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每以时而急促,时而缓慢的步履穿行在校园时,总能听到或熟悉,或陌生孩子的那一声声“老师好”,这时内心深处总生出一些莫名的感动,甚至于激动。我会在一瞬间轻柔地答一句,“你好”,遇到人多时,会是“你们好”,但绝对不会是那个“啊”,那是多么的老气横秋,那僵死的“师道尊严”的面容。不求什么,只是这样说时,自己内心舒畅。
不仅如此,在校外也常常发生着这样不是故事的故事。有时碰上了,我会主动地对孩子们言说一两句,怎么没戴红领巾啊?注意鞋带,松了,系上吧……孩子们都笑笑,那么的天真、无邪,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从口袋里掏出来戴上,而或系上。教育于是在细节中找寻到了生命拔节的声音。
那我们泼散精力最多的课堂又会发生着什么呢?
我素知自己的课堂是缺乏技术性含量的,而同行们给属于我和孩子们的一堂课评价最多的就是“激情”。除了激情,还会有什么呢?荒诞、离经叛道、前卫……不一而足。不论是激情,还是理性,无论掉入哪一个陷阱都是可怕的。在暗夜里摸索潜行的我,只能是学到一点,向孩子们兜售一点,公民意识、德行……不能说是“启蒙”,这太博大而深远,后来者只能先做好自己的守护人。站在课堂上的我也许真的是有罪的,不,肯定有罪。而我辈时常以“蛮”的姿态冲撞着自身之外的那张大网,希冀着我们的生命里拥有五彩的光。其实尽心尽力,不为别的,只希望这样做能尽量减轻自身的罪罚。
至今依然记得在上《司马迁发奋写<史记>》那堂课时,为了让孩子们充分体会到司马迁在先人的影响下是如何做出属于自己心魂的选择的,我在课堂之中插入了一段史话——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而且做了古文与白话文的对比性阅读,而后慢慢地感知。我想,作为史学家的司马迁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史学中的典故。任何一位酷爱读书的人不可能在做人生选择时忘却先人在心中留下的声音。触碰到的一切,自会不期然地成为人生的风向标。要不,读那么多书又有什么用呢?抑或,读书是无用的?
可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课堂被一位县城来农村支教的老师批驳得体无完肤,说现在教这些过早了些,在不该延伸的地方增加了深度。可课堂上孩子们的声音又是怎样的呢?
老师,原来《春秋》是这样编出来的啊!
还有的是这样说的,经历风雨之后见彩虹,还真的是呀!
……
教得真的是过早了吗?六年级的孩子了,在社会时而宠爱、时而压制的大环境之下,这样的感知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肯定有一些孩子在初中结束之后就卸下自己的学业,那么以后接触这些的机会就微乎其微了。况且,初中三年真的就能碰上这样的知识点吗?恐怕除了未知还是未知。
教育有时留下的就是切入生命里的一系列符号,看似无用,实乃无用之用。当然,作为一名有野心的教育者还是会有这样想法的,在以后的时光,孩子们如果遇上相类似的问题,他们兴许会想起这些或者更多,哪怕仅仅是个符号。人啊,天生都有表演的欲望,只不过有时是隐秘而狭隘的。只要自我有觉察就行,能做到适度即可。
对于听完课后的评课,自己后来越来越不自信,难以启齿,总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语。每一个人背后的受教经历,影响着每位教育者从教之路该朝向哪一方天空,间或是焦虑的,也有觉悟的。而旁人是无权积蓄刺伤给他人的,连拔苗助长式的硬塞也是虚妄的。教育是中年人的事业(张文质先生语),因为他们懂得阻碍的可怕,知晓容忍的可爱。偏居小镇一隅的我固执地选择属于自己和孩子们的学习行为引发的课堂言语,一切是流动的。
每一次生命时光的流动,都是悄然而逝,可真正的教育者应该留住的必须是自己的旁枝斜出,是无望之中的自我抗争,还有对另一处地域的渗透,甚至于侵袭。
和几十个孩子在经历了《我不是最弱小的》的铺垫教学之后,孩子们都明白萨沙已经是会自觉保护弱小的孩子了,而他们与此同时也受到了这方面的教育,这节课关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似乎也达到了。真的就这样结束吗?我心不甘。能不能来一次越位,让我们的灵魂进一个球?于是,课堂上就发散起来。
……
同学们,既然萨沙已经能将雨衣披在蔷薇花上,他是在保护弱小,那我们做一回心理学家,想一想此时的萨沙内心涌动着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孩子们略思片刻,一双双小手就举了起来。
他一定是想帮住别人,因为他帮助了蔷薇花就不再是弱小的了。
善良的心让萨沙这样去做的。
还有,萨沙在爸爸妈妈身上学会了关心别人。
……
那么你们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它吗?
善良。哦!这是两个字啊!
关怀备至。再仔细想一想,好吗?已经近了许多。
教室的一角已有个孩子在低声地呢喃,似乎已经知道是哪个字了,顾不上等待的我立刻靠近那位学生,对他说,就是那个字,你能大声地说出来吗?
爱。
让我们一起来大声地说一遍,声嘶力竭般,歇斯底里般,爱。
对,就是这爱的力量让萨沙有了自己为人做事的方向,那么你们知道爱的另一种写法吗?孩子们无语。
于是,我在黑板上板书了那个对于孩子们说来熟悉,却陌生的“爱”字。边写边念叨着,让我们再仔细看一看它吧!每一个人将亲友当作宝贝一样抓在心头(粉笔圈成四个字形),这就是真正的爱。每个人照这样去做一次,就是完成了一次爱的传递,如果全世界的每时每刻都是这样,我想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充满了光和幸福,而且每个人都有能力变成光,拥抱幸福。
……
每一次遇到这样的教学场景时,总激情澎湃,也许误读就这般轻而易举、不知不觉地滑入了课堂,可那时的确是激动人心的。美得让人忘乎所以。
曾经写过这样的句子:一种有效的教育,似乎是一种顾及“尽可能多的人享有一种人的条件”的“公正的教育”。爱的确应该变成种子埋在这些还没有经历多少世情寡淡的孩子们的心中,哪怕只是一个符号。但我坚信,总有几粒种子会发芽的,而后带来一声问候,一句关怀,一段恩情……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并不缺少有关精神的各种知识,而是精神不能诉诸行为方式,无从化入日常的生计和习惯之中”。有时我们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非要按儿童成长的规律来的话,似乎规避了差异,城与乡、富与贫、视野宽阔与狭隘等各个方面的差异。我一次又一次在教材与乡村孩子的体验之间打转,能给他们带去更多密集性的言语吗?是属于城市的,还是方言式的?但无论如何,教育者是决不会有资格让学生放弃自己成为人的权利。
只要是有理性和梦想的教育者都明确地感受到,不要希望能唤醒所有在屋子里活着的人,他们不缺乏倒下,甚至跪下的目击经历,但醒来一个是一个,未来还有更多的缝隙可插入,直至崩塌一切。我曾不止一次地对孩子们说过鲁迅先生那关于染上革命烈士鲜血的馒头和“痨病”的故事,以后还会继续着这样的言说,在我们相识之时,我有责任让孩子们看清世界的脸。
我恍惚间朝镜子里一望,自己有时不就是一盘鱼子酱而已吗?而不是有些朋友期盼的真的勇士。那就做教育者,无脚鸟的那种,不仅仅被教育占有,行吗?带上多棱镜走路,远方可能更清晰,目光也不再迷离。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溧水县明觉小学)
责任编辑邹韵文
不仅如此,在校外也常常发生着这样不是故事的故事。有时碰上了,我会主动地对孩子们言说一两句,怎么没戴红领巾啊?注意鞋带,松了,系上吧……孩子们都笑笑,那么的天真、无邪,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从口袋里掏出来戴上,而或系上。教育于是在细节中找寻到了生命拔节的声音。
那我们泼散精力最多的课堂又会发生着什么呢?
我素知自己的课堂是缺乏技术性含量的,而同行们给属于我和孩子们的一堂课评价最多的就是“激情”。除了激情,还会有什么呢?荒诞、离经叛道、前卫……不一而足。不论是激情,还是理性,无论掉入哪一个陷阱都是可怕的。在暗夜里摸索潜行的我,只能是学到一点,向孩子们兜售一点,公民意识、德行……不能说是“启蒙”,这太博大而深远,后来者只能先做好自己的守护人。站在课堂上的我也许真的是有罪的,不,肯定有罪。而我辈时常以“蛮”的姿态冲撞着自身之外的那张大网,希冀着我们的生命里拥有五彩的光。其实尽心尽力,不为别的,只希望这样做能尽量减轻自身的罪罚。
至今依然记得在上《司马迁发奋写<史记>》那堂课时,为了让孩子们充分体会到司马迁在先人的影响下是如何做出属于自己心魂的选择的,我在课堂之中插入了一段史话——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而且做了古文与白话文的对比性阅读,而后慢慢地感知。我想,作为史学家的司马迁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史学中的典故。任何一位酷爱读书的人不可能在做人生选择时忘却先人在心中留下的声音。触碰到的一切,自会不期然地成为人生的风向标。要不,读那么多书又有什么用呢?抑或,读书是无用的?
可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课堂被一位县城来农村支教的老师批驳得体无完肤,说现在教这些过早了些,在不该延伸的地方增加了深度。可课堂上孩子们的声音又是怎样的呢?
老师,原来《春秋》是这样编出来的啊!
还有的是这样说的,经历风雨之后见彩虹,还真的是呀!
……
教得真的是过早了吗?六年级的孩子了,在社会时而宠爱、时而压制的大环境之下,这样的感知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肯定有一些孩子在初中结束之后就卸下自己的学业,那么以后接触这些的机会就微乎其微了。况且,初中三年真的就能碰上这样的知识点吗?恐怕除了未知还是未知。
教育有时留下的就是切入生命里的一系列符号,看似无用,实乃无用之用。当然,作为一名有野心的教育者还是会有这样想法的,在以后的时光,孩子们如果遇上相类似的问题,他们兴许会想起这些或者更多,哪怕仅仅是个符号。人啊,天生都有表演的欲望,只不过有时是隐秘而狭隘的。只要自我有觉察就行,能做到适度即可。
对于听完课后的评课,自己后来越来越不自信,难以启齿,总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语。每一个人背后的受教经历,影响着每位教育者从教之路该朝向哪一方天空,间或是焦虑的,也有觉悟的。而旁人是无权积蓄刺伤给他人的,连拔苗助长式的硬塞也是虚妄的。教育是中年人的事业(张文质先生语),因为他们懂得阻碍的可怕,知晓容忍的可爱。偏居小镇一隅的我固执地选择属于自己和孩子们的学习行为引发的课堂言语,一切是流动的。
每一次生命时光的流动,都是悄然而逝,可真正的教育者应该留住的必须是自己的旁枝斜出,是无望之中的自我抗争,还有对另一处地域的渗透,甚至于侵袭。
和几十个孩子在经历了《我不是最弱小的》的铺垫教学之后,孩子们都明白萨沙已经是会自觉保护弱小的孩子了,而他们与此同时也受到了这方面的教育,这节课关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似乎也达到了。真的就这样结束吗?我心不甘。能不能来一次越位,让我们的灵魂进一个球?于是,课堂上就发散起来。
……
同学们,既然萨沙已经能将雨衣披在蔷薇花上,他是在保护弱小,那我们做一回心理学家,想一想此时的萨沙内心涌动着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孩子们略思片刻,一双双小手就举了起来。
他一定是想帮住别人,因为他帮助了蔷薇花就不再是弱小的了。
善良的心让萨沙这样去做的。
还有,萨沙在爸爸妈妈身上学会了关心别人。
……
那么你们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它吗?
善良。哦!这是两个字啊!
关怀备至。再仔细想一想,好吗?已经近了许多。
教室的一角已有个孩子在低声地呢喃,似乎已经知道是哪个字了,顾不上等待的我立刻靠近那位学生,对他说,就是那个字,你能大声地说出来吗?
爱。
让我们一起来大声地说一遍,声嘶力竭般,歇斯底里般,爱。
对,就是这爱的力量让萨沙有了自己为人做事的方向,那么你们知道爱的另一种写法吗?孩子们无语。
于是,我在黑板上板书了那个对于孩子们说来熟悉,却陌生的“爱”字。边写边念叨着,让我们再仔细看一看它吧!每一个人将亲友当作宝贝一样抓在心头(粉笔圈成四个字形),这就是真正的爱。每个人照这样去做一次,就是完成了一次爱的传递,如果全世界的每时每刻都是这样,我想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充满了光和幸福,而且每个人都有能力变成光,拥抱幸福。
……
每一次遇到这样的教学场景时,总激情澎湃,也许误读就这般轻而易举、不知不觉地滑入了课堂,可那时的确是激动人心的。美得让人忘乎所以。
曾经写过这样的句子:一种有效的教育,似乎是一种顾及“尽可能多的人享有一种人的条件”的“公正的教育”。爱的确应该变成种子埋在这些还没有经历多少世情寡淡的孩子们的心中,哪怕只是一个符号。但我坚信,总有几粒种子会发芽的,而后带来一声问候,一句关怀,一段恩情……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并不缺少有关精神的各种知识,而是精神不能诉诸行为方式,无从化入日常的生计和习惯之中”。有时我们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非要按儿童成长的规律来的话,似乎规避了差异,城与乡、富与贫、视野宽阔与狭隘等各个方面的差异。我一次又一次在教材与乡村孩子的体验之间打转,能给他们带去更多密集性的言语吗?是属于城市的,还是方言式的?但无论如何,教育者是决不会有资格让学生放弃自己成为人的权利。
只要是有理性和梦想的教育者都明确地感受到,不要希望能唤醒所有在屋子里活着的人,他们不缺乏倒下,甚至跪下的目击经历,但醒来一个是一个,未来还有更多的缝隙可插入,直至崩塌一切。我曾不止一次地对孩子们说过鲁迅先生那关于染上革命烈士鲜血的馒头和“痨病”的故事,以后还会继续着这样的言说,在我们相识之时,我有责任让孩子们看清世界的脸。
我恍惚间朝镜子里一望,自己有时不就是一盘鱼子酱而已吗?而不是有些朋友期盼的真的勇士。那就做教育者,无脚鸟的那种,不仅仅被教育占有,行吗?带上多棱镜走路,远方可能更清晰,目光也不再迷离。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溧水县明觉小学)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