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细胞淋巴瘤生物学特征及预后因素的分析

来源 :白血病淋巴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vi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CL)的生物学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MCL患者的年龄、性别、B症状、临床分期、骨髓和淋巴结的细胞形态学、血液生化、血清酶学、免疫表型、Cyclin D1和彩色超声等的检查资料.分析预后因素,并用MCL国际预后指数(MIPI)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分析其生存情况.结果 MCL好发于男性老年人,初诊时多属临床晚期.初诊时发热18例(46.2%),浅表淋巴结肿大是重要的首发症状,腹部淋巴结肿大也常见.26例行骨髓检查患者中18例(69.2%)有肿瘤细胞浸润.β2-微球蛋白(β2-MG)、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增高的患者分别有21例(53.8%)、20例(51.3%).全部病例CD2阳性,25例(64.1%)CD5阳性,34例(87.2%)Cyclin D1过度表达.33例(84.7%)出现侵袭性淋巴瘤病程,6例(15.4%)为惰性淋巴瘤临床表现.依据MIPI分类,26例(66.7%)为高危,7例(17.9%)为中危,6例(15.4%)为低危,其中,高危组死亡12例,低危组和中危组无死亡病例,二者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 全部MCL病例显示B细胞标志,验证了肿瘤细胞起源于淋巴结淋巴滤泡套区内成熟B细胞的结论.MCL有惰性淋巴瘤和侵袭性淋巴瘤的特征.β2-MG、LDH和CyclinD1是MCL的重要预后因素。

其他文献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的加入,增加了大剂量化疗在MM治疗中的优势,使部分患者达到长期生存.即使在靶向新药时代ASCT仍可以明显提高治疗的反应率.靶向新药在ASCT前后联合应用,可辅助提高ASCT的疗效,这是目前使用靶向新药的趋势,但其仍不能取代ASCT在MM治疗中的地位.研究更为合理、有效、低毒的治疗方案是今后的方向。
目的 探讨Notch1蛋白表达及基因突变在T细胞淋巴瘤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基因测序法检测30例T细胞淋巴瘤组织中Notch1蛋白的表达及Notch1基因26、27号外显子(HD)和34号外显子(PEST)突变情况.另取10例淋巴结反应增生标本作为对照.结果 30例T细胞淋巴瘤中,21例(70.0%)Notch1蛋白表达阳性.17例(56.7%)Notch1基因发生突变,其中,8例
目的 提高对罕见疾病主动脉夹层(AD)合并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DeBakeyI型AD合并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经治疗后患者生存时间虽略有延长,但最终因AD无法控制而死亡。结论对于AD合并急性白血病国内外鲜见报道,其预后与AD的严重程度有关,化疗的同时兼顾对AD的个体化治疗也许能改善预后。
期刊
目的 观察克拉屈滨治疗毛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 3例患者应用克拉屈滨10 mg维持24 h静脉滴注,共治疗3d或5d.结果 3例患者中,2例患者疗效均达到完全缓解,1例患者为接近完全缓解.结论 克拉屈滨治疗毛细胞白血病疗效显著,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目的 探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Vel/Dex)改良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4例MM患者予Vel(1.6 mg/m2,第1、8天静脉注射)和Dex(20 mg/d,第1天至第4天,第8天至第11天)治疗,疗效评估依据国际2006疗效评价标准,不良反应分级按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不良事件通用名(NCI CTCAE)(v3.0)判断.结果 2~8个疗程后,22例患者对治疗有反应
目的 建立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诊断过程中的规范化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平台,探讨FISH在MDS诊断中的地位.方法 对符合维也纳最低诊断标准的83例MDS患者通过细胞遗传学显带分析(CC)法和FISH法检测染色体异常,比较FISH法与CC法在检测MDS染色体异常克隆中的差异,并搜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结果 成功建立包括-5/5q-,+8,-7/7q-,20q-,-Y探针组合的FIS
患者女,55岁,5年前因癫痫始口服卡马西平治疗,4年前因查体发现白细胞异常升高就诊,当时查体:皮肤黏膜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软,肝脾肋下缘未触及.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30× 109/L,红细胞、血小板正常.行骨髓穿刺示:原始细胞0.005,嗜酸性粒细胞0.025,嗜碱性粒细胞0.005.染色体核型分析为Ph(+),bcr-abl基因为p210型.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随
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5年总生存(OS)率超过80%相比较,成年人ALL的预后令人失望,18 ~ 60岁患者的5年OS率平均仅为35%.成年人ALL的预后较儿童差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提示预后差的标志物,如Ph染色体阳性的发生率高,以及预后良好的亚型发生率低.由于疾病的异质性,成年人ALL需要以多种方法治疗.在过去的10~15年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已经越来越多
期刊
目的 探讨体外分离培养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的方法,并检测hUCMSC的表面标志.方法 分离脐带华通胶(Wharton's jelly),将其剪碎后利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获得hUCMSC,生长至一定密度后进行传代,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第3代hUCMSC表面标志.结果 由人脐带华通胶可方便、有效地获得hUCMSC,其体外生长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并可稳定增殖和传代.hUCMSC表面标志CD2
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s,MGUS)被界定为癌前克隆性疾病.其在50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达到4.2%,且以每年1%的高风险向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和相关的恶性疾病转化.确定其病程演变将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大多数MGUS患者仅需随访观察.而少部分患者则经过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