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子EDA技术应用》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随着国家高职课程改革的实质性的开展,《电子EDA技术应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也有了实质性的成果。该文说明了如何选取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教学模式、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了高职课程建设的立足职业能力培养的特点。
关键词:高职课程改革 选取教学内容 职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a)-0-01
自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构建成为现在高职教育所面临的重点解决的问题。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电子EDA技术应用》课程近几年来在高职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建设与改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主导,并在此原则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的选取、授课模式、实训条件以及考核形式等方面都应围绕“职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展开,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放在首位。具体到课程实施上,主要形成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构建了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特点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
传统的按照教材的章节安排教学进程的教学模式,虽然系统性很强,学生虽然在理论上掌握了电路辅助设计方法,但对整个电路辅助设计岗位的实际完整工作过程并不了解,使学生不能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为了培养更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职人才,我们以“电子产品自动化辅助设计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紧紧围绕岗位职业技能要求,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以电子EDA技术应用的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选取典型可编程逻辑器件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实现可编程逻辑器件的辅助设计的教学过程。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改变以讲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而采用突出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针对课程每个项目的要求,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八位全加器电路设计项目的实施过程:首先,教师将全加器仿真结果展示给学生、讲解八位全加器电路原理和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此项目的实际应用意义,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接下来,学生带着兴趣搜集和整理与全加器电路相关的电路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整理了解本项目中涉及到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要求;其次,由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工作流程来自主的完成电路设计,在此阶段,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予以解答,引导学生边做边学,根据实际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来设计自己的工作流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电路辅助设计的职业能力。由于每个学生的差异,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和鼓励学生,使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自动的将本项目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转化成为自己的职业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采用讲授、演示和纠错的方法来解决难点,讲解过程中详细地说明应遵循的电路设计原则,使学生明白本门课程的重点在于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电路而不是单纯的软件应用操作。同时,对个别问题采用引导和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将以往的理论知识融入项目实践操作过程,使学生的对所完成项目的过程印象深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
在实现从简单到复杂、从设计到仿真的完整工作过程中,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完成知识的学习、总结和提升,综合训练了学生的电路设计与仿真能力。从而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更使学不仅掌握的是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具备了自学能力,学到了新的学习方法,实现了本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
2 构建了以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与仿真为主线且恰当融合相关专业知识的课程内容
紧紧围绕电子产品辅助设计岗位所需职业技能要求,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选取加法器、数据选择器、显示译码器、数字频率计和交通灯控制器共计72学时的五个具有代表性、实用性、综合性的项目任务作为教学载体来实现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能力的培养。通过完成从简单到复杂、从设计到验证的完整操作过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完成知识的学习、总结和提升,融枯燥的理论学习于趣味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综合训练学生的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与分析的知识和技能,使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这五个项目是专业基础课程《电子技术》中的典型应用电路,使学生在进行电路设计的同时还能融汇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巩固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整体把握和融合,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提供知识和技能的支持。其次,在本课程中恰当的加入了相关课程中的电子工艺的专业知识并将这些相专业知识应用于项目实现中,可以将本课程专业知识与电子工艺知识融合在一起,使学生不是孤立的学习一门专业课程,而是从专业的整体角度上理解掌握本专业知识与技能。
3 结合电子设计工程师的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制定课程考核标准和评价
方法
任何一门专业课程都应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更要为学生就业提供依据。因此本门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以电子设计工程师职业标准的主要内容为依据制定考核标准,使课程考核标准既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又与社会工作岗位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更明确本课程在将来就业时所起的作用和相关的就业方向。采取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考核涵盖项目任务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朱晓红.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2):62-63.
[2] 王素英.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性研究[J].山西科技,2010(4).
关键词:高职课程改革 选取教学内容 职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a)-0-01
自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构建成为现在高职教育所面临的重点解决的问题。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电子EDA技术应用》课程近几年来在高职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建设与改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主导,并在此原则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的选取、授课模式、实训条件以及考核形式等方面都应围绕“职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展开,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放在首位。具体到课程实施上,主要形成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构建了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特点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
传统的按照教材的章节安排教学进程的教学模式,虽然系统性很强,学生虽然在理论上掌握了电路辅助设计方法,但对整个电路辅助设计岗位的实际完整工作过程并不了解,使学生不能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为了培养更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职人才,我们以“电子产品自动化辅助设计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紧紧围绕岗位职业技能要求,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以电子EDA技术应用的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选取典型可编程逻辑器件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实现可编程逻辑器件的辅助设计的教学过程。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改变以讲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而采用突出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针对课程每个项目的要求,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八位全加器电路设计项目的实施过程:首先,教师将全加器仿真结果展示给学生、讲解八位全加器电路原理和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此项目的实际应用意义,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接下来,学生带着兴趣搜集和整理与全加器电路相关的电路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整理了解本项目中涉及到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要求;其次,由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工作流程来自主的完成电路设计,在此阶段,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予以解答,引导学生边做边学,根据实际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来设计自己的工作流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电路辅助设计的职业能力。由于每个学生的差异,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和鼓励学生,使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自动的将本项目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转化成为自己的职业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采用讲授、演示和纠错的方法来解决难点,讲解过程中详细地说明应遵循的电路设计原则,使学生明白本门课程的重点在于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电路而不是单纯的软件应用操作。同时,对个别问题采用引导和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将以往的理论知识融入项目实践操作过程,使学生的对所完成项目的过程印象深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
在实现从简单到复杂、从设计到仿真的完整工作过程中,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完成知识的学习、总结和提升,综合训练了学生的电路设计与仿真能力。从而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更使学不仅掌握的是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具备了自学能力,学到了新的学习方法,实现了本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
2 构建了以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与仿真为主线且恰当融合相关专业知识的课程内容
紧紧围绕电子产品辅助设计岗位所需职业技能要求,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选取加法器、数据选择器、显示译码器、数字频率计和交通灯控制器共计72学时的五个具有代表性、实用性、综合性的项目任务作为教学载体来实现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能力的培养。通过完成从简单到复杂、从设计到验证的完整操作过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完成知识的学习、总结和提升,融枯燥的理论学习于趣味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综合训练学生的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与分析的知识和技能,使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这五个项目是专业基础课程《电子技术》中的典型应用电路,使学生在进行电路设计的同时还能融汇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巩固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整体把握和融合,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提供知识和技能的支持。其次,在本课程中恰当的加入了相关课程中的电子工艺的专业知识并将这些相专业知识应用于项目实现中,可以将本课程专业知识与电子工艺知识融合在一起,使学生不是孤立的学习一门专业课程,而是从专业的整体角度上理解掌握本专业知识与技能。
3 结合电子设计工程师的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制定课程考核标准和评价
方法
任何一门专业课程都应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更要为学生就业提供依据。因此本门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以电子设计工程师职业标准的主要内容为依据制定考核标准,使课程考核标准既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又与社会工作岗位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更明确本课程在将来就业时所起的作用和相关的就业方向。采取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考核涵盖项目任务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朱晓红.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2):62-63.
[2] 王素英.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性研究[J].山西科技,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