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普通话是我国的法定语言,是全国各族人民互相交流的共同语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叶圣陶先生的语言阐明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口语交际教学在学说普通话、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方面,承担着特殊使命。
[关键词]:口语交际能力 普通话 藏区农村小学生 培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普通话是我国的法定语言,是全国各族人民互相交流的共同语言,它的推广和使用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现代化生活中,较强的普通话口语交际能力将会成为每一个人适应现代社会交际最基本的能力需要。
如今许多大中型城市,许多孩子一出生便接受了普通话的熏陶,很自然便学会了讲普通话。但在藏区农村,人们普通话的意识较淡。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学会的自然是藏语。藏区农村小学生学习普通话就显得更加困难。相对城市小学生来讲,藏区农村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远不如城市里的孩子。因为藏区农村小学生从小耳濡目染听得、说的都是藏语是家乡话,很少听到标准的普通话。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应如何培养藏区农村小学生养成用普通话讲完整自己想说的话,这是值得关注的。
“听、说 、读 、写”是语文教育所要培养的四种能力,其中口语交际能力对学生未来走向社会,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起着重要作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叶圣陶先生的语言阐明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小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在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因此,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目前,藏区农村小学生“听、说、读、写”诸能力中,最差的要数“说”的能力。
藏区农村小学生在学习普通话过程中,往往形成这样的两种情况:一个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能将一个字、一篇课文读的通顺、准确;可另一方面,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学生是不是会冒出一些不规范的方言和土语,字不正,腔不圆的,听着感觉别扭。一旦与他人进行交际、沟通,便又回到熟悉的藏语中去了。原因是他们受祖辈父辈的影响,时常运用藏语,所以要他们准确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正常的口语交际是有困难的。
为了让藏区农村小学生说普通话,必须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规范化的语言环境和氛围,使学生产生说的欲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听、多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充分发挥语言环境的熏陶、感染的作用。给学生提供感受和应用语言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言交往能力。
首先,在班内创设一个适合学生说普通话的环境,规定学生在进人教室时无论说什么都必须讲普通话。这样,就迫使学生有了一个思维转换的过程,一种想法在学生的头脑中出现时是方言状态的,但环境的逼迫促使学生将存在于头脑中的藏语“翻译”成普通话。如此这样,形成习惯,学生就会自觉地应用普通话进行思维,使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
其次,还要创造一个适宜的氛围。环境的逼迫只能使学生被动的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而适宜氛围的创造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有意识地、积极地应用普通话。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营造氛围,比如学习课文时让他们听录音使学生了解普通话的魅力,产生学好、说好普通话的欲望,为他们应用普通话、进行良好的口语交际打好基础。
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形式,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使他们心情完全放松,从而激发学生进行交流的兴趣与意愿。特别是对那些在学校比较内向沉默、在家里却很活跃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情境对于他们克服羞怯,日后与他人成功交流,无疑起到了桥梁作用。“口语交际,包括听话和说话。听话和说话是人类的口头交际形式,它既是人的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的一种生理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2]口语交际教学在学说普通话、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方面,承担着特殊使命。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取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3]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想激起学生乐于交际、敢于交际的欲望,就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心理上产生需要时,学生才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课堂教学。兴趣是学生学习时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是学习的最佳动力。”[4]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了,才会激起情感,情感又会触发语言动机,提高语言技巧,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现行教材中一些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交际热情,如《接电话》、《当有人敲门的时候》、《传悄悄话》等,一些交际类、表演类、讨论类等话题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摄取得鲜活的交际话题。它们接近学生生活,学生也容易产生兴趣,有说的欲望。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感受到自己能说,可以说,说的好。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藏区农村小学生运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语文教学中每一个口语训练都应当突出重点目标的同时兼顾其它素质的训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学生在达到“准确、流利地用普通话表达”的基本要求后,再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阶段要求,低年级要能积极参加讨论、交流;中年级要能进行较深入的交流;高年级,自己认为对的意见敢于发表和坚持,在发表意见时,有准备,有中心,有条理,有一定的质量。让藏区农村小学生最终能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2]谷生华,林健《小学语文学习心理》北京语文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4]徐吉华,《让“羔羊”不在沉默——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现象的思考及策略》
[关键词]:口语交际能力 普通话 藏区农村小学生 培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普通话是我国的法定语言,是全国各族人民互相交流的共同语言,它的推广和使用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现代化生活中,较强的普通话口语交际能力将会成为每一个人适应现代社会交际最基本的能力需要。
如今许多大中型城市,许多孩子一出生便接受了普通话的熏陶,很自然便学会了讲普通话。但在藏区农村,人们普通话的意识较淡。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学会的自然是藏语。藏区农村小学生学习普通话就显得更加困难。相对城市小学生来讲,藏区农村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远不如城市里的孩子。因为藏区农村小学生从小耳濡目染听得、说的都是藏语是家乡话,很少听到标准的普通话。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应如何培养藏区农村小学生养成用普通话讲完整自己想说的话,这是值得关注的。
“听、说 、读 、写”是语文教育所要培养的四种能力,其中口语交际能力对学生未来走向社会,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起着重要作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叶圣陶先生的语言阐明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小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在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因此,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目前,藏区农村小学生“听、说、读、写”诸能力中,最差的要数“说”的能力。
藏区农村小学生在学习普通话过程中,往往形成这样的两种情况:一个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能将一个字、一篇课文读的通顺、准确;可另一方面,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学生是不是会冒出一些不规范的方言和土语,字不正,腔不圆的,听着感觉别扭。一旦与他人进行交际、沟通,便又回到熟悉的藏语中去了。原因是他们受祖辈父辈的影响,时常运用藏语,所以要他们准确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正常的口语交际是有困难的。
为了让藏区农村小学生说普通话,必须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规范化的语言环境和氛围,使学生产生说的欲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听、多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充分发挥语言环境的熏陶、感染的作用。给学生提供感受和应用语言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言交往能力。
首先,在班内创设一个适合学生说普通话的环境,规定学生在进人教室时无论说什么都必须讲普通话。这样,就迫使学生有了一个思维转换的过程,一种想法在学生的头脑中出现时是方言状态的,但环境的逼迫促使学生将存在于头脑中的藏语“翻译”成普通话。如此这样,形成习惯,学生就会自觉地应用普通话进行思维,使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
其次,还要创造一个适宜的氛围。环境的逼迫只能使学生被动的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而适宜氛围的创造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有意识地、积极地应用普通话。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营造氛围,比如学习课文时让他们听录音使学生了解普通话的魅力,产生学好、说好普通话的欲望,为他们应用普通话、进行良好的口语交际打好基础。
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形式,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使他们心情完全放松,从而激发学生进行交流的兴趣与意愿。特别是对那些在学校比较内向沉默、在家里却很活跃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情境对于他们克服羞怯,日后与他人成功交流,无疑起到了桥梁作用。“口语交际,包括听话和说话。听话和说话是人类的口头交际形式,它既是人的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的一种生理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2]口语交际教学在学说普通话、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方面,承担着特殊使命。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取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3]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想激起学生乐于交际、敢于交际的欲望,就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心理上产生需要时,学生才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课堂教学。兴趣是学生学习时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是学习的最佳动力。”[4]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了,才会激起情感,情感又会触发语言动机,提高语言技巧,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现行教材中一些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交际热情,如《接电话》、《当有人敲门的时候》、《传悄悄话》等,一些交际类、表演类、讨论类等话题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摄取得鲜活的交际话题。它们接近学生生活,学生也容易产生兴趣,有说的欲望。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感受到自己能说,可以说,说的好。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藏区农村小学生运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语文教学中每一个口语训练都应当突出重点目标的同时兼顾其它素质的训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学生在达到“准确、流利地用普通话表达”的基本要求后,再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阶段要求,低年级要能积极参加讨论、交流;中年级要能进行较深入的交流;高年级,自己认为对的意见敢于发表和坚持,在发表意见时,有准备,有中心,有条理,有一定的质量。让藏区农村小学生最终能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2]谷生华,林健《小学语文学习心理》北京语文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4]徐吉华,《让“羔羊”不在沉默——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现象的思考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