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东西交通路线的走向——以可敦墓地望研究为中心

来源 :历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c85410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世纪后半期成书的《突厥语大词典》及其他穆斯林史料中提到的契丹和西夏边境的“可敦墓”,应该不是位于河西走廊北方或漠北草原的可敦城等地,而是相传为王昭君墓的青冢,并可以指代在其附近的辽代西南面招讨司的治所丰州。在此基础上,结合《马卫集》的记述,可以大致复原一条从西域喀喇汗王朝出发,先后途经沙州、丰州前往辽朝京城的东西交通干线。丰州的重要交通地位在辽金元时期的长期延续,使其成为继中唐至宋初的灵州后,北方丝绸之路沿途枢纽地位延续时间最长的内陆城市。这些均有助于深化对唐代以后北方丝路的路线变迁及当时丝路交往历史面貌的了解。
其他文献
从1996年到2000年,作为中国学术界最重要的科研项目之一,由包括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文献学家和天文学家在内诸多专家共同参与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探讨了中国上古三代的年代问题,并于2000年得出初步结论。专家们发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下文简称《简本》)。
马超背父弃亲之举饱受时人诟病。解析马超弃质事件,可对崇尚孝悌节义的东汉社会与凉州地区匈奴羌胡习俗作多维度的审视。质任制与吴魏的外交斗争密切相关。孙权在夷陵之战中的外交策略,特别是在质子之争中取得的胜利,不仅为孙吴赢得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三国统一的时间。曹魏灭蜀是三国统一战争中的关键之战,质任制与士亡法在当时发挥了制约钟会叛乱的特殊作用。将质任现象置于汉晋之际从天下分裂到统一战争的视野下考察,并延伸至儒学孝文化层面的理路上来探索,或将有助于对质任现象的深入思考。
鱼鳞总图创制于南宋。李椿年、朱熹先后设计了登记土地资料的图帐、鱼鳞图。史籍凡称“鱼鳞图”即鱼鳞总图。明清县、乡、都的总图虽属不同层级,但均为地形示意图。《明太祖实录》所载“鱼鳞图册”是对各地呈进“鱼鳞图”和“鱼鳞册”的统称。“图”与“册”形式有别,作用不同:图是一幅或数幅总括土地丘块的地形图,册由数以千百计的独立丘块(分图)汇编而成。鱼鳞总图在既定的土地区划单位内挨次绘图,地块的空间分布具有连续性,其作用是标绘土地区段各号田土形状和位置,便于业户土地确权在田野的认定。
北宋熙宁青苗法的学术分歧体现于对《周礼·泉府》“国服之息”概念的诠释差异。王安石取郑玄注,强调社会分工、货币属性和国家借贷;而以韩琦为代表的反对派则取郑众解,强调其自然经济特征、实物属性,反对国家借贷取息。新法将经学理论与政策结合,且以价格杠杆诱导百姓使用货币而非实物,受到反对者的批评。受政治立场影响,南宋以后学者多否定王安石《周礼》学,乃至对郑玄注甚至《周礼》本身提出质疑,显现出政治史与学术史的相互渗透影响。
中国共产党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了正确的政治上的路线:主张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抗战,全民抗战;积极倡导、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和有条件的运动战,建立敌后根据地;正确开展党内斗争,加强党的建设。党的政治路线正确根基是思想路线的正确。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党的历史任务是首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紧紧抓住了中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同时,共产党入拥有先进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价值观,勇于为国家
中国作为超级人口大国却实现了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印度的经济改革也赶不上中国的步伐。中国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快速的市场化改革,成为一个经济发展方面重要的范例。我们不能单纯从历史角度来说中国经济发展未来会有瓶颈。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比较温和,增长速度相对放缓,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不是问题,消费率还可以进一步提升。
西藏是我国一个省级行政区,但是汉文地名“西藏”的由来及其涵意,虽有前人研究,仍在茫昧之中。以笔者目前的了解,“西藏”地名的起源和固定,历经明清两个朝代,内涵逐步确定,本文重点考证明代该地名的具体内涵及其创立过程、演变轨迹。至于清代,因系满族从辽东入主中原,由绥服外藩诸部而与青藏高原联结,西藏地区的名称系汉、蒙古、满三语互译混用,其地理识觉又是一番复杂的情况,宜另外整理说明。
1.科南·范·德·米鲁普:《黑人历史月的利弊与后种族时代的创制》 文章从尼采的历史必须“服务于人生”这一论断出发,分析美国行之经年的“黑人历史月”。虽然很多美国人仍坚信历史教育是解决种族问题的重要手段,但作者认为,种族问题的过度历史化会导致一如遗忘历史般的严重后果:黑人历史月对历史的强调,反而令人产生种族主义已成为既往陈迹的错觉。对历史视角的强调,使美国公众可以依靠阅读历史的方式轻轻放下自身的包袱,免于直面仍然根深蒂固的种族不公。换言之,对黑人史漫灌式的宣讲,恰恰构建了“后种族时代”这一似是而非的历史范畴
渔业是鄱阳湖区的传统产业,明清至民国时期在区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区出现明显的“农进渔退”,农业主体地位空前加强,渔业迅速衰退。这一进程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人口增长、制度与政策变化、便于围垦的自然环境以及稻田比水面更具经济价值等。农进渔退与后来鄱阳湖区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具有因果关系,主要表现为水旱灾害频发和加剧、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对此,应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观点予以具体分析,这样才能为产业转化及区域经济的绿色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