求。作为社会群体的人类,就应对自己的个体行为进行控制和制约,
期刊
摘要:幼儿身心发展在幼儿的童年以致终身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秉承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基”的理念,我带领老师进行了关于“幼儿社交退缩倾向的行动个案研究”,力争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本研究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选取中班的具有社交退缩倾向的幼儿进行个案研究。通过一系列措施对幼儿进行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中班幼儿;社交退缩;个案;干预  一、问题的提出  《纲要》指出:中班幼儿应乐意与人交往,能
期刊
一、背景资料:  小杰,今年12岁上五年级,是个刚刚转进来的学生。胖乎乎的,白白净净的,带着一副小眼镜,性格比较外向活泼,很喜欢表现自己,但脾气比较急躁。从最近一周开始,他的表现有些反常,一上课就郁郁寡欢,也不爱回答问题了,而且课间经常与其他同学发生争执,学习成绩也有所下滑。甚至有些同学向我反应班中同学都不爱跟他玩儿,他太不合群了。而且这一周几乎每天上午他都会因为“不舒服”来请假回家。但是去了医院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不良学习心理现状的了解,分析造成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原因,从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加强留守儿童规范管理;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理解和尊重,以足够的爱心和耐心教育他们;利用农村离孩子父母打工近的优势,加强与学生的家长的联系,让家长理解孩子, 让学生理解家长,从孩子的心底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利用农村课程齐全、课改深入的优势,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心理
期刊
摘要: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心理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们对集体的归属感;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以提高同学们活动的参与性。结合低年龄段小学生特点,用简单易懂的方式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我是班级一员,我以班级为荣。  关键词:小学生身心健康;一年级入学新生;美术游戏  一、选择美术游戏进行心理辅导的原因: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