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杰米·戴蒙一度被视为花旗集团缔造者桑迪·维尔的继承人,当他率领摩根大通挑战花旗,谁不希望看到一场血战呢?
“我曾那么接近车福,你却冷冷将我放逐。”用这句歌词来描述1998年10月的杰米·戴蒙(Jamie Dimon)再合适不过了。
那一天,杰米·戴蒙被他亦师亦父的花旗集团董事长桑迪·威尔(SandyWeill)扫地出门,而在这之前,在华尔街的每一个角落里,大家谈论的都是杰米·戴蒙将在何时掌管花旗集团——因为,戴蒙是当时钦定的接班人。
7年后,杰米·戴蒙回来了,而且他终于获得了复仇的机会,对于仅仅49岁就担任摩根大通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的他来说,故事才刚刚开始。
王者归来
眼前的画面是,2006年,现年62岁的现任摩根大通董事长兼CEO哈利森(Willam Harrison)将传位戴蒙,自己只留任董事长职务。杰米·戴蒙即将成为摩根大通的新CEO,其主要工作便是重振摩根。“我们已经准备好与世界上最好的金融机构进行竞争,而且我们要赢。”
他的对手只有一个——花旗集团,那个曾经带给他辉煌和绝望的金融帝国。2004年1月14日,摩根大通银行(J.P.Morgan Chase)宣布,它与芝加哥的第一银行(Bank One)达成一笔收购价格为580亿美元的“平等合并”。作为银行业历史上的第二大交易,合并后的新银行总资产将达到1.1万亿美元,规模仅次于美国银行业巨头花旗集团(Citigroup)。
“摩根大通收购第一银行,就是将戴蒙带回到大舞台,他的地盘。”美国《财富》杂志一语道破天机。一个不被注意的细节是,摩根大通银行“平等合并”第一银行交易完成后,戴蒙打出的第一个电话是给其父亲西奥多·戴蒙的;而他接到的第一个电话则来自花旗集团董事长桑迪·威尔。
戴蒙回来了,而他和桑迪·威尔以及花旗集团之间的恩怨注定还将继续。为了这一天,戴蒙等了太久了。
西部花旗
离开花旗后,戴蒙曾有大量的就业选择,从网络创业公司到连锁旅店,还包括一家英国的银行。但戴蒙出乎业界意料地选择了第一银行,这家处境艰难的中西部银行。
初到第一银行时,戴蒙即致力于解决各种问题:升级计算机系统、整饬信用卡领域的经营问题、减少对无力还款的客户的贷款,以及对各支行的服务进行升级。戴蒙富有领袖气质,语速极快,并致力于以快枪手的风格解决问题。在清理公司混乱局面上,2001年,银行令人惊讶地支出10亿美元用来冲销贷款损失带来的坏账,并使用5.75亿美元为汽车租赁投资等遗留问题“埋单”。
人事方面,戴蒙表现得更加雷厉风行:解雇零售业务副总裁查理·沙夫及首席财务官黑蒂·米勒后,戴蒙招募了大量以前花旗集团的高层管理者,第一银行因此赢得了“西部花旗”之名。“我们不只砍树”,戴蒙如是说道,“我们用电锯”——2002年,第一银行实现利润额33亿美元。
不过,第一银行虽贵为全美第六大银行控股公司,其总资产已达2900亿美元。但随着众多对手通过并购强壮自己,戴蒙要想真正点亮自己的业界声名,必须再做打算。戴蒙的野心不止于此,他在寻找重新返回华尔街顶峰的机会。
此时,与他同样一筹莫展的还有摩根大通银行的哈利森。这位迈克尔·乔丹的师兄、身高1米92的前北卡罗来纳大学篮球前锋曾以扣篮闻名,却不善于风险的投篮。合并后的摩根大通厄运不断:其风险投资损失惨重,不良贷款数量巨大,与安然公司(E[1ron)的关系也被深入调查。更为糟糕的是,摩根大通因缺乏人才备受嘲笑:60多岁的哈利森甚至推选不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
哈利森和戴蒙清楚地知道对方那里有自己最需要的东西。戴蒙之所以为外界一致看好,是因为他是金融界传奇人物,一度被视为花旗集团缔造者桑迪·威尔的继承人。而当他率领摩根大通挑战花旗,谁不希望看到一场血战呢?半生浮梦
戴蒙和花旗集团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把镜头切换到青春年少的戴蒙身上吧。
戴蒙之父西奥多·戴蒙为老牌证券公司希尔森的员工,1973年希尔森为桑迪·威尔收购后,两人成为好友。在两家的交往中,富有数学天赋、天生热爱商业的戴蒙受到威尔的巨大影响。大学期间,戴蒙曾对威尔收购希尔森主事进行案例分析,深得威尔赏识。此后,戴蒙成为威尔最可靠的助手,他的工作几乎无可挑剔。
从1985年桑迪·威尔二度创业至1998年收购花旗银行,与他荣辱与共的戴蒙可谓尽得真传。人们相信:戴蒙将成为桑迪·威尔的接班人。然而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
新的花旗集团成立7个月后,威尔和集团执行官里德以联合执行官的名义宣布,负责当时花旗全球投资和公司银行业务的戴蒙即将离任。戴蒙卸任后,花旗的市值两周之内蒸发了110亿美元。华尔街看好戴蒙的人,一直在质疑花旗如何弥补他离去后的损失。
实际上,里德对戴蒙的一意孤行一直耿耿于怀。但更为微妙的是威尔和戴蒙的关系。从1985年起,戴蒙师从威尔已经十几年,两人情同父子的感情早已在华尔街传为佳话。但是,这段感情却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变质。
戴蒙担任Smith Barney董事长后,威尔不再像原来一样凡事都要问问戴蒙。两人关系于1997年走向恶化。当时,威尔的女儿杰斯卡提出担任资产管理部负责人,并想进入SmithBarney执行委员会,而戴蒙则认为她经验不是而一口回绝,杰斯卡一气之下离开了花旗。这让老威尔心有怒火。
1997年9月威尔以9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所罗门公司(Salomon)。戴蒙并不看好这宗买卖,但威尔没有吸取他的意见,认为所罗门成熟的国际业务能有利于旅行者的全球业务——直到后来威尔才发现自己对陌生的海外市场束手无策。
1998年4月,经营全球消费者业务的旅行者集团并入花旗公司,成立花旗集团。但在管理层的人事变动上,戴蒙受到冷落:他被排斥在了花旗集团的委员会之外:“这不公平,旅行者是我和威尔一起创建的。”
尽管仅仅享有三分之一的决策权力,戴蒙还是精心打理着合并后的公司业务,但不久后,戴蒙再一次在用人问题上和威尔发生矛盾:威尔提出让自己42岁的儿子马克监管债券套汇交易,但戴蒙却不同意。显然,他很不欣赏威尔任人唯亲的做法。
于是,10月的一个星期天,威尔和里德客气地把戴蒙请出了花旗。“所有公司合并案里,高层与人相处的能力要远比个人能力重要。”戴蒙离开花旗后,里德透露了他和威尔做出此番决定的原因。
戴蒙将自己最灿烂的时光全部贡献给了桑迪·威尔,而结果却是扫地出门,半生浮梦了无痕,热爱拳击运动的戴蒙不会就此沉沦。
“甜蜜”复仇
再把镜头切回到今天吧。合并后,新的摩根大通虽然已成为美国第二大金融集團,但其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处理合并后的系列问题,合并双方均规模巨大,且文化差异很大。戴蒙不仅要将两者有效协调,还要在合并之后尽快交出盈利的成绩单来。
在观察人士看来,确保这一并购成功的关键原因是哈利森和戴蒙的能力恰成互补:哈利森善于削减成本,但不能令收购的部分有效运转,而戴蒙已经证明了他是混乱并购的优秀领导者。
戴蒙强调说:“外界经常把削减成本和削减投资画等号,这是不对的概念。任何一个公司不能够轻装上阵的话,将来就没有任何前途;但如果公司不对未来进行投资、不向人力资源、技术、内部机制进行投资的话,也是不可能成就发展的。”他明确表示,未来在摩根大通一方面要削减成本,另一方面则要加强投资。
摩根大通与第一银行的合并带给了投资者广泛的想象空间。对于摩根大通一方而言,第一银行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健全的零售网络。而只有在零售银行领域确立地位,摩根大通才真正有实力与其他一些金融巨头“掰手腕”。
“摩根大通在投资银行领域确实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但投资银行业务是一个波动性很强的业务,摩根大通的优势是在投资银行的业务领域中没有‘短板’,摩根大通不需要为了发展而兼并收购一些部门,摩根大通要做的就是加大投入、稳定队伍,招募更加优秀的人才来。”戴蒙头脑异常清醒。
为此,戴蒙很清楚自己应该告诉员工什么。戴蒙在加入第一银行后买了5000万美元的公司股票,买入价是28美元。与摩根大通正式宣布合并后,第一银行股票经过置换后价格已高达51美元,戴蒙无疑狠狠赚了一笔。“但是我没有出售自己的股票,也从没想过要卖掉,因为,我是船长,无论潮涨潮落,我都需要在那里。”戴蒙坚毅地表示。
“我曾那么接近车福,你却冷冷将我放逐。”用这句歌词来描述1998年10月的杰米·戴蒙(Jamie Dimon)再合适不过了。
那一天,杰米·戴蒙被他亦师亦父的花旗集团董事长桑迪·威尔(SandyWeill)扫地出门,而在这之前,在华尔街的每一个角落里,大家谈论的都是杰米·戴蒙将在何时掌管花旗集团——因为,戴蒙是当时钦定的接班人。
7年后,杰米·戴蒙回来了,而且他终于获得了复仇的机会,对于仅仅49岁就担任摩根大通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的他来说,故事才刚刚开始。
王者归来
眼前的画面是,2006年,现年62岁的现任摩根大通董事长兼CEO哈利森(Willam Harrison)将传位戴蒙,自己只留任董事长职务。杰米·戴蒙即将成为摩根大通的新CEO,其主要工作便是重振摩根。“我们已经准备好与世界上最好的金融机构进行竞争,而且我们要赢。”
他的对手只有一个——花旗集团,那个曾经带给他辉煌和绝望的金融帝国。2004年1月14日,摩根大通银行(J.P.Morgan Chase)宣布,它与芝加哥的第一银行(Bank One)达成一笔收购价格为580亿美元的“平等合并”。作为银行业历史上的第二大交易,合并后的新银行总资产将达到1.1万亿美元,规模仅次于美国银行业巨头花旗集团(Citigroup)。
“摩根大通收购第一银行,就是将戴蒙带回到大舞台,他的地盘。”美国《财富》杂志一语道破天机。一个不被注意的细节是,摩根大通银行“平等合并”第一银行交易完成后,戴蒙打出的第一个电话是给其父亲西奥多·戴蒙的;而他接到的第一个电话则来自花旗集团董事长桑迪·威尔。
戴蒙回来了,而他和桑迪·威尔以及花旗集团之间的恩怨注定还将继续。为了这一天,戴蒙等了太久了。
西部花旗
离开花旗后,戴蒙曾有大量的就业选择,从网络创业公司到连锁旅店,还包括一家英国的银行。但戴蒙出乎业界意料地选择了第一银行,这家处境艰难的中西部银行。
初到第一银行时,戴蒙即致力于解决各种问题:升级计算机系统、整饬信用卡领域的经营问题、减少对无力还款的客户的贷款,以及对各支行的服务进行升级。戴蒙富有领袖气质,语速极快,并致力于以快枪手的风格解决问题。在清理公司混乱局面上,2001年,银行令人惊讶地支出10亿美元用来冲销贷款损失带来的坏账,并使用5.75亿美元为汽车租赁投资等遗留问题“埋单”。
人事方面,戴蒙表现得更加雷厉风行:解雇零售业务副总裁查理·沙夫及首席财务官黑蒂·米勒后,戴蒙招募了大量以前花旗集团的高层管理者,第一银行因此赢得了“西部花旗”之名。“我们不只砍树”,戴蒙如是说道,“我们用电锯”——2002年,第一银行实现利润额33亿美元。
不过,第一银行虽贵为全美第六大银行控股公司,其总资产已达2900亿美元。但随着众多对手通过并购强壮自己,戴蒙要想真正点亮自己的业界声名,必须再做打算。戴蒙的野心不止于此,他在寻找重新返回华尔街顶峰的机会。
此时,与他同样一筹莫展的还有摩根大通银行的哈利森。这位迈克尔·乔丹的师兄、身高1米92的前北卡罗来纳大学篮球前锋曾以扣篮闻名,却不善于风险的投篮。合并后的摩根大通厄运不断:其风险投资损失惨重,不良贷款数量巨大,与安然公司(E[1ron)的关系也被深入调查。更为糟糕的是,摩根大通因缺乏人才备受嘲笑:60多岁的哈利森甚至推选不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
哈利森和戴蒙清楚地知道对方那里有自己最需要的东西。戴蒙之所以为外界一致看好,是因为他是金融界传奇人物,一度被视为花旗集团缔造者桑迪·威尔的继承人。而当他率领摩根大通挑战花旗,谁不希望看到一场血战呢?半生浮梦
戴蒙和花旗集团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把镜头切换到青春年少的戴蒙身上吧。
戴蒙之父西奥多·戴蒙为老牌证券公司希尔森的员工,1973年希尔森为桑迪·威尔收购后,两人成为好友。在两家的交往中,富有数学天赋、天生热爱商业的戴蒙受到威尔的巨大影响。大学期间,戴蒙曾对威尔收购希尔森主事进行案例分析,深得威尔赏识。此后,戴蒙成为威尔最可靠的助手,他的工作几乎无可挑剔。
从1985年桑迪·威尔二度创业至1998年收购花旗银行,与他荣辱与共的戴蒙可谓尽得真传。人们相信:戴蒙将成为桑迪·威尔的接班人。然而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
新的花旗集团成立7个月后,威尔和集团执行官里德以联合执行官的名义宣布,负责当时花旗全球投资和公司银行业务的戴蒙即将离任。戴蒙卸任后,花旗的市值两周之内蒸发了110亿美元。华尔街看好戴蒙的人,一直在质疑花旗如何弥补他离去后的损失。
实际上,里德对戴蒙的一意孤行一直耿耿于怀。但更为微妙的是威尔和戴蒙的关系。从1985年起,戴蒙师从威尔已经十几年,两人情同父子的感情早已在华尔街传为佳话。但是,这段感情却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变质。
戴蒙担任Smith Barney董事长后,威尔不再像原来一样凡事都要问问戴蒙。两人关系于1997年走向恶化。当时,威尔的女儿杰斯卡提出担任资产管理部负责人,并想进入SmithBarney执行委员会,而戴蒙则认为她经验不是而一口回绝,杰斯卡一气之下离开了花旗。这让老威尔心有怒火。
1997年9月威尔以9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所罗门公司(Salomon)。戴蒙并不看好这宗买卖,但威尔没有吸取他的意见,认为所罗门成熟的国际业务能有利于旅行者的全球业务——直到后来威尔才发现自己对陌生的海外市场束手无策。
1998年4月,经营全球消费者业务的旅行者集团并入花旗公司,成立花旗集团。但在管理层的人事变动上,戴蒙受到冷落:他被排斥在了花旗集团的委员会之外:“这不公平,旅行者是我和威尔一起创建的。”
尽管仅仅享有三分之一的决策权力,戴蒙还是精心打理着合并后的公司业务,但不久后,戴蒙再一次在用人问题上和威尔发生矛盾:威尔提出让自己42岁的儿子马克监管债券套汇交易,但戴蒙却不同意。显然,他很不欣赏威尔任人唯亲的做法。
于是,10月的一个星期天,威尔和里德客气地把戴蒙请出了花旗。“所有公司合并案里,高层与人相处的能力要远比个人能力重要。”戴蒙离开花旗后,里德透露了他和威尔做出此番决定的原因。
戴蒙将自己最灿烂的时光全部贡献给了桑迪·威尔,而结果却是扫地出门,半生浮梦了无痕,热爱拳击运动的戴蒙不会就此沉沦。
“甜蜜”复仇
再把镜头切回到今天吧。合并后,新的摩根大通虽然已成为美国第二大金融集團,但其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处理合并后的系列问题,合并双方均规模巨大,且文化差异很大。戴蒙不仅要将两者有效协调,还要在合并之后尽快交出盈利的成绩单来。
在观察人士看来,确保这一并购成功的关键原因是哈利森和戴蒙的能力恰成互补:哈利森善于削减成本,但不能令收购的部分有效运转,而戴蒙已经证明了他是混乱并购的优秀领导者。
戴蒙强调说:“外界经常把削减成本和削减投资画等号,这是不对的概念。任何一个公司不能够轻装上阵的话,将来就没有任何前途;但如果公司不对未来进行投资、不向人力资源、技术、内部机制进行投资的话,也是不可能成就发展的。”他明确表示,未来在摩根大通一方面要削减成本,另一方面则要加强投资。
摩根大通与第一银行的合并带给了投资者广泛的想象空间。对于摩根大通一方而言,第一银行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健全的零售网络。而只有在零售银行领域确立地位,摩根大通才真正有实力与其他一些金融巨头“掰手腕”。
“摩根大通在投资银行领域确实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但投资银行业务是一个波动性很强的业务,摩根大通的优势是在投资银行的业务领域中没有‘短板’,摩根大通不需要为了发展而兼并收购一些部门,摩根大通要做的就是加大投入、稳定队伍,招募更加优秀的人才来。”戴蒙头脑异常清醒。
为此,戴蒙很清楚自己应该告诉员工什么。戴蒙在加入第一银行后买了5000万美元的公司股票,买入价是28美元。与摩根大通正式宣布合并后,第一银行股票经过置换后价格已高达51美元,戴蒙无疑狠狠赚了一笔。“但是我没有出售自己的股票,也从没想过要卖掉,因为,我是船长,无论潮涨潮落,我都需要在那里。”戴蒙坚毅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