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洞下槽村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决战脱贫攻坚,还是试点乡村振兴,其中都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强有力的领导,离不开乡土人才的群策群力,离不开村级集体经济的物质保障。
理念践行要实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恩施市作为生态功能区,更应该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洞下槽村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种茶面积上万亩,不仅让洞下槽村有了稳定持久的致富产业,也让该村的青山更绿、生态更佳,为发展生态旅游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更为当地村民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基层组织要强起来。党的乡村振兴战略,绘就了乡村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实需要,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核心力量,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洞下槽村党总支大力实施“能人引领”工程,邀请在外能人返乡创业,并将能人发展为党员,将党员优选进村“两委”班子,村级发展有了强有力的“红色头雁”;同时,该村对93名党员设岗定责,让他们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村级事务发展中唱主角,党组织的凝聚力不断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显著增强。
乡土人才要香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土人才成长于民间、成才于民间,对乡村有天然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基层党組织要充分激发乡土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通过引导扶持、重视鼓励,让乡土人才快速成长起来,真正实现“培育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办起一个企业、兴起一个产业”。洞下槽村围绕茶叶产业,以荆楚工匠、恩施玉露州级代表性传承人蒋子祥为核心,力争培育100名州级、市级手工玉露传承人,让手工玉露技术人才队伍迅速壮大;围绕灯戏文化,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孟永香的带动下,重点培育和扩大灯戏文化传承人,塑造灯戏文化品牌,扩大灯戏的影响力,这两大乡土人才团队逐渐成为该村乡村振兴的“金招牌”。
集体经济要壮起来。“手中无米,唤鸡不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提升村级组织战斗力和影响力的关键手段,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洞下槽村积极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荒地、水面、房屋、建筑物等经营性资产进行评估,分别量化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注册成立村集体经营公司,主动面向市场对接业务,每年业务金额累计近300万元,将集体经济收入投入到村级基础设施改善和公益事业中,有效解决了村级组织“无钱办事”“有心无力”的问题。
(作者系恩施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理念践行要实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恩施市作为生态功能区,更应该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洞下槽村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种茶面积上万亩,不仅让洞下槽村有了稳定持久的致富产业,也让该村的青山更绿、生态更佳,为发展生态旅游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更为当地村民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基层组织要强起来。党的乡村振兴战略,绘就了乡村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实需要,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核心力量,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洞下槽村党总支大力实施“能人引领”工程,邀请在外能人返乡创业,并将能人发展为党员,将党员优选进村“两委”班子,村级发展有了强有力的“红色头雁”;同时,该村对93名党员设岗定责,让他们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村级事务发展中唱主角,党组织的凝聚力不断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显著增强。
乡土人才要香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土人才成长于民间、成才于民间,对乡村有天然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基层党組织要充分激发乡土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通过引导扶持、重视鼓励,让乡土人才快速成长起来,真正实现“培育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办起一个企业、兴起一个产业”。洞下槽村围绕茶叶产业,以荆楚工匠、恩施玉露州级代表性传承人蒋子祥为核心,力争培育100名州级、市级手工玉露传承人,让手工玉露技术人才队伍迅速壮大;围绕灯戏文化,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孟永香的带动下,重点培育和扩大灯戏文化传承人,塑造灯戏文化品牌,扩大灯戏的影响力,这两大乡土人才团队逐渐成为该村乡村振兴的“金招牌”。
集体经济要壮起来。“手中无米,唤鸡不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提升村级组织战斗力和影响力的关键手段,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洞下槽村积极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荒地、水面、房屋、建筑物等经营性资产进行评估,分别量化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注册成立村集体经营公司,主动面向市场对接业务,每年业务金额累计近300万元,将集体经济收入投入到村级基础设施改善和公益事业中,有效解决了村级组织“无钱办事”“有心无力”的问题。
(作者系恩施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