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的“关注”

来源 :检察风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on81888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演艺明星的各类“新闻”受媒体关注,是在情理之中的,谁叫你是公众人物呢!比如歌星满文军因吸毒而被治安处理,便立马成了网络、报章争相传播的“热点”。对这件事的反应,占多数的是表示惋惜和遗憾,因为满文军的朴实和阳光,在公众中一向有好印象。也有事不关己纯粹“看热闹”的,这也不奇怪,纷繁尘世,各种人生态度,哪能求其一律。
  这里要说的一种“关注”,是另一样的味儿。还是说满文军吸毒吧,“第一波”的曝光信息过去后,对“内幕”的“探究”文章便接踵而来。有媒体根据网上信息“爆料”,说满文军的圈内朋友×××做了这一案件的“卧底”,事发时向警方密报,但她本人对此否认,又说满的妻子可能得罪了圈中人招致举报云云。
  公安部门办案走群众路线,从举报中获取线索,经查实后侦破,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换句话说,满文军吸毒,被人告发,执法部门查实后破案处理,十分正常。就是“卧底”、“线人”之类,如有必要,作这样的安排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案手段,不足为怪的。对于相关的当事人来说,依法举报,体现的是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保护的是国家利益。再说,把违法犯纪的事情揭露出来,对涉案者也可起到教育和挽救的作用。正因为如此,社会舆论支持举报人,法律对举报人予以保护。诸如此类,都是理所当然的。
  举报和“卧底”行为既要受到保护,自然是“内部的事情”,不宜公开的。所以上述媒体对事件“跟踪”,公然猜度某某人可能是“卧底”,某某人因为得罪了娱乐圈而遭受举报等等,就不知是出于何种意图了。当今民言敞开,对热点事件的私下讨论,甚或街谈巷议,都是可以的,无可非议的,问题是仅凭一点传闻就把这样的议论以“内幕披露”的形式在公共媒体公布,就很是不妥当。新闻报道要有根据,捕风捉影的猜测怎能靠得住?信息传播要有责任感,既是“内部的事情”,而且系涉法案件,其人其事,调查裁定都有一定的程序,哪能把道听途说的东西随便搬到媒介上来。这样做的结果,引发种种猜疑,生发人际矛盾,影响团结等自不必说,还把“谁是举报者”推到公众视线的前沿。如此这般,对举报人之类的保护还从何谈起?不是搞浑了“一锅粥”吗!
  还有媒体人士从另一些方向“开发信息”,他们通过“人肉搜索”,便有了这一类的文字公之于众:满文军有过两次婚姻,他的前妻如何如何,与前妻生的女儿如何如何,他的父亲母亲又如何如何……就这样随着“兴奋点”一味地“挖”下去,只可惜这些东西与新闻事件的连续性并无多少干系。
  媒体对信息历来是有选择性的,有个说法叫做“择善而取”。如今有些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眼球”,扩大发行量,“择善”是顾不上的了,他们变着法儿搜罗“新闻”,网上网下,只要有“看点”、“卖点”,不论青红皂白,“捡到篮里便是菜”。上面讲到的,只是这类变味选择的一两种罢了。
  由此想到市井坊间有一些“好事者”,热衷于家长里短的议论,说溜了嘴,编派起一些耸人听闻的“事体”,并不在意虚实真假。有时因不负责任的“舌头打滚”惹出是非来,也是常有的事情。电子、纸质媒介面对公众,从业人员遵守传播规则,讲究道德操守,当是题中应有之义,含糊不得的。媒介人士具有对信息的灵敏度是好事,但如果“关注”的方向易位,也成了不怎么顾及是非和影响的“好事者”,那就不知自己处在什么位置上了。■
  图:陆华编辑:卢劲杉[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摆在我们广教育工作者面前是的问题,就是尽快转变与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真正推行素质教育,回顾多年来的初中教育教学历程,虽有许多成功的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种通信标准并存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现象.用一副基站天线来兼容多个通信标准,对于降低建站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宽频带移动通信基站天线
主要分析了学习型项目管理组织的特点以及创建学习型项目管理组织的基础和模式,探讨了创建学习型项目管理组织的若干问题,以利于项目管理企业的不断发展.
期刊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在影视后期制作中得到了更多的应用,可以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于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而且,由于影视座屏最主要的目
期刊
国资国企重组改制中职工劳动关系的处理,涉及改制国企职工的身份转换和失去工作岗位职工劳动关系的解除两种情况.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必要性已为以往国企改革实践的经验和
大学被誉为“象牙塔”,似乎步入大学的校门,就可以惬意的生活,这种想法没有问题,但是想要多一些进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就要有研究意识,可以用发现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世界.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