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之关系辨析

来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xue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以全局思维,辩证思考课程体系内必修课与必修课、必修课与选择性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与选择性必修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四史”选择性必修课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必修课的关系为例,从课程类型、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三个方面进行辨析,从而为深入透彻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提供启示.
其他文献
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运用“互联网+”推进高校党建工作是高校创新发展的时代命题,对于巩固和完善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在践行过程中存在党务工作者传统思维桎梏、新媒体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制度执行力不足等现实障碍.因此,本文在探索高校践行“互联网+党建”实践意义的基础上,从多维角度剖析高校践行“互联网+党建”过程中的现实障碍,据此进行路径分析,以期创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强化建构新时代育人体系,加强数字化平台监管,切实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取得实效.
红色基因传承中国共产党优良革命精神.围绕课程思政教育发展,加强对红色基因的教育应用,是新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校要以构建新时代教育发展大局观为载体,充分发挥红色基因的教育理念,加速对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完善,有效解决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为其科学化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人的自由发展是个体根据自身的特性自由发展全部的才能.因为影响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所以其成为马克思一生苦苦探寻的问题.在扬弃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人学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人的自由发展的人学基础.马克思在深入资本主义社会中,研究发现了偶然性个人的异化状况,深刻揭示了异化劳动的产生根源,并尖锐批判了资本剥削的内在本性.在唯物史观的指引下,马克思逐步形成了一条以“消灭私有制”为根本、以“发展生产力”为前提、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保障的自由发展之路.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为高校教育改革带来新生命力.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依旧维持着密切联系.革故鼎新,高校基层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的目标和内容要跟随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互联网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渠道,借助新媒体资源优势,深入探究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模式,能充分发挥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功能,打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基于此,本文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展开深入探究.
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是党中央提出的具有长远意义的全局性战略举措.中国共产党人守初心、担使命,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为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作出了永载史册的贡献.抓住初心和使命,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建党百年历史,回顾其合理的发展脉络可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是其性质依归,勇于自我革命是其价值引领,贯穿三者之间的主线要求则是长期执政.由之,本文以长期执政为分析主线,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联结其党的建设中的各方面要领,以此实现其意涵建构.
五四运动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中国近代史的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场运动中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进入新时代,五四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对新时代青年使命担当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在五四精神的引领下增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意识,培养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促使青年在新时代背景下绽放自己的力量,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优良传统,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重要保证.进一步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是应对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挑战的重要之举[1],对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在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意识形态工作重点领域、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三方面加强党的领导[2],才能把这项重要的工作做好.