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后进生”的工作》一文中写道:“有一个叫费佳的学生是我永远难忘的。我教过他5年——从三年级到七年级。费佳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算术运用题和乘法表。我断定,这孩子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他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在其他年级里也有和费佳有某种相似之处的孩子。所以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几乎已经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后来我给这些孩子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大约有200道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其中的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它们绝大部分并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解答这种习题首先要求动脑筋思考。起初,我们只是简单的读读这些题目,就像读关于鸟兽、昆虫、植物的有趣的故事一样。过了不久,费佳就明白了这些故事就是习题。这孩子对其中一道最简单的习题思考起来,并且在我的帮助下解答出来了。解题原来是这么普通的事,这一点使费佳感到惊奇。后来,费佳整天抱着那本习题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题,他都感到是一种巨大的胜利。就这样,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业成绩就赶上来了:他能和其他学生一样,解答同样的算术应用题,并且对其他学科都产生了兴趣。七年级毕业后,费佳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为一名机床调整专家。”
由上可以看出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之处在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关于兴趣,我国古代大教育学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学习产生主动需要。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发展。”为体现新课标理念,我们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尽量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导我们的学生主动发问、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辩论、主动作业、主动总结、主动巩固、主动扬弃,促进他们不断发展,为他们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备好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我曾经做过两次实验:一次是将前一天讲过的内容在第二天完全重复地再讲了一遍,结果反应不是很好,学生们显然没有先前的那种兴趣,大多都是照着笔记读出或者复制出已有的答案;还有一次是跨越式地由前面单元的某一章节直接讲到后面单元的某一章节,学生们根本谈不上什么兴趣,简直就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然。实验证明,当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里既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的东西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新的东西时,才能唤起建立在思维的本质上面的稳定的兴趣。如果教师的讲述里全是新内容,那么学生就无法把新内容跟自己的思想挂起钩来。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师备课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从而有兴趣地融入课堂。
二、创设最佳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引导他们对问题作出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一般来说,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利用情绪感染学生创设最佳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感染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间接、无形的感染。教师轻松愉快的情绪可以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感情体验,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提高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乐观积极的情绪带进课堂,以昂扬豁达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
(二)利用语言的艺术创设最佳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语言是人类用以表达情感、交流的工具,美的语言能荡涤人们思想的尘垢,净化人们的灵魂,孕育人间的真谛,启迪学生的心智。教师要注重语言的艺术,通过语言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入预定的情境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种好的课堂情境。还有,教师的语言要有强烈的感情,要做到以声传情,以声促情。教师的真情能唤来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的学习才是和谐的、愉悦的,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心理情感创设最佳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认知矛盾是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究欲望的有利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和疑点,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激疑,将“疑”设在学生新旧的认知矛盾之中,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产生学习兴趣,把学习新知识的情感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心理,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三、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著名教育家奥尼舒克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在相互协作的前提下独立地运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首先,教师通过点拨思路,讲授方法,训练技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认识自我。然后应指导并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最后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个人所得,养成小组合作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优势互补,通过与同伴合作来获取知识信息,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外,还能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才能,为其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促使学生产生再次体验成功感的愿望,进而使学生从“试着探究”逐步变为“爱探究”。
四、用爱激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必须倾注自己的爱,“以爱动其心”,多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形成师生互爱,彼此尊重、彼此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为此,课堂教学中,在態度上,要尽量让自己做到和蔼可亲;在评价学生时,尽量做到公正、客观,不让学生觉得偏心而产生厌烦情绪;面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时,尽量以鼓励诱导为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一个均等的学习机会、表现机会,特别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回答正确的同学要表扬,回答错误的也要鼓励,多用一些例如:你的回答近乎完美、你的回答接近标准答案了、如果怎么样就更好了之类的词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爱与尊重中对课堂教学越来越有兴趣。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以上几个方面去把握探究性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本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这样,能更有效地达到四主课堂的教学目标,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由上可以看出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之处在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关于兴趣,我国古代大教育学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学习产生主动需要。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发展。”为体现新课标理念,我们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尽量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导我们的学生主动发问、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辩论、主动作业、主动总结、主动巩固、主动扬弃,促进他们不断发展,为他们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备好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我曾经做过两次实验:一次是将前一天讲过的内容在第二天完全重复地再讲了一遍,结果反应不是很好,学生们显然没有先前的那种兴趣,大多都是照着笔记读出或者复制出已有的答案;还有一次是跨越式地由前面单元的某一章节直接讲到后面单元的某一章节,学生们根本谈不上什么兴趣,简直就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然。实验证明,当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里既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的东西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新的东西时,才能唤起建立在思维的本质上面的稳定的兴趣。如果教师的讲述里全是新内容,那么学生就无法把新内容跟自己的思想挂起钩来。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师备课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从而有兴趣地融入课堂。
二、创设最佳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引导他们对问题作出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一般来说,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利用情绪感染学生创设最佳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感染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间接、无形的感染。教师轻松愉快的情绪可以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感情体验,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提高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乐观积极的情绪带进课堂,以昂扬豁达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
(二)利用语言的艺术创设最佳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语言是人类用以表达情感、交流的工具,美的语言能荡涤人们思想的尘垢,净化人们的灵魂,孕育人间的真谛,启迪学生的心智。教师要注重语言的艺术,通过语言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入预定的情境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种好的课堂情境。还有,教师的语言要有强烈的感情,要做到以声传情,以声促情。教师的真情能唤来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的学习才是和谐的、愉悦的,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心理情感创设最佳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认知矛盾是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究欲望的有利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和疑点,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激疑,将“疑”设在学生新旧的认知矛盾之中,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产生学习兴趣,把学习新知识的情感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心理,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三、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著名教育家奥尼舒克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在相互协作的前提下独立地运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首先,教师通过点拨思路,讲授方法,训练技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认识自我。然后应指导并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最后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个人所得,养成小组合作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优势互补,通过与同伴合作来获取知识信息,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外,还能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才能,为其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促使学生产生再次体验成功感的愿望,进而使学生从“试着探究”逐步变为“爱探究”。
四、用爱激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必须倾注自己的爱,“以爱动其心”,多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形成师生互爱,彼此尊重、彼此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为此,课堂教学中,在態度上,要尽量让自己做到和蔼可亲;在评价学生时,尽量做到公正、客观,不让学生觉得偏心而产生厌烦情绪;面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时,尽量以鼓励诱导为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一个均等的学习机会、表现机会,特别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回答正确的同学要表扬,回答错误的也要鼓励,多用一些例如:你的回答近乎完美、你的回答接近标准答案了、如果怎么样就更好了之类的词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爱与尊重中对课堂教学越来越有兴趣。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以上几个方面去把握探究性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本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这样,能更有效地达到四主课堂的教学目标,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