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成熟后期茎腐病对千粒重的影响

来源 :山东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aiy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14年9月14~18日连续阴雨天导致玉米茎腐病大发生。调查结果表明,国家黄淮海夏玉米区域试验的13个参试品种,从发病到收获6 d内,其茎腐果穗千粒重比正常果穗减少3.28%~9.56%,其中晚熟、灌浆时间长的品种1-11的茎腐病果穗的千粒重减少最多,达9.56%,灌浆开始晚的1-2、1-7、1-12的茎腐果穗千粒重减少在7%以上,也高于其他品种;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黄淮海区域筛选试验的7个参试品种,从发病到收获4 d内,其茎腐果穗千粒重比正常果穗减少1.93%~8.56%,其中吐丝最晚的诺达1号茎腐病果穗千粒重减少最多,达8.56%,吐丝期较晚的先玉688和先玉335,其茎腐果穗千粒重比正常果穗减少7.84%和6.28%,高于其他品种。晚熟品种、吐丝期晚的品种受到的不利影响大。
  关键词:茎腐病;千粒重;成熟后期
  中图分类号:S513+S435.13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5)05-0093-04
  Effect of Stem Rot Disease at Late Maturity
  on Thousand-Grain Weight of Summer Corn
  Li Xuejie, Zhang Guige, Wu Mingquan, Hou Tingrong, Li Na, Qiu Mu
  (Liaoche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iaocheng 252058, China)
  AbstractContinuous rainy days from September 14 to 18 in 2014 led to the outbreak of corn stem rot disease. The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 showed that for the 13 varieties in the state-level regional tests, the 1 000-grain weight of infected plants decreased by 3.28%~9.56% during 6 days from incidence to harvest. In which, the late-maturing variety 1-11 with longer filling time decreased the most as 9.56%; and then the varieties 1-2, 1-7 and 1-12 with the filling time beginning later, which decreased by over 7%. For the 7 varieties in the Huang-Huai-Hai regional tests, the 1 000-grain weight of infected plants decreased by 1.93%~8.56% during 4 days from incidence to harvest. In which, the variety Nuoda 1 with the latest silking time decreased the largest as 8.56%; and then the varieties Xianyu 688 and Xianyu 335, which decreased by 7.84% and 6.28%. In conclusion, the late-maturing or late-silking varieties suffered larger negative influences.
  Key words Stem rot disease; Thousand-grain weight; Late maturity
  聊城是玉米生产大市,近年来,玉米年种植面积维持在40万公顷左右,单产、总产均居山东省前列。其种植模式为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即麦收后接着夏直播玉米。夏玉米生长期间,降雨量大且分布不均匀,阴雨寡照天气时有出现。2014年9月14~18日连续阴雨天,气温低,9月19日天气转晴,气温回升(表1),9月20日茎腐病(青枯型)大面积发生,造成夏玉米不同程度减产。本试验采用不同玉米品种,研究夏玉米成熟后期、临近收获时茎腐病对籽粒千粒重的影响, 以期为今后玉米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现代农业示范园内,前茬小麦,产量6 900 kg/hm2左右。麦收后麦秸、麦茬机械粉碎后还田,机械开沟,按试验密度双粒人工点种,拔节前追施磷酸二铵225 kg/hm2、尿素75 kg/hm2、硫酸钾337.5 kg/hm2、硫酸锌22.5 kg/hm2,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300 kg/hm2。
  1.2试验品种与方法
  试验品种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参加国家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的品种(表2)。小区5行,行长6.67 m,行距60 cm,密度75 000株/hm2,重复3次。9月26日在各小区内收获正常果穗和感茎腐病的果穗各10穗,分别装袋晾晒,晒干后脱10穗果穗的中部籽粒,混匀后称千粒重和含水量(称2次,误差<5 g),再折算成14%含水量的千粒重。
  另一部分是参加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黄淮海区域新品种筛选试验的品种(表4)。小区6行,行长6 m,行距60 cm,密度82 500株/hm2,重复3次。9月24日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收获、晾晒、称重(因为筛选试验要求播后105 d收获,6月10日播种,9月24日收获)。   2结果与分析
  2.1区试品种的生育时期和茎腐病株率
  表2数据表明,调查的13个黄淮海区试参试品种普遍发生了茎腐病,平均病株率在6.3%~73.7%之间。其中,1-12茎腐病株率最高,高达73.7%;1-3、1-2次之,其茎腐病株率在30.0%以上;1-4、1-11的茎腐病株率则较低,在10.0%以下。可见,吐丝期较晚的品种茎腐病发生严重,而晚熟、灌浆时间长的品种茎腐病发生较轻。
  2.2区试品种茎腐果穗的千粒重
  试验结果表明(表3),区试品种从9月20日开始发病,到9月26日收获,感病果穗的千粒重比同一品种的正常果穗减少10.0~32.7 g(换算成百分数为3.28%~9.56%),平均减少1.7~5.4 g/d。1-11茎腐果穗千粒重减少最多,达9.56%,平均减少5.4 g/d。1-2、1-7、1-12次之,其茎腐果穗千粒重减少7.11%~7.42%。可见,夏玉米成熟后期感染茎腐病,千粒重减少量与茎腐病株率无关,而与灌浆开始时间、灌浆持续时间及成熟期有关,灌浆开始晚、灌浆时间长、晚熟则千粒重减少多。
  2.3筛选试验品种的生育时期、收获时籽粒含水量
  从表4可以看出,诺达1号的吐丝期最晚(8月6日),比别的品种晚1~5 d,收获时的籽粒含水量最高(40.5%);先玉688、先玉335的吐丝期是8月5日,收获时的籽粒含水量分别是36.0%和35.0%;登海618的吐丝期最早(8月1日),收获时的籽粒含水量最低(32.4%)。
  2.4筛选试验品种茎腐果穗的千粒重
  试验结果表明(表5),从发病到收获4 d内,诺达1号感病果穗千粒重比其正常果穗减少最多,达8.56%,平均减少6.5 g/d;先玉688、先玉335次之,感病果穗千粒重比其正常果穗分别减少7.84%和6.28%,平均减少6.6 g/d和5.2 g/d;而登海618的感病果穗千粒重比其正常果穗仅减少1.93%,平均减少1.6 g/d。
  3结论
  3.1相关研究表明,玉米籽粒成熟中、前期感染茎腐病后,产量损失达20.8%~42.7%。而本试验播种较早(6月10日),茎腐病发生日期(9月20日)距国家黄淮海夏玉米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成熟期还有5~9 d的时间,距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黄淮海区域筛选试验参试品种的收获期仅有4 d的时间,已是成熟后期,临近收获,减产1.93%~9.56%。
  3.2有研究表明,感病玉米的果穗变短、秃顶变长、行粒数变少、千粒重降低。而本试验是在夏玉米成熟后期感染茎腐病,仅表现为千粒重降低。不同品种的变化规律一致,但受到的不利影响程度不一,晚熟、吐丝期晚品种受到的影响大。
  参考文献:
  [1]李冬云,向海生. 聊城夏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种子世界,2012(4):48-49.
  [2]张英华,毛武才,毕建杰. 聊城市夏玉米生产现状及高产配方施肥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10(1):19-20.
  [3]王波,汪光临,张倩倩,等. 玉米新组合对茎腐病抗性及产量损失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3(3):8-10.
  [4]郭翼奋,梁再群,黄洪,等. 南繁玉米茎腐病发生危害情况调查[J]. 植物保护,1994,20(4):9-11.
  [5]Callaway M B,王疏. 炭疽茎腐病对美国东北部玉米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J]. 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3(5):38-40.
  [6]史振声,李凤海,王志斌. 主要栽培措施对玉米茎腐病发病率的影响[J]. 中国种业,2009(6):51-53.
  [7]陈鹏印. 玉米青枯病危害性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5(3):91-98.
  [8]温瑞,黄梧芳,康绍兰,等. 玉米茎腐病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1):53-56.
  [9]尹志,姜晶春,任金平,等. 玉米植株生长发育性状与茎腐病的关系[J].吉林农业科学,1990(1):29-32.
  [10]席章营,任和平. 玉米对青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2,7(3):76-80.
  [11]宋佐衡,马丽君. 保健栽培措施对玉米茎腐病控制效应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1993(5):23-25.
其他文献
摘要:为建立智利大麦染色体新的细胞遗传学标记,用多聚核苷酸探针对中国春-智利大麦双二倍体、1Hch和1HchS杂合附加系、4Hch、5Hch、6Hch和7Hch附加系进行原位杂交(FISH)分析。以Oligo-pTa535.1和Oligo-pSc119.2进行的双色原位杂交结果发现,前者能在1Hch~7Hch染色体上产生不同信号,而后者能在除3Hch外的6对染色体末端产生杂交信号;以(GAA)8进
期刊
摘要:  以两年生红富士/平邑甜茶为试材,采用15N同位素标记示踪法,在滴灌施氮条件下研究3个氮水平与3个水量对苹果幼树生长及15N 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及水量的增加,苹果植株新稍长度、干物质总量、植株15N吸收量均显著提高,高水高氮(W3N3)处理苹果植株新稍长度、干物质总量、植株15N吸收量最高,分别是77.98 cm、62.59 g、14.06 mg ,低水低氮(W1N1)处
期刊
摘要: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方法研究栽培方式和施肥处理对黄瓜产量、钾吸收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嫁接黄瓜产量为90 631.53 kg/hm2,较自根黄瓜产量增加68.95%;嫁接栽培的钾吸收量极显著高于自根栽培,高出1.03倍,但钾利用效率极显著降低;施用钾肥可极显著提高黄瓜产量,黄瓜产量达81 903.88 kg/hm2,较不施钾肥提高31.31%。  关键词:黄瓜;嫁接栽培;施肥;产量;钾
期刊
摘要:为明确SPF鸡粪菌移植与发酵床养殖模式下肉鸡的生产性能和抗药性,与传统普通地面平养模式相比较,测定肉鸡的增重、成活率,免疫器官、消化器官的发育,大肠杆菌抗药性。结果表明,SPF鸡粪菌移植与发酵床养殖模式下肉鸡生产性能和发育性能均高于传统普通地面平养模式,大肠杆菌抗药性有降低趋势。  关键词:抗药性;发酵床;性能  中图分类号:S831.4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5)
期刊
摘要:为了解决牛奶中抗生素、农药残留超标问题,提高奶牛产奶量及奶品质,选用萝卜缨与胡萝卜、山药等多种药食兼用食物提取物组成的饲料添加剂添加至奶牛日粮中分组饲喂,称量产奶量,测定牛奶品质指标。结果显示,药食兼用饲料添加剂稳定冬季奶牛产奶量,且添加比例越高,效果越显著;降低生鲜乳体细胞数,一定程度提高生鲜乳中脂肪、真蛋白、乳糖含量,且添加1.5%药食兼用饲料添加剂效果更明显。因此,此药食兼用饲料添加剂
期刊
摘要:选用主推大花生品种湘花2008,在湖南省邵阳县进行了腐植酸缓释肥试验,以探讨活性腐植酸缓释肥肥效后移的增产效果及适宜施用量。结果表明:施用活性腐植酸缓释肥和掺混肥均能促进花生茎和枝的生长发育,其中666.7m2施用45 kg腐植酸缓释肥的效果最好;同时,施用腐植酸缓释肥和掺混肥均能增加荚果产量,施用量越多,荚果产量越高,但施用腐植酸缓释肥的产量均低于掺混肥。  关键词:花生;腐植酸缓释肥;产
期刊
摘要:通过对鲜蜂王浆常见功能成分稳定性的测定,分析了不同贮藏温度、时间对蜂王浆中总糖、水溶性蛋白质、王浆酸和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在35 d贮藏期内,三个不同贮藏温度下测得的数据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和贮藏时间的延长,蜂王浆稳定性逐渐变差,其总糖、水溶性蛋白质和维生素C含量受温度影响变化明显;王浆酸含量则基本保持不变,可以作为指标性成分判断王浆质量的好坏。  关键词:蜂王浆;贮藏温度;贮藏时间;王浆酸 
期刊
摘要:  本研究在分析浸泡乙醇浓度、提取水浴温度、提取负压、提取时间等4个单因素对柞蚕雄蛾浓缩液提取得率影响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4因素进行了优化,最终确定柞蚕雄蛾浓缩液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95%食用酒精在水浴温度60℃、提取负压-0.09 MPa的条件下提取4 h。该提取工艺条件下柞蚕雄蛾浓缩液得率19.09%,浓缩液清澈透明、感观品质好、脂肪含量低,可直接加工成保健品服用或用于勾兑雄蚕蛾酒及
期刊
摘要:为明确吡蚜酮防治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的效果及其在茶叶、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与最终残留量,解决茶树害虫危害及茶叶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了吡蚜酮田间药效试验、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25%吡蚜酮悬浮剂能有效防治茶树假眼小绿叶蝉危害,具有较好的速效性与持效性,防治效果在75%以上;吡蚜酮在鲜茶、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3.0 d和6.5 d;25%吡蚜酮悬浮剂200 mg a.i./L 2次施药处
期刊
摘要:针对传统温室通风方式费事费力且存在安全隐患或卷轴因受力不均易折断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日光温室通风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电机、支架、滚轴、卷绳、卷轴和控制器等组成,通过采用多路“平拉”的通风结构,采用手动、遥控、短信和自动方式控制通风口薄膜的开启范围,实现快速降温和降湿。该系统安全可靠,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具有很高的市场推广价值。  关键词:日光温室;通风;遥控;短信;自动控制  中图分类号:S62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